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阜城好网民 脱贫故事】阜城县都玉芳坚守基层25年 不忘初心带民致富

2020-07-05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阜城县王集乡党委书记都玉芳(右)查看病虫害情况

“5月份时县里开会,说到了我们县农业发展,一共有四大品牌,漫河西瓜,霞口鸭梨,阜星高粱,云农辣椒,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三个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很欣慰,很荣幸”,说起阜城县的产业,王集乡党委书记都玉芳自豪地说。

小西瓜促增收,昔日“光棍村”变身“示范村”

“我1988年出校园,1995年来到了漫河乡任职,一干就是20年”,都玉芳坦言,当时的漫河乡乡情复杂,经济落后,无人愿意前往。到漫河后,通过下乡包村他接触了大量的群众,逐渐熟悉了乡情,摸清了民意,认识到,只要让乡亲们富起来,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而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

“当地有种植西瓜的历史,西瓜甜度高,口感好,经济效益也不错,是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好产业。由于缺乏规划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当时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在漫河乡工作期间,党委政府虽然换了几任领导,但都是在围绕西瓜产业的提质扩面做文章,漫河西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到做成享誉全国的品牌,是几任党委政府领导持续努力的结果。”说起漫河西瓜产业的发展,在这里工作了20年的都玉芳可以说是最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漫河发展西瓜产业的过程中,都玉芳最难忘的是他在许家铺村推广设施大棚西瓜的那段经历。

2007年,时任漫河乡党委副书记的都玉芳,按照乡党委的安排,分包距富德路较近的许家铺、叶家铺等8个村,乡党委要求在此区域内建起一个规模超千亩的春秋大棚西瓜示范区,以带动全乡西瓜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当时,县领导对建成这个示范区高度重视。

接到这个任务时,已经是当年的6月份,当年的西瓜正陆续上市,小麦也开始收割,发展大棚西瓜,就意味着要马上动员群众不要再种植玉米等夏播作物,而且还要在10月份上冻以前把水泥柱和竹竿固定好,真是时不等人啊!当时的许家铺村虽然有种植西瓜的传统,大棚西瓜也有种植,但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大棚西瓜,人们根本不敢想。思想不统一、地块方向不利于大棚采光等问题接踵而来。面对这种情况,都玉芳和他带领的团队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他和伙伴们就吃住在了许家铺村和叶家铺村,晚上开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统一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白天,除了在广播喇叭中广泛宣传外,大家还分头到每户做工作,经过近半个多月的努力,干部群众被都玉芳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纷纷表示,响应乡里的号召,跟着他们发展设施大棚西瓜。思想统一后,就要着手具体工作,这就要涉及到地块的调整合并,为便于采光,要把现有东西方向的地块全部调整成南北方向,这就等于全村的土地要进行大调整。部分群众又产生了顾虑,总是认为自己经营的土地较肥沃,调整过来的土地心里没底,不愿调整。针对这种情况,都玉芳他们要求全体村干部和亲戚家属带头调整,让群众先挑选地块,剩下的地块党员干部再分配,经过一番努力,地块整合了,方向也调整成南北向了。为了保证建设大棚的物资质量,同时尽可能降低价格,都玉芳和村两委决定统一购进生产物资,他们派出三批人,分别到山东的寿光、青州等地联系物料,经过多方联系,一车一车的物料陆续拉了回来。这时,已经到了8月份,为了如期完成任务,他们按村民小组分区域,把村两委干部分到各小组,组织整地、立水泥柱、绑竹竿等工作,到10月中旬,近700亩成方连片的西瓜大棚在许家铺村拔地而起,叶家铺村也同时推进,建成了300多亩的西瓜大棚,至此,两村相连的富德路东侧建成了千亩设施西瓜示范区,圆满完成了县、乡两级交办的任务,只待县委、县政府的考核验收。

正当他大刀阔斧发展西瓜产业时,身体却亮起了红灯,本来嗓子就不好的他,经过近半年的折腾,到当年大棚建完后的11月份,他的嗓子基本失声,说不出话来了。

“2007年11月份我去北京做检查,经过喉镜检查,确诊患的是喉部乳头状瘤,无法确定恶性良性。医生建议住院,21号动手术切除了肿瘤,医生让我静养,等待化验结果,可我这心里跟长了草是的,老是在想着县里验收大棚的事儿”,都玉芳心里始终惦念着他的西瓜产业,术后见到来探访的同事,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县里对设施西瓜示范区的意见,当得知当年漫河乡在全县设施瓜菜观摩拉练排名第一时,他笑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喉部乳头状瘤的化验结果出来了,良性。但是医生叮嘱,一个月内不许说话,按规定须回医院复查3次。

都玉芳担心乡里刚刚萌芽的西瓜产业夭折,怕好不容易才唤醒的种植热情破灭了,在手术后出院时,就恳求医生拔掉了喉部的管子,执意不再复查。回到家里休养了一个月便重返了工作一线。这以后,他的嗓子便彻底地嘶哑了。

可这并没有影响到都玉芳带民致富的决心,他继续行走在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在他的推动下,到2009年,许家铺村的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2400亩,其中,大棚西瓜1600亩,西瓜产业实现了整村覆盖。

2009年下半年,阜城县响应省里号召,开始新民居建设,由于西瓜产业发展得好,县里定在漫河乡许家铺村搞试点,时任乡人大主席的都玉芳和当时的漫河乡党委书记张百芳协同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科学规划,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到2011年6月,许铺新村正式建成,到年底,全村384户群众都搬进了新居。

发展了设施大棚,有了钱;建起了新民居,有了楼;多年的单身汉娶了媳妇生了娃,许家铺村由昔日的“光棍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产业发展的“示范村”。

许家铺村的西瓜产业发展只是漫河乡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目前,漫河镇(漫河乡已撤乡建镇)5.2万亩耕地中,西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0%,成了名副其实的“河北西瓜之乡”。

“八统一分”成就高粱产业大发展

“2015年1月份我来到了崔庙镇,通过调研,全镇84个村中只有4个村子有种植设施瓜菜的基础,其他村都是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种植模式较单一。发展什么产业又成了摆在我面前的头等大事,那时,我一有空就到县里找领导探讨发展产业的事情,扶贫办李双星主任那里去的最多,我一再叮嘱李主任,有好的产业,我们先行先试,愿做实验者和推广者,”都玉芳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秋季,时任县扶贫办主任的李双星告诉都玉芳,河北益彰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殷庆章想要在本县成立一个农业公司,建立一个占地10000亩的高粱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基地。除了供应益彰公司外,原料也依托新公司对外进行销售,带动二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玉芳心动了,他心想:可以在崔庙发展种植,且不说崔庙的土质适合种植这些小杂粮,而且这样还可以把整个镇的产业带动起来,整镇的产出除了供给益彰公司之外,还可以供给全国各地的酒厂等粮食加工企业。

带着这样的想法,都玉芳和殷庆章进行了多次对接,从基地的选址到品种的选择,不知探讨了多少次。从2015年冬季到2016年初,殷庆章先后在崔庙成立了阜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崔庙镇的西北(原来的砖门乡)方向11个村选定了12000亩左右的耕地成立了阜星现代农业园区,用于高粱等小杂粮种植。正在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时,当时的包镇常委、县委副书记张彦旭又给他们带来了福音,张书记为都玉芳介绍认识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从事谷子和高粱研究的杜瑞恒主任,杜主任是河北省的高粱专家,当时他刚好培育出一个高粱新品种---冀酿2号糯高粱,这个品种具有抗蚜虫,抗倒伏,高产(亩产平均1300斤)的优势,而且本身抗旱,适合黑龙港地区推广种植。就这样,冀酿2号高粱、冀豆17大豆等新品种成了基地的首选品种。同时,通过多次考察,也敲定了高粱专用肥和专家定期到基地指导的事宜,而且通过省里专家,又对接上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就使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达成了共识。这些问题解决后,如何动员群众们发展这个产业,又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

当时,人们关心的是高梁收获后卖给谁,能否卖得了,价格如何,种植期间出现种植技术难题怎么办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在有关领导的引荐下,都玉芳和殷庆章先后到山东汶上县和唐山滦县百信花生合作社就土地托管等经营模式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对比他们的经营模式,再结合当时阜城出现的工商资本介入农业领域的得与失,他们认识到,只有把龙头企业和农户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才能让百姓全身心地跟着一起发展。经过和省专家教授的对接,结合学来的先进土地经营模式,他们经过深思熟虑,摸索出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技术指导、统一收获、统一品牌标识、统一销售,分户承包生产经营”的“八统一分”新型经营模式。为了打消种植户的顾虑,当年,阜星公司做出承诺,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保底回收农户种植的所有高粱。怎么种、怎么管、卖给谁的问题解决了,镇上的包村干部和公司员工开始分头宣传,经过近半个月的工作,落实了高粱种植面积6000亩。收获时种植高粱的农户比种玉米的农户每亩增收近50%,可以说,高粱产业发展获得了成功。

2016年12月,阜星园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也是阜城县的第一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日后高粱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高梁产业已经成为阜城县助农增收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县发展规模已经到了10万亩。“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阜城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红高粱节。

当时,只是想在全镇发展一项产业,没想到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小高粱做成了大产业。都玉芳总结高粱产业发展时,用了几句话进行了总结:“发展了一项产业,激活了一镇活力,富裕了一方百姓,创新了一个模式,衍生了一个节日”。

回想当初发展高粱产业,都玉芳有许多感慨,当初,为做好这项产业,他可是酸甜苦辣都尝遍了,部分群众不理解,说‘你们干不了这活儿,不懂行’,各种质疑,各种不信任。长期的高压下,他患上了失眠症,到衡水中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的内分泌紊乱,患上了轻度焦虑症,服用了半个月的中药才调理过来。

都玉芳的爱人霍俊满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单位的事要是做不好,他吃不好睡不好,高粱苗出得不好,他急得好几天睡不着觉,最后不知道怎么苗又出来了,他才睡得好点了。”

看着都玉芳没日没夜地工作,霍俊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天夜里降大雨,他担忧得一宿没睡,怕高粱苗被淹死,凌晨四点便同镇里的副书记刘东锋去园区看高粱了”。

对于视工作如生命的都玉芳,霍俊满不是没有怨言。

“孩子从上小学到初中,他几乎没有管过,到最后,我也不指望他了,指不上,没办法,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只要单位有事,拔腿就走,毫不含糊。我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得上课,经常忙得焦头烂额,有时碰到孩子生病自己都急哭了,可是他又不在身边。那时特别恨他,恨他不体谅我,不管孩子。但是,任你怎么唠叨他,他还是照样早出晚归,一句话,单位的事比家里的事重要”,说起过往的辛酸,霍俊满很是伤情。

都玉芳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落在了爱人的肩上,即便爱人生病住院,他都未能像常人那般于床前照料。

2013年,霍俊满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必须做子宫全切手术,都玉芳陪同爱人在医院待了五天,第五天病情平稳了,他安慰了几句便匆匆赶回了单位。看到蹒跚着脚步去打水买饭的霍俊满,同屋的病友说,你老公太积极了,像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好找啊。霍俊满坦言,当时真不知道人家这话是笑话他不心疼媳妇,还是夸他敬业。2019年,霍俊满查出患有原发性干燥症,必须住院治疗,这次,都玉芳做得更“过分”了,根本就没陪爱人去,留爱人自己一个人在医院住了十天。爱人委屈,他却说:你这病不妨碍走路,我单位忙,走不开,你就委屈点吧。

恨过,怨过,最终霍俊满选择了释然,她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我也习惯了,理解了,家里的事,我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想想他在单位也不容易,一大摊子事,还是让他省点心吧!”

“三个一”助推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2017年,我到了王集乡,通过了解,这里的农业产业不少,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名片,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一个地方的发展,除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产业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路,都玉芳开始谋划起王集乡的产业发展路子。

王集乡的土质和崔庙镇相近,他首先在王恒南、锞李、尤庄等8个村发展了冀酿二号高粱近8000亩,同时,巩固发展设施瓜菜、优质粮等传统产业。

在一次探讨健全农村班子的会议上,有人提出张家庄的张玉军在内蒙做生意做得不错,可以让他回村任职,解决村里班子不健全的问题(当时的支部书记由于个人原因已向乡党委提出辞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都玉芳把张玉军从内蒙叫回家来,几次交谈后,他发现,这个80后青年不但对本村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对当前的农业产业也有独到的认识。张玉军提出,玫瑰产业今后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产业不仅可以促农增收,还可以发展成农旅结合的项目。

都玉芳认可了农旅结合的路子,但对这个产业的前景还是半信半疑,觉得可以到玫瑰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去考察一下。就这样,他自己去山东的平阴县玫瑰镇考察了一番,通过三天实地查看,结识了一些当地的玫瑰种植户,还结交了一些玫瑰加工企业的老板,对玫瑰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回乡后,又组织干部群众到平阴进行了学习考察。

针对种植玫瑰前两年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他和张玉军又到邯郸的天下红、山东的中椒英潮等辣椒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决定玫瑰种植的前两年可以套种辣椒,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玫瑰产业发展的同时,可以优先发展辣椒这个当年就有较高收入的产业。玫瑰苗选择种植适应范围较广的重瓣玫瑰,而辣椒选择的是邯郸有名的羊角椒品种。产业订好了,都玉芳利用他在其他乡镇的工作经验,马上让张玉军成立了云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阜云农”“遇芳”等商标,并在王集乡西北部的12个村划定10500亩土地作为玫瑰和辣椒产业发展的基地,参考阜星公司的经验,他们及时把这个基地申报成了市级园区(云农生态芳香园区)。2018年和2019年,云农园区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级精品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精品现代农业园区的获批,填补了阜城县这项工作的空白。

为使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借鉴阜星园区“八统一分”模式的基础上,云农园区又独创了“三个一”(一张订单保底、一卡通保惠、统一管理共赢)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三个一”模式,农户得到的收益更多更高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园区内玫瑰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辣椒8000亩,同时还发展了1000亩的金银花和金丝皇菊花。2019年,园区带领周边12个村子1600多农户(其中贫困户102户)人均增收近7500元,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2万元。

玫瑰、辣椒产业又成了王集乡助农增收的一个新兴产业,他们的做法得到了阜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县政府又为云农公司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置加工设备,随着这些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云农园区带农助农的功能将无限放大,不日将成为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看到乡亲们挣到了钱,日子好过了,脸上的笑容多了,都玉芳的心踏实了。

“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的原则,以我乡东北部8个村为重点,在全乡发展12000亩红高粱;在西北部依托云农园区发展玫瑰辣椒8000亩;在西南部以车李、席庄为重点,发展密植梨间作谷子5000亩;在东南部发展优质麦10000亩”,都玉芳对全乡的农业结构调整又做出了新的规划。

“我是一个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既然县委把我放在了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想法设法给老百姓干点儿实事,这样才不愧对自己的良心”,一片冰心在玉壶,都玉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与担当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一颗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心。红星闪闪放光彩,都玉芳照亮了自己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温暖了百姓的心。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阜城好网民 脱贫故事】阜城县都玉芳坚守基层25年 不忘初心带民致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