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面对第一扇破窗,所有的漠视都是对罪恶的纵容

2020-07-13 14: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包楚婷 群学书院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四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破窗效应

——暗示带来的颠覆性力量

文 | 包楚婷

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栋楼出现一扇破窗且长期没有人修理时,其他窗户也会被人不断破坏掉,甚至楼里其他地方也会被人侵入和破坏,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这一理论是由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的,即:如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听起来颇有一点儿“破罐子破摔”的字面意思。事实上,很多犯罪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很严重,有时只是源于打破了一扇窗而已,但这扇破窗却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196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津巴多就做过类似实验:在实验中,他用了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并将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帕洛阿尔托的车不做处理,一个星期后,它依然原封不动地停在那里。津巴多把停在布朗克区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于是,他把帕洛阿尔托的那辆车的车窗打破,结果也是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车就不翼而飞了。

菲利普 · 津巴多

这说明:无论是车还是建筑,不管是什么,只要有一处缺陷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有纵容性的暗示,诱使人们做出更进一步的破坏。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实验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在两次汽车盗窃犯罪之后,社区会逐渐失去秩序,部分居民会因为安全问题而迁出社区,没有迁出的居民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而对社区的其他事情漠不关心。于是,整个地区的监察力下降,使得社区治安进一步恶化。渐渐地,更多居民迁走了,外部的犯罪分子会潜入进来,犯罪行为就会愈演愈烈。如果说第一扇窗的破坏是导火索,那么人们的纵容和漠视则是火上浇油,随着第二扇、第三扇窗逐渐被破坏,局势将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境地。

破窗效应的深层原因是心理暗示,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所谓心理暗示,其实就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会让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好的期待和希望让对方变得更好。但破窗效应恰恰相反——破窗的存在就是后续破坏的暗示,暗示着人们可以再去搞点破坏。

罗伯特 · 罗森塔尔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一种生活经验:变好很难,但是变坏却很容易。要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们必须每天按时到校、完成作业、提升成绩、尊敬师长,等等,如此才能达到好学生的标准。但是要变成坏学生,只需要迟到一次、骂一次老师就够了——这意味着做坏事比做好事门槛要低、难度系数要小。

除了这一原因,人们之所以更容易受暗示去做“坏事”,还有两个重要的的原因:第一,是做坏事能更方便、更快乐,比如乱丢垃圾肯定比收拾干净要“舒服”,横穿马路肯定比遵守交通规则要节省时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事”做了之后,就会让我们有种“快感”,一种异样的满足感;第二,是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种种规则的束缚中,偶尔做一些越轨的小事,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异质化的自由”。或许,这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叛逆,也就是那个“本我”。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其著名的人格理论中提出:我们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这三者组成了我们的完整人格。本我,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的、能够满足本能欲望的冲动,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被弗洛伊德叫做“力比多”。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只要能够满足欲望,就可以不择手段,而超我和本我恰恰相对,代表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是理想化(社会化)的人格,正是它在制约着本我的冲动,并追求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自我,就是在本我和超我的平衡下展现出来的真实自我。当本我的力量占据上风时,我们就有可能挣脱超我的束缚,为了快乐去做一些坏事——甚至是去犯罪。

偶尔的放纵或许无伤大雅,但是在破坏中寻求快感且上瘾,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再起到任何制约的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形成犯罪型人格,比如反社会人格,这种情况就属于人格障碍了,是精神障碍的一种,需要及时地进行治疗和干预。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

预防此类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不去破坏那第二、第三扇窗,也不要做煽风点火的事。同时,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坐以待毙。因为我们的漠视就是对他人的纵容,要敢于做第一个“修窗”的人。当然,这并不容易。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话,道出了精神文明的崇高和伟大之处。而且,我们都愿意为理想化的人格而努力,不是吗?

下一次,我们在看到文明古迹上刻画的字迹时,不要再心安理得地添上一笔;下一次,我们在看到中国式集体过马路时,不要再跟随大流地破坏规则;下一次,我们明知道别人在造谣和诽谤无辜的人时,不要为了宣泄一时的情绪加入键盘侠的队伍;下一次,我们要站出来。

THE END

原标题:《面对第一扇破窗,所有的漠视都是对罪恶的纵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