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新时代新生活新起点 ——泾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07-25 1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黑河川,扁担宽,一条大路泥水沾,牛蹄窝里把水担……”曾几何时,一句顺口溜,折射出了泾川县黑梁河流域过去的贫困落后面貌。

城关镇凤凰村乡村旅游示范村航拍图 田蹊摄

泾川县属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1个,贫困人口5.8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46%。根据《泾川县特困片带分布图》,全县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4个特困片带。囿于立地条件差、土地贫瘠和产业匮乏,当地群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却仍然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

穷则变,变则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泾川县紧盯整县脱贫目标,聚焦四大特困片带和91个贫困村,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开展“十查十看十补课”,截至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1%,贫困人口减少至999人。

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泾川退出贫困县序列。

易地搬迁搬出希望

“山大沟深路不平,十年九旱地绝收。”曾经的王村镇朱家涧村七梁八坡山连山,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有出路的村民纷纷逃离,剩下的只能眼睁睁苦守大山,与穷为伴。

自然环境差、吃水难、行路难,怎么办?

搬迁!

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泾川县将朱家涧村列为整村搬迁对象。王村镇党委、政府精心选址、统一建设,在王村镇街道旁边建成4幢移民新村安置楼。

徐虎林永远忘不了去年农历11月30日这一天。“我家那天正式住进楼房,我在王村街道食堂订了17桌饭,贺房。”他说,那段日子,家家门口贴上了红对联,放起了鞭炮,老人孩子高兴地合不拢嘴,热闹得像在过大年。

移民搬迁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关键之举。

为了让生活在大山深处的335户1235名群众彻底摆脱贫困,泾川玉都镇建起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便民服务站、卫生所、老年幸福院、电商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十三五”期间,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泾川累计建成王村镇朱家涧村、太平镇荒场村、玉都镇北部山区移民扶贫搬迁等4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肉牛养殖、果品等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非凡进程,沧桑巨变。

因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历史性跨越之举,泾川656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孕育了新希望。

与此同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道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环境改善工程…

点点滴滴总关情。广大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也是红河乡姚哈村村民哈怀勤脱贫致富的法宝。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被村干部从地里叫回,一身泥土。

“一早就去整地,打算在沟里再种2亩露天娃娃菜。”他憨憨一笑。

哈怀勤有着20年打工经历,2017年回乡和父亲发展种养殖业。从最初的2头牛,逐渐繁育到11头,靠村里分的两个钢架大棚、一个日光温室种植甜瓜、辣椒和西红柿,还身兼保洁员,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元,是村里有名的“牛人”。

红河乡姚哈村地处山岭地带,长期以来,尽管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可穷山沟依然难变聚宝盆。

近些年,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扶持下,姚哈村按照“塬区果蔬、川区菜畜、山地杂果”的产业发展思路,集中规划种植山毛桃杂果经济林和中药材板蓝根,建办盛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依托天津对口帮扶项目新建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大大提升了乡村吸引力,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富民产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种着30亩玉米、20亩小麦,养着30多只鸡,务作2个蔬菜大棚,太平乡盘口村村民王怀福觉得日子还有些清闲,经常抽空去周边打工。

“日子好过了,浑身充满干劲。”一句话,道出了泾州大地上乡亲们的心声。

产业发展,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遍地开花的富民产业,增加了群众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努力打造从牛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是泾川县在多年的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

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2019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21万头,出栏量1.57万头。

作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民营食品加工企业,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平凉红牛”系列肉食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高端市场青睐。

王村镇朱家涧村航拍图(泾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泾川县累计种植瓜菜5.37万亩,在贫困村发展果园11.3万亩。截至2019年,带动全县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8个,全县贫困户养牛8120头。2015年以来,实现劳务收入78.47亿元,其中贫困户12.41亿元。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聚焦产业扶贫,泾川县蹚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三变”改革助力脱贫

以前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如今,在家门口蔬菜基地上班,每小时能挣8至10元钱。太平乡盘口村村民康珍梅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农家妇女,每月能领上固定工资。

盘口村是黑河川区设施蔬菜产业重点村,近年来,立足黑河川区独特优势,盘口村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争取1143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成了全县最大的设施蔬菜园区,推进设施蔬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

村党支部书记陈伟华告诉记者,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村上将园区内65座日光温室和84座钢架大棚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核算分红收入。

康珍梅以自家7个棚入股,去年实现分红4060元,又长期在园区打工,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

“去年我们土地分红9.6万元,效益分红10.48万元,劳动力分红方面最多的实现收入1.2万元,最少的也在500元以上。”陈伟华说,“三变”改革解放了干群思想,增加了群众收入,增强了致富信心。

引进企业、大户承包,是盘口村蔬菜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北京精准惠农种子股份有限公司,承包37个日光温室培育西红柿,除保障泾川及周边批发市场供应之外,主要打通外地市场,拓展销售途径,提升带贫脱贫能力。

正如太平乡党委书记薛立军所言,思路宽、眼界宽,致富的路子也就宽了。

盘口村,只是泾川县“三变”改革助力脱贫的一个缩影。

王村镇朱家涧村航拍图(泾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8年以来,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紧紧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凤凰村景区综合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泾明乡白家村盘活“绿水青山”换来“真金白银”,通过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进程,“山水白家”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

“三变”改革,改活乡村发展新思路。

“三变”改革,变出富民强村新天地。

近年来,泾川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省市级龙头企业已达到18家。截至今年3月底,共量化配股财政支农资金11623.6万元,带动全县187个村、7199户群众参与“三变”,实现分红673.68万元,户均936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跋涉拼搏。

如今,泾州大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民增收,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数十万泾川干部群众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来源:平凉日报/李玉成 李芳芳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新时代新生活新起点 ——泾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