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最美家庭”,聆听抗疫故事 ——2020襄阳抗疫“最美家庭”故事展播(12)

2020-07-07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襄阳市妇联 襄阳女性

面对疫情,全市广大家庭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主动担当,无私奉献,在一线防控、宣传引导、邻里关爱、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妇联持续推出“向阳花抗疫最美家庭故事”专栏,为大家讲述家庭抗疫故事,致敬小家大爱!

1

陈海龙家庭

牢记初心,锤炼使命

陈海龙,襄阳市应急管理局备灾中心干部。妻子胡欣,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医生。他们来自乡村,在国家20余年的辛勤培育下,分别走上如今的岗位。女儿年仅1岁,他们是这座城市里最普通的家庭。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接到任务,小两口毅然决定放弃居家的安逸和温馨,满心愧疚的将孩子交托年迈的父母,义无反顾的“出征”抗疫一线。

(陈海龙家庭全家福)

疫情初期正值冬末初春,执勤人员要24小时露天值守。当时,全市疫情防控卡点多,应急物资十分紧缺,防寒保暖存在较大困难。作为我市第一代应急人,陈海龙第一时间摸底全市各级救灾物资储备,迅速报告领导和上级部门,协调下拨物资并申请上级支持。每天他都24小时随时待命,汗水常常浸湿全身,雨雪敲打脸庞,他总是乐观笑道:“全当锻炼身体了,回去正好洗个热水澡。”工作中拉伤肩膀、砸破脚,他也只是咧咧嘴:“没事,我休息下就好了”。从朝阳初升到夜幕低垂,他和同事们一直忙碌在物资转运的现场,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心里却始终惦记着防控一线的同事。在他们的努力下,14000余件帐篷、衣被、折叠床等应急物资陆续抵达转移人员安置点、交通管制卡点和疑似观察人员隔离点,有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陈海龙搬运防寒服、帐篷等应急物资,准备发往南漳县应急管理局)

妻子胡欣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接到通知后,来不及与家人详述病毒之险,便逆行而上融入抗疫的洪流中。她深知此次任务非比寻常,但职责和使命在肩,容不得胆怯和退缩。经过短暂的培训和准备,胡欣投入紧张的工作。检查、消毒、查房、隔离、开医嘱、交接班,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办公场所喷洒消毒、擦拭桌椅、清洗用具,每一寸角落都不放过,她用柔弱的身躯为病患撑起抗击病魔的希望,也用严谨的态度坚决阻断病毒存活的可能。一忙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汗水湿透了全身,她不断挑战着自己的生理极限,直到下一班同事接过抗击疫情的接力棒。沐浴过午夜闪烁的点点星光,也穿行过寒风携来的纷纷雪花,只有在结束工作回到宾馆时,她才长舒一口气,拿出手机给父母、丈夫、孩子报一声平安......

(胡欣同志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汇报查房情况)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感念国家培养恩,回报社会正当时。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陈海龙夫妇挺身而出,勇敢“逆行”,用责任与担当、心血与汗水,投身抗疫最前线,这是一个普通家庭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也是举国同心全民抗疫的精彩掠影。

2

李鹏家庭

舍小家 顾大家

李鹏,襄阳市发改委价格认定中心工作人员,共产党员。妻子闫赛赛,樊城肖家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疫情来袭,他们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相互支持、互相鼓励,舍小家顾大家,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没硝烟的防疫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成为新时代最美家庭的典范。

(李鹏全家福)

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最前沿,肖家台社区14名工作人员担负着辖区近千户居民的排查、管控、宣传、服务等工作,在社区党总支书记等3名同志因公隔离后,闫赛赛作为社区副书记,及时补位承担起了整个社区防疫总指挥的重任。看着妻子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李鹏感受到基层社区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作为一个丈夫的责任心,坚定了他坚持在防疫一线,与妻子并肩共疫的决心和信念。

(李鹏为留守老人购买馒头)

凭着多年工作经验,李鹏在社区工作的40天里,积极为社区出谋划策,抢干重活为社区工作人员分担防疫任务。先后对200多户居民进行了防疫排查;向11个居民小区免费发放消毒液700余斤;帮助社区悬挂宣传条幅20余条;在小区公共区域和楼道消毒20余次;顶风冒雪为30多户困难群众和居民输送应急生活物资400多公斤,尽心尽力为群众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

2月18日,肖家台辖区一名80多岁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并于当晚过世,作为密切接触者,老人的妻子需立即隔离观察。但由于亲人刚刚离世,奶奶心情悲痛,很难配合隔离。为了老人的健康和整个小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夫妻二人不顾母亲再三劝阻,主动请缨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去世患者家中走访慰问,经反复耐心劝说,得到了老人理解和配合,及时、安全地将老人送达集中隔离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李鹏为居民输送应急生活物资)

疫情无处不在,突发状况不断。2月19日晚上,夫妻俩在夜班巡查时接到屏襄门办事处紧急通知,辖区一名有精神疾病的高度疑似患者从医院逃离,需社区配合寻找。后经排查,该居民已返回家中。防控工作容不得疏忽,只有将患者及时收治到定点医院才能确保辖区居民的安全。随即,二人迅速赶赴患者居住小区,参与配合安抚、转移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病人被送上“120”急救车,有效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疫情期间,夫妻俩没给年迈的母亲做过一顿饭,也没陪年幼的儿子上过一次网课,面对家人他们深感愧疚。但危急时刻,夫妇俩勇担社会责任,舍小家为大家的行动,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家庭践行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3

黄俊奎家庭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

黄俊奎,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妻子高凤兰,基层街道干部。疫情期间,夫妻二人不畏艰难、并肩作战,出色的完成了各自岗位上的抗疫任务,用行动教会了女儿责任和担当。

(黄俊奎全家福)

1月26日(大年初二),黄俊奎突然接到通知,要到谷城县参与疫情督导工作。身为退伍军人的他,告别家人后,便和同事们连夜赶赴谷城抗疫一线。基层走访需要细致入户,黄俊奎每天和各种各样的易感人群打交道,每时每刻都有感染病毒的潜在风险。2月1日,督导组前往谷城县最偏远的赵湾乡督导防控工作,山高路险还有积雪,断崖下时有落石,黄俊奎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一路下车清理石块,最终到达目的地。由于时间紧、任务急,他没顾上带换洗衣物,半个月里只有身上穿的一套衣服,冷了脏了就咬牙忍着扛着。寒冷的冬夜,宾馆不能开空调,即便加了被子,醒来双脚依旧是冰冷的。环境恶劣但工作仍要扎实推进,面对困难和危险,黄俊奎都一一挺了过来。

(黄俊奎与其他志愿服务者完成当天志愿服务后合影)

作为一名基层街道干部,妻子高凤兰除夕开始就全程投入抗疫工作。在黄俊奎被抽调到谷城督导后,她更是一边抗击疫情,一边独自照顾女儿。女儿黄约嘉是五中高二的学生,因学业紧张,夫妻二人就在五中附近租房陪读。黄俊奎去谷城工作后,高凤兰不得不每天6点起床,做好早饭和午饭,然后骑车到米公街道办事处所在辖区参与防控工作。懂事的女儿每天中午用电饭锅把妈妈做的午饭热好吃。晚上疲惫的高凤兰回家往往都10点多甚至更晚,做完自身消毒工作一般已是11点。女儿心疼妈妈,有一天跟她说:“妈妈,每天提前给我准备一点水果晚上吃就行了,我减肥。”

(高凤兰在友谊街小区测量进出人员体温)

由于每天早晚骑电动车往返,风吹雨淋之下高凤兰出现了头痛、咳嗽等症状,体温升至37.1,加之长期吃方便面充饥,喉咙上火肿痛。在那个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母亲,高凤兰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报,可能会被隔离观察,丈夫还在外,孩子会没人管;不报,可能会给全区全市的抗疫大局埋下隐患,个人更会承担无法承担的后果。夫妻商议后,决定如实向组织汇报,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之后的那段时间,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安排下,高凤兰先后在市三医院、市一医院进行了CT检查、抽血检查,排除是新冠肺炎后,又重新回到抗疫岗位。

(高凤兰在市一医院附近街道劝返外出人员)

由于文书科工作的特殊性,黄俊奎与同事交接了后期的督导工作。回到市区当天,为避免把感染的风险带给孩子,夫妻二人电话商议,高凤兰回家,黄俊奎到出租房照顾女儿。从那天开始,高凤兰与很多基层一线抗疫干部一样,45天远离家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由于米公辖区有市一医院等重点医疗单位,确诊数和疑似数一度居高不下,每天穿行在疫区,很多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同志都做好了为党为国为人民奉献牺牲的思想准备。

(黄俊奎在五中社区担负楼道消毒任务)

回市区后,黄俊奎按照“双报到”要求,积极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执行楼道消杀任务时,由于电梯大部分停运,3个楼栋9个单元的消杀任务,他都要身背满载40余斤重的药壶爬上11楼;执行生活垃圾清运任务时,他挨家挨户收集,一层楼一层楼的往下提;每次完成任务后,他都是一身大汗,得到社区干部的一致赞扬。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黄俊奎、高凤兰夫妻二人服从组织召唤,一声令下、勇往直前,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各自奋战在抗疫一线,双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神圣誓言。

来源:襄阳市妇联家儿部

原标题:《走进“最美家庭”,聆听抗疫故事 ——2020襄阳抗疫“最美家庭”故事展播(12)》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