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这座火车站,走出了中国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2020-07-22 1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提起中国的快餐,沙县小吃毫无疑问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全国有8万多家门店,一城之内超过1000家店面的,就有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近20个城市。

沙县小吃可不是从一开始就发展得这么风生水起。它的成长壮大,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铁路发展密不可分。

沙县站往事

沙县站于1958年元旦开通,是一座三等站。那时的沙县站很小,也很简陋,站房是木头瓦片房。“候车室里只有几条木头长凳,候车室前的小广场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在铁路边长大的成进福回忆道。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是沙县人走出去的唯一通道,也是沙县小吃原料运输的“黄金走廊”。

沙县人挤上一趟趟充满希望的绿皮火车,来到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花上几百元,在路边搭个小棚子,置办一个煤球炉、支上两口钢精锅,就卖起了扁肉、拌面和茶叶蛋这“老三样”。不少店门口只打一个简陋的招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

早期的沙县小吃虽然门脸儿简陋、品种相对单一,但由于价格实惠,还是成了那个喧腾时代南来北往人们的“充饥首选”。当越来越多操着各式各样口音的人走进沙县小吃店,说出接头暗语般的“小一套”或“大一套”(一般是指拌面、扁肉、蒸饺或拌青菜,份量大的叫大一套,反之则为小一套)“四大金刚”(通常指拌面、扁肉、蒸饺、炖罐)的时候,属于沙县小吃的时代降临了。

看到外出做小吃的老乡赚到的“真金白银”,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开始走出家门做小吃。一人拖一人、一家拖一家、一村拖一村,沙县小吃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第一代沙县小吃业主乘火车外出闯荡。

随着越来越多的沙县人“走出去”,沙县站的客运业务也日益红火繁忙,高峰时每天停靠十多趟客车。沙县小吃的从业者们挑着、背着、扛着花生酱、料酒、熬制炖罐汤用的中药材等,在沙县站登上绿皮火车,前往全国各地开拓美食的疆土。

站小人多,沙县站的拥挤是不必提的。特别是每年春节过后,站台上黑压压到处是旅客,沙县站职工经常加班加点忙碌到凌晨一两点。今年57岁的罗永明回忆道:“那时候火车一停下,大家就拼命挤,不挤是上不了车的。整个车厢都是锅碗瓢盆和酱料,那时候坐火车真的非常辛苦!”

20世纪90年代,沙县站职工服务小吃业主旅客。

在这样艰苦的运输环境之中,沙县小吃仍然走出家乡、破茧成蝶,不仅成为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还带领无数沙县人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因此,虽然“害怕坐火车”,但走出去的沙县人对于对于沙县站和鹰厦线,仍然充满感激之情。

2013年9月26日,运营了半个多世纪的沙县站停办客运业务;2017年12月13日零时,沙县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高铁时代来临了。

拥抱高铁时代

2013年9月26日,昌福铁路开通,沙县迎来“动车时代”;2018年12月29日,南龙铁路开通运营,沙县更是开启了“高铁时代”。

“经常说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今天我加一句:动车是咱们沙县人致富的加速器!”在一年一度的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上,一位小吃摊主的这番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李贤锦是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回忆说,昌福铁路刚开通时,他仍然每晚九点准时打烊,却经常遇到一下动车就慕名而来品尝小吃的客人。李贤锦决定每天推迟关门一小时。此举让小吃店每天的营业额增加了三五百元。从那时起,伴随着动车所带来的“出行革命”,沙县小吃迎来了狂飙突进的黄金发展时代。

李贤锦每年都要去全国各地推介小吃。以前一要出门,他就头疼。比如去北京,他过去需要将食材先运往长乐机场;现在只要花20分钟到三明北站,就可以坐动车直达北京,方便了许多。未来,李贤锦计划在沙县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把更多的沙县小吃品种推出去。

与李贤锦类似,1974年出生的张万江也是动车开行的受益者。他是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村民,父母一辈子靠种地辛辛苦苦养活了四个子女。上世纪90年代,村民纷纷乘火车外出开小吃店,张万江三兄弟眼热,东借西凑一万多元,也坐着火车来到福州,开了间小吃店。“那段日子刻骨铭心。”张万江说,小吃店半夜收摊后,三兄弟在店门口打水冲凉,之后以桌为床、躺下就睡。

辛辛苦苦几年下来,三兄弟的小吃店风生水起。2009年,全省首条快速铁路——温福铁路开通运营,福州与温州之间原本四五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不到1.5小时,温福铁路每日开行动车数量也从最初的8对飙升到61对。两座城市从“远亲”变成“近邻”,给小吃事业的驱动装置注入了新动力。张万江三兄弟也争当弄潮儿,把店面开到了浙江温州。

生意做起来之后,张万江在村里建了一幢三层楼的楼房,后来又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动车,成为他穿梭各城市间的“宝马”,也成了他小吃生意扶摇直上的强大助推器。生意的红火,生活的巨变,让张万江用“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来形容。

张万江的生活变迁,堪称27万沙县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1999年,沙县贫困人口近1.4万人,如今已全部实现脱贫。

走上致富“快车道”

在八闽大地的崇山峻岭中,南龙铁路五跨鹰厦线,两条铁路几乎并行:一条是曾经的唯一出省通道,一条是如今环省动车线的最后一段。山水之间,相互呼应,时代的如椽巨笔好似在八闽大地上画了一个圈,见证着闽道的变迁。

吴木根在上海经营沙县小吃店,经常需要在沙县、上海两头奔波。昌福铁路开通后,吴木根从三明北站到武汉、南平等地转车,时间上缩短了,但连续转车经常把他折腾得筋疲力尽。特别是有时候转车时间仅有10多分钟,老吴得扛着沉甸甸的小吃配料,从这个站台飞奔到那个站台,赶上车时往往已是气喘吁吁。

“春运加开了到上海的‘G’字头动车以后,我就开始‘加速度’了:从沙县到上海大概也就四个半小时。我老婆在上海打点店铺,我早上从沙县出发,可以到上海吃午饭,下午给各个店铺配送完原料之后,赶个紧我还能回沙县睡觉。过去囤压的原料和现金,现在全盘活了!”吴木根满怀欣喜地说。

“我们是吃够了‘想要富,没有路’的苦头!”永安小吃粿条店业主陈玉兰说,“同沙县小吃一样,永安小吃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小吃,名气也大得很,但就是走不出去。”

以前,永安老百姓出行需要先转车到三明北站,永安小吃成本原本就高,加上交通成本之后,业主还不如“蜗居”在家赚得多。动车的开通,让陈玉兰等创业者们从“蜗居”变为“闯荡”。她的“阿兰粿条活肉”连锁店,已经开到了省城福州和厦门、泉州等大中城市。

昌福、南龙两条铁路的相继开通后,近年来,铁路客运越来越“给力”:作为全省四大交通枢纽之一,三明北站动车开行实现“公交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站点设置更加便民。沙县在外的6万多名小吃业主绝大多数乘坐动车来来往往,往昔外出多年不回家的情况早已成为历史。2014年,三明北站发送旅客557.83万人次;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近860万人次。

动车之于沙县的好处,不仅在于“走出去”,还在于“引进来”。动车在拉动沙县小吃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沙县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018年,沙县旅游总收入突破43亿元大关,比2014年增长了三倍左右;2019年,这个数字突破54.48亿元。不少富裕起来的小吃业主陆续回乡投资兴业。“80后”“90后”投资经营的微店、网店、服装设计工作室、甜品工作室、健身房等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江西记者站(南昌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张贵锋 陈顺

图片:陈顺 肖首洲

视频:陈顺 张海根

原标题:《从这座火车站,走出了中国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