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拔穷根搬新窝 幸福日子唱着过

2020-07-15 10: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贵德县全貌

贵德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我们搬出了穷窝,住上了新房,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搬进了幸福窝,也为我们搬来了新希望。”新街村村民马超说。7月14日,记者走进会贵德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德吉家园,进入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楼前是满眼的绿,老人们在树下悠闲的乘凉,处处呈现着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便利的生活住所,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开启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德吉家园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位于贵德县河阴镇郭拉村,共安置建档立卡搬迁户473户1726人,搬迁户主要来自贵德县常牧镇、尕让乡、新街乡、河东乡等4个乡镇33个村,小区内规划建筑住房面积有50平米住房70套,101平米住房405套,项目总投资达8726.41万元,目前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已经全部到位,搬迁户已全部实现入住。

“党的政策扶持下,我不光脱了贫,还当上了尕老板。”

新家

走进马超的家中,明亮宽敞的房屋,被女主人收拾的干净整齐。“刚拿到房子钥匙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真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我们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说话之余,不忘把我们请进各个房间参观,他说:“我们自筹了一万元,其余的都是政府的补贴,房子我们就拿到手了,当时房子里除了家具需要我们自己添置以外,地板砖都给铺好了,墙面也刷了白,平平整整的很光滑,厨房灶台安好了,天然气壁挂炉也给安上了,国家的政策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马超那份掩藏不住的喜悦深深感染着记者。

“我们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再不能让孩子们走我们之前的路,再辛苦也要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 2015年他毅然决然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贵德县城一家榨油坊打工,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尽管承担着一年5000元的房租,压力巨大,但马超就是要让孩子们接受到好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心也定下来了,每天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可有干劲儿了。”2018年搬了新居,马超两口子的生活也红火了起来,2019年1月,他们从老板手中将榨油坊接盘过来,自己经营。一年下来,除了要给老板上交承包费4.5万元还赚了5万元,尝到了自己当老板的甜头,两口子又闲不住了,“下一步我们打算,把自己榨的油做出品牌,拓宽我们的销售渠道,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从此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同小区的住户万德卡,搬进新村也已两年有余,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他感慨颇多,他说:“以前我们居住在牧区,吃水很不方便,靠烧牛粪羊粪取暖,父母年老干不动活,家里的牛羊很少,草场也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们会住到这么方便的地方,感觉真的很好。”以前万德卡一家仅靠政府发放的补贴过日子,后来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做起了草管员,每年拿到21600元,草场补贴家里每人一年能得到1200元,家里的四口人一年下来是4800元,后来招录村警,万德卡本着不服输的态度,从40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取了村子里的村警,每个月能领到1200元的工资,老婆在虫草季挖虫草,其余时间在周边饭馆、宾馆里打点临工,每个月的零花钱就有了。截止目前,万德卡一家每年的收入达到将近5万余元。

德吉家园

如今万德卡一家的生活可谓是幸福美满,孩子们上学,夫妻二人也步入了生活的正轨,像城里人一样工作生活着。

幼儿园

记者感言

藏语德吉是幸福的意思。在德吉家园里,村民们拔穷根,挪穷窝,居住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自身努力,迎接新希望,过上了好日子。易地扶贫搬迁,让大家搬出了幸福,搬出了自信,奔向了小康。

推 荐 阅 读

融媒体记者 :马佩玉 贾晓云 鲁海曦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拔穷根搬新窝 幸福日子唱着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