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鄂前旗:护佑千万亩生态牧场

2020-07-11 22: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盛夏时节,行走在鄂托克前旗千里草原上,苜蓿铺青叠翠,柠条沙柳丛中,野兔野鸡不时出没,新栽的幼苗借助滴灌滋润正全力扎根,成年的灌木固沙亦成景,藏锦鸡儿紫艳欲滴,点缀在绿毯之上……

沙地面积占全旗总面积60%以上,年均蒸发量是年均降雨量的8倍多,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作为传统牧业旗但没有基础优势的鄂托克前旗,一路突破,全力护佑1200万亩生态牧场(其中国家认证的有机草场560万亩),探索在荒漠化草原地区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凭什么?

鄂托克前旗千里草原景色美如画

草畜平衡“算大账”

草原要增绿,牧民要增收。如何在禁牧的同时保证牧民收入的增长?

鄂托克前旗在生态建设中摸索“黄金法则”——在草畜平衡的天平上,“草”和“畜”是两个矛盾的变量,变“减畜”为“增草”,同样可以达到二者的平衡。

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柠条长势喜人

鄂托克前旗人对柠条极为“热衷”,就拿昂素镇来说,可利用草牧场总面积560万亩,现有柠条总面积240万亩,今年启动“百万亩柠条项目”,今年计划种植10万亩,目前已种植7万亩。不仅镇里规划种柠条“大项目”,广大农牧民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种柠条改良草场。苏力迪嘎查牧民赛西雅拉图为了彻底改变家中1800亩草牧场沙化状况,作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决定,在嘎查的帮助下向旗农牧局申请柠条种植项目,在自家草牧场上种满了柠条,为了保证柠条的成活率,赛西雅拉图举家搬迁,不再放牧,让柠条在这片草原上扎根、生长、繁衍。三年后,赛西雅拉图的草场已是绿意盎然。

同是昂素镇,2019年,阿日赖嘎查牧民王忠种植苜蓿面积达到千余亩,当年卖草200多万斤,卖牛羊100多头只,纯收入在200万元以上。苜蓿价格高的时候卖草,价格低的时候用它喂牛,可以实现多种增收,短短几年,王忠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赛西雅拉图、王忠等种养殖大户,还有一笔额外的“生态奖金”。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并率先设立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奖励基金,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给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成绩突出的农牧民、嘎查村。

苏力迪嘎查肉羊育肥养殖场及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要顺利推进,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用法治划出一条生态底线,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设立草原保护红线,严禁开荒扩灌;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明确露天煤矿对采区的复垦和恢复植被责任;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一项项有力的政策措施,正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不断地变浓和延伸。截至2019年底,鄂托克前旗累计围封退化、沙化草牧场1288万亩,改良“三化”草原3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7%提高到现在的23.9%,植被覆盖度达到了46%以上。

“增草”目标实现,草原生态恢复明显,但全旗的牲畜头数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因大力实施舍饲畜牧业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

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牧民挤羊奶

6月初,仍是鄂托克前旗草原的禁牧期,1200万亩生态牧场正在休养生息。禁牧并不意味着限制畜牧业,而是让羊换了一种“活法”,鄂托克前旗鼓励发展肉羊羔羊短期舍饲育肥,牧民收入翻番,人们惊叹:鄂前旗牧民的羊肚子里有一个“小银行”。

和过去不同,牧民康占空主动延长禁牧封育时间,从11月至次年6月为他的禁牧时间表。每年禁牧时间长达半年多,养殖规模和收入不但没有萎缩,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4倍,老康的秘诀在 “圈养”。“我家的育肥羔羊不出羊圈就卖了,草场上的草都是留给基础母羊的,虽然禁牧时间长,但我家草场上的草羊吃不完,地里的草也吃不完,去年收入20多万元。”在羊圈旁,老康谈起养羊经验喜形于色,并算了一笔账:他家有150只基础母羊,如果按长期放养,草场植被破坏严重羊又吃不饱,每只母羊每年只能产一羔。圈养以后,羊儿饱食终日、“养尊处优”,经过品种改良繁育能力也提升了,一般两年三茬羔、一胎双羔,每年能产300只羔羊,育肥四五个月可以卖上千元的好价。老康家的羊每次出栏就有几万元的纯收入。

康占空的养殖方式是大多数鄂托克前旗牧民的缩影。“去年全旗共卖出育肥羔羊100万只,今年,我们继续鼓励肉羊羔羊短期舍饲育肥,计划发展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自繁自育肉羊羔羊短期舍饲育肥示范户100家。”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冒万胜介绍说。

草场植被肆意生长之际肉羊羔羊育肥正忙,这样双赢的模式,在于全旗上下一起发力。为了鼓励舍饲养殖,鄂托克前旗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多扶持,在设立围栏、建设棚圈、饲草种植、饲料加工、打井喷灌、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技服务、养殖培训、繁育销售等环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措施很快解决了农牧民养不了、卖不好的问题。正是这些扶持政策,调动了农牧民舍饲养殖的积极性。

数字草原“有智慧”

昂素镇阿日赖嘎查牧民孟克吉日嘎拉依靠2000亩草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每年收入60多万元,“我家的草场从我奶奶手上就种柠条,现在大多数柠条已经比我都高了,为了保护植被,我放牧的原则是,载畜量如果是200只,我只放100只。”

昂素镇乌兰胡舒嘎查集体经济养驴基地

在鄂托克前旗数字草原中心,换个视角看草场,清晰的电脑屏幕上,孟克吉日嘎拉家千亩草场从2010年至今草牧场植被情况参数清晰显现。为了证明孟克吉日嘎拉“草牧场植被牛羊吃不完”这道“命题”的真假,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对孟克吉日嘎拉家草场进行草畜平衡测算、草地类型准确分辨、草地牧草产量及生产力评估等多项指标实时计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确实!

这只是“数字草原”强大功能的“冰山一角”。鄂托克前旗率先建立了全区首家旗县级“草原信息中心”,在“智慧草原”建设方面快了一步。打开“数字草原”,随意选取牧户,简单的一键查询农牧户信息功能,囊括了牧户家庭成员、承包土地、草牧场确权、圈里的牲畜等,地面上的人、物,地下的资源,空中的移动信号覆盖都能查到。“真是服了,人不用来,对我家草场好赖,是不是超载放牧,都一清二楚。”上海庙镇陶利嘎查牧民阿迪日说。“如果比起往年草原整体植被退化了,我们会给牧户警告。”王伊拉图说。

在此平台上,不仅能看图定位,能算数据范围,还能为林草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比如,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适宜载畜量标准进行科学核定,将以草定畜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镇、嘎查村,将减畜任务具体落实到农牧户;比如,通过“数字草原”提供的数据,鄂托克前旗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采用短期禁牧、以草定畜、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甚至,通讯建设、地下矿产勘探、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都有“数字草原”系统的用武之地。“为了拓展数字草原系统的使用范围,科研人员又融入了新技术,建立起覆盖不同区域的草原信息管理共享系统,突破了以往传统管理和决策的局限性,使鄂托克前旗的草原得到进一步合理利用。”王伊拉图说。

牧民草场生态植被显著改善

此外,鄂托克前旗“数字草原”和“天地空”一体化生态资源感知监测预警网络 “森林眼”、以“互联网+护林护草员+生态专员”为主体思路的森林草原巡护系统“啄木鸟”巡护通共同助力“互联网+”智慧林草建设,“以前的‘糊涂账’在数字平台上成了‘明细账’,干得咋样,任务完成了没有,都能通过系统查看。”王伊拉图说。据统计,鄂托克前旗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分别从2013年的39.74%、24.96厘米、574.86千克/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43.12%、26.57厘米、686.4千克/公顷。

百姓吃上“生态饭”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惠民。鄂托克前旗创新举措,将生态建设与助民增收相结合,在植绿、护绿的过程中,迸发绿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

经过一场喜雨的滋润,敖勒召其镇查干巴拉嘎苏嘎查曾经的荒滩上,万亩沙柳林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嘎查的变化要从2018年成立的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说起。合作社总户数25户,吸纳9户贫困户,将争取来的生态治理项目委托企业实施,社员给企业打工,在保证林木成活的同时,社员的收入也增加了,项目验收合格后,合作社用经营收益帮助脱贫户发展产业。查干巴拉嘎苏嘎查荒地变绿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也成为当地牧民的“绿色银行”。

昂素镇巴彦希里嘎查牧民家羔羊育肥“发羊财”

近年来,生态脆弱、脱贫任务较重的鄂托克前旗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在鄂托克前旗4个镇30个嘎查村,“合作社+贫困户、政府购买式造林”的生态扶贫模式“遍地开花”:由贫困户加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旗林草局将国家生态建设任务下达给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承接项目后,或自行实施,或引入企业代为造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雇用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变身成为“造林工”“护林员”,赚取劳动报酬,还可再获得一份管护收入,增绿增收实现“双赢”。目前鄂托克前旗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共有30个,社员人数达2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018年至今,全旗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共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等工程18.43万亩,项目总资金投入5460万元,直接利润达337.29万元,贫困户和牧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

当上护林员,脱贫有劲头。城川镇克泊日嘎查哈斯木仁的妻子患病,他不能外出务工,一度灰心丧气。他说:“镇里聘我当护林员,每年工资有2万多元,一下子缓过劲来。” 今年,鄂托克前旗利用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选聘274名护林员,其中贫困农牧民11名,年收入2万多元。群众能干活了,青山有人守了,不仅有效充实了基层生态保护队伍,织牢了生态脆弱区保护网,也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种下致富林,增收更长久。“牧场有林、林下有草、草里养鸡,一林生多‘金’,每年收入过5万元。” 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大池村贫困户宋永军说。村里自然条件较差,地越种越薄,靠啥脱贫?打“绿色牌”!旗、镇两级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林草产业,既能“锁”住水土,又能“鼓”起钱袋。

昂素镇党政领导班子调研指导养殖示范户

选准产业,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许多地区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全旗建设果园10个,种植以苹果、杏树、桃树、梨树、葡萄等为主的经济林共计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经济林5561亩,并积极探索有机枣种植,成为有机枣重要原料供应基地。

6月的西鄂尔多斯毛盖图自然保护区,眼前一望无际的草原早已穿上 “新衣”,碧绿的牧草做底子,无数紫盈盈的藏锦鸡儿花点缀其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紫绿相间的草原美景别有一番韵味。

鄂前旗草场丰茂,牛羊肥壮

一路行走,

千万亩生态草牧场

让我们大饱眼福,

同时,

也看到了大美鄂前旗

渐次延展的幸福画卷:

生态在改善,

草原焕新机,

牛羊更欢畅,

百姓展笑颜……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点击标题,了解往期精彩

原标题:《鄂前旗:护佑千万亩生态牧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