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上海卷三十五周年,纪念我们一起书写的历史

2020-07-07 1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又是一年高考时,又一批寒窗十年的学子告别青涩的岁月,开启崭新的旅程。

更值得纪念的是,2020年是上海单独命题高考三十五周年。

触景生情,总能勾起我们对旧时光的回望。高考是一种经历,写满字迹的试卷,在岁月中流逝,却没有流逝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挑灯夜战,埋头苦读,“煎熬、期盼、兴奋、紧张……”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放手一搏,只为了踌躇满志走进考场,迎接未知明天的那一刻。

让我们跟随记忆,一起重温那些闪耀着汗水和梦想、笑颜和泪光的字里行间……

上海高考发展概要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则是诸多考试中影响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考试,高考改革不仅深刻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也时刻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海市军管会高教处对全市公立大专院校采取联合招生与考试的形式,考试类则分文科、理科、医农科三大类,文、法、商均属文科类,商科加试数学;理与工属理科类;医、农科的数、理、化单独命题,并加试生物。音专、剧专、体专等校参加文科考试,各校分别组织术科考试和专业考试。此后,招生考试制度趋于集中统一。

1950年华东地区公立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当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商学院、江苏医学院、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华东药学专门学校(原国立药专)、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九院八十三系科组共招男女一年级新生5232名。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国文、外国语(英、德、俄)、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

1952年起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结束了以前分区或分校招生的历史。考试科目趋于统一。不论报考何等系科,考试科目统一为政治常识、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外史地、外国语8门,报考体育、音乐、美术系科须加试相关科目。对考试成绩的计算,遵守各个系科的不同要求,实行三种不同的方法。

1954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理科、工科、卫生科、农科、林科,其专业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本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7科。第二类包括文科、政治科、财经科、体育、艺术科,其专业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本国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5科,其中,音、体、美、戏剧等系科加试专业课,财经类加试数学。

1955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理工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第二类包括医科和农科,考试科目有语文、政治、达尔文主义基础、化学、物理。第三类为文史政法财经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

1964年高考科目又改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第二类为文史类,考试科目有语文、政治、历史、外语、哲学,财经类加试数学。

1966年至1976年取消高考入学考试。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分别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考试科目分2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第二类为文科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科。报考外语专业需加试外语。

1978年,金陵中学编印的《1977年高考数学试题解答》

图片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

《文汇报》1978年7月21日头版报道“本市十一万考生朝气蓬勃 沉着应试”

1978年以后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和阅卷。科目分2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6科。第二类为文科类(哲学、外语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外语6科。

1978年,外语考试分数不计入总分,作为录取的参考,没有学过外语的可以免试;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除笔试外必须进行口试,外语笔试计入总分。数学为参考分。1979年,报考重点院校的考生,其外语考试成绩按考试分数的10%计入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不计入总分,作为参考分。1981年外语成绩按50%计入总分,1982年按70%计入总分。1983年起,外语考试成绩全部计入总分。

1979年,上海市招办全体同志合影

图片来源 | 上海观察

1980年,上海某中学备考的高三学生正在做眼保健操

图片摄影 | Steven Montgomery

1981年至1990年,考试科目仍分两类:(1)理科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7科。生物考试成绩1981年按30%计入总分,1982年按50%计入总分,1986年以后按70%计入总分。(2)文科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6科。

1983年教育部规定,对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外语(英语和俄语)几个学科实行两种教学要求。为此,从1984年至1987年起(生物从1986年起),高校招生考试的命题范围不超过基本要求(即高中教材乙种本)。同时,按较高要求(即高中教材甲种本)增加若干附加题。附加题的成绩(每科10分)不计入总分,作为重点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参考。1988年起,按国家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考试。由于附加题不计入总分,多数考生不作答,所以取消了附加题。

1983年,按教育部《关于1985年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改革的指示》等文件精神,上海高校试行单独命题考试,为过渡到高中毕业会考,改革高考科目做准备。

时任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教育处副处长的何顺华曾回忆到:

上海高考单独命题的改革,要回溯到对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的呼吁。1979年1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复旦大学苏步青、同济大学李国豪、华东师大刘佛年、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等四位大学教授和领导的文章,呼吁给高校一点自主权。几个校长一致认为,现行管理体制下,校长手脚被束缚了,很难办好学校,甚至校长在“每年招生的时候,连招收一个学生的权利都没有”,这些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在上海教育界内部,当时大家批评最多的是学生负担重,因为高考是分科考试,要考7门,科目较多。因此,上海提出要单独高考命题,由市里统一进行会考,在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改革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上海单独命题权的获得对上海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课程教材改革目标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经过1985年到1987年3年的准备过渡,从1985年当年起毕业的上海高中生须参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历史和地理9门学科的会考。9门学科会考全部合格者,发给《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会考合格证书》,作为测量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水平的手段,同时也作为高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资格的依据之一。

《光明日报》 1986年9月14日头版报道“上海明年高考实行重大改革”

《文汇报》 1986年9月14日第4版刊发“上海明年高考将实行改革,在高中全面会考基础上,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和外语”

1986年高考前夕,上海某图书馆内座无虚席,许多同学正在积极备考

图片摄影 | 陆杰

在普通高中实行全面会考的基础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相关学科(文科从政治、历史、地理三门中选一门,理科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一门)。

共设置6个科目组:(1)语文、政治、数学、外语。(2)语文、数学、外语、历史。(3)语文、数学、外语、地理。(4)语文、数学、外语、物理。(5)语文、数学、外语、化学。(6)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各高校根据各自专业类别和特点,分别选择一组科目作为选拔考生的科目,并允许高校各类专业在上述科目组中提出兼收其他一组科目。

此后的几年,上海不断探索科目设置。1998年,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1999年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校独立命题的普通高校保送生综合测试开始实施。2000年,又推出普通高校“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改革试点。

《文汇报》1998年8月14日高考特刊发布各大院校新生录取名单

2000年1月25日,上海在全国首批试点春考,考试对象以往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共有十多所高校参与招生,考生也曾一度超过万人。

2006年起,复旦、上海交大进行的“预录取”式自主招生探索,通过“自主笔试+面试”的方式,每年在上海各自预录取数百名考生。探索试行之初 ,这些考生须参加高考并过当地一本线,才能被正式录取。后偶有学生高考成绩未过线,高校考察其潜力后,也不乏被破格录取者。

2010年起,上海开始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学生报考中职校,就读3-4年后,如考核合格直接升入对口的高职校,2年后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证书。在此基础上,学生能通过专升本考试获得本科学位,还可报考专业硕士。这已成为本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不少学生架起了全新的成才“立交桥”。

新世纪以来,上海在推进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程中,目标明确,坚持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改革前后相继,始终一以贯之。在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尽力完成基于上海实际情况的大胆创新、谨慎实践。

2009年,卢湾区一处考场外,考生合影留念

图片摄影 | 张锁庆

上海语文高考改革纪要

1985 — 1987 年

稳中求变,逐步过渡。1985 年的上海卷是历年全国语文试卷的延续,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基准,以 1984 年的全国语文试卷作为参考,在题型、分值、考点等方面并没有做较大的改变。1986、1987 两年,虽然在考试范围和命题原则上保持不变,但在语文考试题型上有了一些的变化,并在 1985 年的基础上,对试卷的卷面结构和分值比例做了新的调整。

强调基础,突出能力。语文教学是以一篇篇文章作为教育载体的,它不仅有深刻的思想,还有丰富的知识。语文学科常以知识为内容、语言为形式展开教学。文字、语音、词句、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都是融合在文章的读写中进行学习的。1985 年,语文卷卷面分为现代文部分、文言文部分和作文部分,这些知识点也是融合到阅读和写作中进行测试的。1986 年,在借鉴 1985 年全国卷的基础上,将语文基础知识单独列出,作为考试的第一部分,强调了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要求语文学科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无论文、理科的学生,都要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以利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高考要有利于高校对智能型、创造型人才的选拔,就必须在命题中体现能力测试倾向。

1986 年试卷中,阅读部分采用大量的比较式命题。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表现同一题材的两篇短文,进行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词语的比较,句式及含义的比较。文言文第一次采用比较古今义的题型。作文部分增设小作文,为歌词写一段百字评论,考查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评价能力。

1988—1997 年

一期课改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统得过死、学得过死的教育教学状况;要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工作上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工作上有所突破。毕业会考与升学考试的形式变了,语文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变了,语文高考命题思想也必然同步调整,有所突破。这一阶段的语文高考命题,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

1988 年起,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在分值上做了大的变动。卷面总分由原来的120 分增加到 150 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增值最大,由往年的 20 分增至 30 分,它在试卷中的比重由往年的六分之一上升到五分之一,体现了加强基础的命题意图。

什么是语文素质?

S 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姚麟园认为“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知、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 对语文教材的学习,一方面是认知和操作,它是显性的,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认知和情感,它是隐性的,蕴含于课文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H 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徐振维认为培养语文素质,应从训练阅读能力入手,首先引发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喜爱;其次,重视平时的语文积累;最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由爱读到多读到会读,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把只考书本知识甚至大量考背书本领的做法,改变为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比如:1988 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按照一般的说法,调整两句古诗的语序,这实际是对文言倒装句知识点的运用。1991 年上海卷第 5 题,要求学生将应当背诵的《孔雀东南飞》里的部分诗句照课文的顺序排列。这不仅是考查学生对必读课文的熟悉程度,还蕴含着灵活应变能力与辨识能力的检测。

为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增加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1996 年,第 14、16、23、29 题考核对文段的概括能力,第 9、24、28、30 题,考核对全文的概括能力。20世纪80 年代,分析综合能力试题的分值占 50%左右,1990 年后,这部分试题的分值比例上升到 60%以上,1991 年为 70%。1995 年,因加强应用能力考核,分析与综合试题分值占 52%。

上海卷语文试题中的实用性也在不断加强。比如:1988 年,写作(一)的题目是:《我喜欢――》,为文学社选定名称,阐释理由。1995 年第 13 题,修改说明书中的病句等。命题者希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源,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2003年,考场外送考的家长为孩子鼓劲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8 年至新世纪

在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中,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正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以社会作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又在社会生活中检验学习的成果,这必将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1998 年,上海市全面使用新教材后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语文高考试题能否反映出一期课改的成效,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命题材料与教材脱钩。1998 年之前,语文高考的命题与教材的联系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针对当时课外资料的繁多,为减轻学生负担,语文高考上海卷中加大试题与课本的联系。

1988 年后,随着上海语文教材 S、H 两版教材的出台,人们意识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逐渐降低并淡化。1998 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材料与教材脱钩。高考的命题材料不再直接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反映的正是对语文学科观念的转变及认识的深入,真正把语文教学转向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上。对于高考命题来说,也不再受中学教材的束缚,可以更加的灵活多变,以达到测试学生能力的目的。

试卷结构调整。1998 年试卷最明显的变化是卷面的总体结构。从往年的三大板块变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基础知识不再单独考核。这样的结构变化,可以看作是语文高考全面转向能力考核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过去总是强调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地学,希望在打好基础后,进一步发展能力。但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能力未必强,而能力突出的学生,基础知识肯定不差。如果以基础知识考核作为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很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更容易把考试和教学引向应试化。只有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能体现它的活力和生命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能力考核为主成为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会考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则体现选拔功能,发现学生是否具备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基础知识部分的改革,更加突出语文高考的目的和任务。这也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文,永远的中心话题

作文命题,永远是人们讨论高考的焦点之一。高考作文及其题型的与时俱进,使之足以成为整个城市和国家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

高考作文在命题的形式上,按照是否提供题目、是否提供材料将作文题分为三类。

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题目,没有关于主题的提示,考生想表达什么思想,只能根据题面去判断。

2、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指命题者只给出一小段与写作有关的文字,考生必须根据所给定的材料,自己为作文命题。材料作文的材料并不是特指给作文提供写作的素材。材料指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写作情境。

3、命题材料作文,是上面两种作文形式的结合,既给定一个题目,又提供一段材料。

另外,人们常常将作文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议论和说明是写作时常用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给文章分类仅见于学生的作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分类既不符合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也与写作习惯不一样。我们经常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字作品,某人也常常因擅长某种文体,而被称为散文家、小说家、诗人等。从 30余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要求看,以表达方式为文体划分的标准正在淡化。

1989年3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作文得失谈——198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例评》

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与全国卷相比,上海卷突出的两个特点是:

1、增加小作文的形式。上海语文高考卷中,1986 年增加小作文试题,2000 年又取消了小作文的形式。作文的命题形式由大作文到大小作文结合再到取消小作文,命题的思路并没有改变,都是以发展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寻找合适的测试方法。

2、在主题上,切合学生生活。1985 年后,上海卷中的作文题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校内校外,课内课外。

下面,小编收集了自1985年上海独立命题以来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供各位读者参考。由于时间久远,难免有所差错,欢迎在留言中指正。

1985年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1986 年

小作文:对《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写一段百字评论

大作文:《2000 年回母校》;700 字左右的复杂记叙文

1987 年

小作文:应用文写作――摘要《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同首都大学生对话录》

大作文:《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7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1988 年

小作文:《我喜欢――》;为文学社选定名称,阐释理由

大作文:《清流与活源》;700 字,不用诗歌形式写

1989 年

小作文:《我的一点看法》;班会讨论的发言稿 250 字

大作文:《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700 字不用诗歌体

1990 年

小作文:为退休老师写的欢送辞,250 字

大作文:《时间啊,时间》;700 字,不写诗歌

1991 年

小作文:代拟电报一则(电文和署名不超过 23 字)

大作文:《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700 字;不写诗歌

1992 年

小作文:介绍漫画;概括漫画主题

大作文:《遥望星空》;情境作文,700 字,不用诗歌

1993 年

小作文:“上海之夏”节目的播讲稿,200 字

大作文:《机遇》;700 字;不写诗歌

1994 年

小作文:说明文,介绍小店,200 字

大作文:《父辈》;700 字,不写诗歌

1995 年

小作文:为学校举行的活动写一则短消息,题目自拟,150――200 字

大作文:《责任》;700 字,不写诗歌

1996 年

小作文:《初夏的时令特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200 字

大作文:《我的财富》;700 字,不写诗歌

1997 年

小作文:推荐一部电影;250 字

大作文:《我看课外读物》;(给出一些调查材料)700 字

1998 年

小作文:《春水》(之一)改写成短文;250 字

大作文:《日本电影<自尊>的评论》;材料作文,700 字

1999 年

小作文:《开考时刻》;250 字(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己的心情)

大作文:《“回声”的启示》;材料作文,700――800 字

2000年春季高考

小作文:以“节日小景”为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

大作文:请看漫画,以“人与机器人”为题,在第一自然段后面续写700字,完成一篇议论文

2000年秋季高考

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2001年春季高考

有关部门要办一份面向全市高中学生的周报,这份周报将开辟“国际风云”“文学园地”“科技苗圃”“影视世界”“球迷信箱”“师生论坛”“校园风景线”等专栏。要求体现创新精神,办出特色.吸引读者。请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专栏(如果以上专栏你都不喜欢,可以自辟一个专栏),以“如果我主办专栏”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2001年秋季高考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2年春季高考

近年来,中外动画片如《米老鼠和唐老鸭》、《蝙蝠侠》《聪明的一休》、《灌蓝高手》、《大闹天宫》等受到广泛欢迎,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有的甚至为之入迷。有人说这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突出的流行文化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的,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2年秋季高考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向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3年春季高考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个思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大吃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2003年秋季高考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4年春季高考

有人想研制一种新药,借古代的“忘忧草”来命名。希望服用后,能解除忧郁、忘掉烦恼,增加勇气和自信心,甚至使人变得富有创造力……请以“忘忧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1000字左右,题目自拟。2、可以自由发挥,讲故事,谈幻想,发议论,等等。3、不要写成诗歌

2004年秋季高考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2005年秋季高考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6年秋季高考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年秋季高考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秋季高考

平时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9年秋季高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10年秋季高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1年秋季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2年秋季高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秋季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14年秋季高考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5年秋季高考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6年秋季高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7年秋季高考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秋季高考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秋季高考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6年6月7日,高考开考。图为考生走进考场,家长在考场外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忘一刻

图片摄影 | 叶辰亮

上海高考单独命题走过整整 35 年。这是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35年,是促进中学教学改革的35年,在不断除弊迎新中稳步前行,力争为高等教育选拔更具潜力的学生。END

参考资料

《上海通志》《上海普教志》《上海高等教育志》

以及部分区县志等

杨丽娟:《上海语文高考改革二十年述评》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原标题:《高考上海卷三十五周年,纪念我们一起书写的历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