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平坝青庄坝区:山区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2020-07-16 17: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公益广告】

近日,在平坝区乐平镇青庄坝区西红柿种植基地里,一个个大棚整齐划一,一排排西红柿长势喜人,一串串果实缀满枝头。

青庄村村民刘幺妹还是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西红柿种植基地,整枝、除草是她目前主要负责的工作。

“过去,一家人就依靠家里的5亩土地种植包谷和油菜来维持生活,一年到头一亩地种植包谷加上油菜的收成也就1000多块钱,5亩地最多的时候可以得6000块钱,要是遇上冰雹,一年的收成也就毁于一旦,孩子们想买件新衣服都难。”说起过去的日子,刘幺妹连连感叹,还是现在的日子好啊。

跟刘幺妹一样在西红柿基地务工的还有青庄村的村民金家春。几年前,金家春丈夫因为疾病去世,她只能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艰苦生活,少了老伴的陪伴,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村支两委在了解情况后,积极开导帮助她,并把她推荐到蔬菜基地当起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工”。

“出来做一些活,回家吃饭还香点,也不会胡思乱想了,现在整个人都精神多咯。”金家春告诉记者,现在种菜也不用牛犁地了,全部都是机械化生产,既省时又省力,跟以前比简直是好翻了天。

“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做梦都没有想到!”一旁同样是“技术工”的肖红英接过话:“以前就是在家带孩子,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现在就不一样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天早上起床就到基地上班,一天100块钱的工资,一个月就能拿到2000多块钱,她家里的5亩多土地也流转给了政府,一亩地一年800元,5亩多地就是4000多块钱,一年下来随便都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举多得。

从一个家庭妇女转变为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的蔬菜基地“老员工”,刘幺妹、金家春、肖红英成为了专门种植蔬菜的“产业工人”。

几十年来,从来只知道“向大山讨生活”的刘幺妹、金家春等人缘何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答案是缘于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在平坝区政府组织,镇政府统筹下,青庄坝区整合乐平镇青庄村、大屯村为首的7个村的土地,打破村界、户界,整合土地规模化打造坝区产业,发展高效农作物种植,连片总面积达到7000亩,发展种植了冬瓜、毛豆、山药、小葱、金花葵等产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

“光6月份我们公司就发放了20余万元的工资,总的来说确实起到了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的作用。”乐平镇平台公司贵州鼎兴高山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勤江介绍,坝区依托镇平台公司统一流转土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一改以往村民单打独斗发展产业不成规模,市场应对能力差的传统种植模式,带动该镇1000余人就业。

在西红柿基地的另一头,记者见到了西红柿基地的负责人朱胜成,他正在指导村民们如何打枝、拉线。

“到坝区种植西红柿有一个多月了,目前已经发放工资近四万余元。”朱胜成说,西红柿种植技术简单易操作,非常适合妇女和有劳动力的老人种植,一个大棚可以采摘4000斤左右的西红柿,基地的400余个大棚今年的产量将高达160万斤,产值达200万余元。

乐平镇搭乘坝区发展的快车,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村级合作社配合,农户利益联结等方式,让高效农业在这块田地上落地生花。

“等学好了种植技术,也去包几十亩土地来种西红柿,老板还说了,种出来了他负责帮我们卖呢!”金家春憧憬着未来,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

(来源:掌上安顺)

主 办:平坝区融媒体中心

监 制:邹美伦

审 核:王明领

本期制作:余 兰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平坝青庄坝区:山区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