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的故事|一座衣冠冢留住了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整理
2020-07-23 15:11
来源:澎湃新闻
初心之路 >
字号

【编者按】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起,澎湃新闻将用一年时间走遍全国,发掘报道100个关于初心的优秀人物和故事,从点及面,展现党的使命、成就和未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保存的由张静泉(人亚)保护下来的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印刷本。图片来源:上海党史网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1920年8月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其中,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迹仍可辨认。

这背后,是早期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与守护,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至死不渝的呵护。

1927年的冬天,寒风凛冽,一艘来自上海的定班轮船缓缓驶入宁波镇海的港口。赶着过年的人们从船上下来,挤满小小的码头,转眼,又在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中各奔东西。当回乡的人群和盘查的军警散去,一个青年才不紧不慢地走出船舱。他个头不高,相貌普通,瘦弱的身形罩着一件灰色长衫,右肩挎着一只鼓鼓囊囊的油布背包。看衣着打扮,与那些在上海务工的农家子弟没啥不同。不过,他的神情和目光却显得格外淡定沉着。

张静泉(人亚)同志 资料图

这个青年名叫张静泉,1898年出生于宁波霞浦一户普通农家。为了谋生,在他16岁时,父亲张爵谦就托关系,将他送到上海凤祥银楼做学徒。一去七八年,张静泉很少回家。他的家人和乡亲并不知道,这个性格温和而有主见的张家老二,在大上海跟了共产党。

正是在上海,张静泉耳闻目睹国家民族的危亡和工人阶级的苦难,又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1年,他加入青年团,第二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并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领导工人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了革命,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人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如其来,白色恐怖笼罩上海,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危难之时,张静泉牵挂着他多年革命工作中收存的马列著作和党内文件,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中共二大和三大决议。这些书刊文件,不仅是党的重要文献,也是他的精神指南。血雨腥风中,在哪里,哪些人,才能放心地托付这些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百倍的“宝贝”?

张人亚故居

当家乡的老父亲见到许久没有音讯的张静泉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他不会想到,儿子冒险回家,居然是为了这些不起眼的旧书报。他更不会想到,这寒冬腊月里的匆匆一面,竟是这辈子与儿子的最后一面。

第二年,张家的墓地里多了一座衣冠冢。据说,远在异乡的张家老二失踪了,生死不明。每年清明和冬至,按时来给儿子上坟的老父亲都老泪纵横。谁也没想到,在日渐茂盛的杂草下,一个惊天秘密藏了20多年。

张人亚故居

新中国成立后,年事已高的张爵谦仍然等不到儿子的消息,便将衣冠冢内文件取出,嘱托三子张静茂将这些文件上交党组织。这批由张家父子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献,其中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又是半个世纪过去,2005年,张家的后人终于等到了亲人的消息。他们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文献中得知,1932年,张静泉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等重要职务。这一年的12月23日,因积劳成疾,年仅34岁的张静泉不幸逝世。

张人亚衣冠冢

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记载,张静泉(人亚)于1932年病故。悼词写道:“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的,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做坚决斗争……”

近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上海评弹团合作,把张静泉(人亚)的故事改编成中篇评弹搬上了舞台,戏的名字就叫《初心》。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