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白茅岭监狱风雨兼程秉承红烛精神

2020-07-23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0年前,一大批来自黄浦江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带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来到白茅岭,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开启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肩负使命 挺进皖南勘察

1955年8月2日, 面对上海游民安置任务的繁重压力,在上海市委和市人委的统一领导与规划下,市民政局、农业局、公安局等单位组成30余人的调研勘察组,前往安徽等地,为筹建游民改造安置基地。

枫树岭作业区-移民开垦的试点用地

勘察组对宣城、郎溪、广德3县28个区的27万多亩丘陵荒地的的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常见的疾病和群众生活情况,作了详细调查。

建场初期,白茅岭农场建设者的茅草屋

草鞋和蓑衣

当时的农场还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连路都没有,可以说是“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块脓”。一天考察下来,腿和脚都被茅草割得红一道黑一道。途中,他们吃自己带的干粮,水壶里装的井水喝完了,就喝路边的河水溪水;晚上住的是临时搭的三角棚,虫叮蚊咬,历尽艰辛。

1956年1月,上海市委、市人委有关领导在听取勘察组汇报后,决定在皖南宣郎广地区建立劳改农场。2月2日,在一片天寒地冻之中,筹建工作组进入枫树岭作业区,投入东南西北4个村的规划设计、物资采购等前期筹备工作。

齐心协力 艰苦开创基业

1956年2月22日,对于白茅岭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发文:“我局在皖南广德枫树岭地区建立劳改农场”,任命樊玉琳为“皖南劳改农场”场长,总场设于枫树岭。

樊玉琳:1956年3月至1958年4月任白茅岭农场场长,是白茅岭农场创始人之一

樊玉琳同志是一名老新四军、老党员,为了党的事业,他始终冲锋在前。抗战时期,他曾变卖家产交给组织作为抗日经费,更曾在郎广地区打过游击战。解放后他在上海市区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职位。然而当党和人民需要时,已经56岁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故地,领导农场筹建工作。他带领同志们穿草鞋、戴草帽、住草棚,规划设计,选定场址,亲自采购建筑材料,在荒山野岭中打开了白茅岭建场新局面。

原枫树岭旧址

为了认真贯彻“改造与安置相结合”的方针和“边建、边送、边垦、边教”的原则,首批40名干部于1956年4月10日抵达农场,至7月上旬,先后从上海新人习艺场调集了泥工、竹工、木工500多人。

樊玉琳场长带领大家一边修建茅棚、修筑道路,一边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建场工作如火如荼。开始的三个月是农场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奠定了农场初期的整体面貌。而对于农场的创建者来说,这是与天斗、与地斗、与时间赛跑的三个月。

为了尽早完成接收游民的任务,他们写下承诺书、立下军令状,把建场当成了战场,这也成为了白茅岭几代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务实求新”精神的最初体现。

干部们投身光荣而艰辛的建场洪流

干部们怀着建设农场的火热激情,积极投身于艰苦而又光荣的建场洪流中。在野岭荒山、白茅丛生的环境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排排村屋的建立,一批批游民的安置,一片片荒地的开垦,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

第一批新人习艺场营建队中,有技术干部3人,其中一名叫许连洪。在建场初期没有供电的情形下,他自学沼气照明,不顾脏臭,屡次脱下衣服,跳入粪池测试,终获成功,为白茅岭点亮了第一盏灯。在1960年7月18日,他在抢修新建砖窑道时,突发大拱窑圈倒塌,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许连洪为农场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建场的历史旧址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白茅岭的前辈们创造出了惊人的成果。短短三个月,皖南农场已经初具规模,安置6000多人,建成场部1个,枫树岭、邱村和郎溪3个作业区,下辖8个村,各类专业队、生产队28个,建成竹草房屋933间,种植蔬菜、旱粮作物259亩,开垦荒地3867亩,收获了建场创业的累累硕果。

砥砺探索 引领风气之先

日夜流淌不息的无量河与高高耸立的狮子山,见证了前辈们在白茅岭这片热土上的艰苦初创,也伴随了一代代白茅岭人忠诚担当、奋勇拼搏的壮美诗篇。

探索实施“三分”工作模式

从1985年4月至1989年4月,白茅岭监狱探索实施分类关押、分类分级管理、分类教育“三分”工作模式。1989年7月,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在白茅岭监狱召开,“三分”工作得到司法部的充分肯定,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广至全国监狱,并于1994年12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获得的荣誉......

“一日规范”影响深远

1988年3月创建的白茅岭监狱教导大队,成为监狱规范化建设的样板。《民警一日工作规范》《犯人一日行为规范》,两个“一日规范”影响深远。教导大队的经验成果推动了监狱内部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白茅岭监狱逐渐以“工作出规范、岗位出标准、队伍出人才”著称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监狱系统。

60余载砥砺奋进,不畏艰难险阻。洪水肆虐时,我们的民警跳进激流,为押犯车队引路,是冲不垮的人体路标;疫情来袭时,我们“召必回、战必胜”,是听党指挥的逆行勇士。沧海桑田,我们初心依然;时代发展,我们使命在肩!为了党和人民,为了申城平安法治建设,为了上海监狱的安全稳定,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奋斗!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 铁流

2、

3、

白茅岭监狱

原标题:《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白茅岭监狱风雨兼程秉承红烛精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