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大篇幅讲述鄂尔多斯人治沙故事!

2020-07-26 22: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CCTV[朝闻天下]内蒙古 治沙故事 治沙27年 6700亩沙漠披绿装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而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更是内蒙古沙化土地集中、沙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旗县之一。经过当地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乌审旗森林面积达到了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2.89%和80%。在这些治沙人中,乌兰达赖就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他和家人用27年的时间治理沙漠,6700亩沙漠披上了绿装。

正在播种的就是乌兰达赖,前两天,这里刚下过一场雨,是播种扬柴苗的最佳时机,一大早,乌兰达赖就跟10多名伙计开始在沙地上忙活。

乌兰达赖说:“沙障旁一米远的位置逐个放下苗子,苗子间距50公分到一米远。因为扬柴根系发达,可以旺盛生长,并形成灌丛沙堆。”

乌兰达赖介绍,过去,这里由于自然灾害、滥垦乱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常会遭遇沙尘暴的袭击。而父辈们艰难治沙的过程,让他至今难忘。

乌兰达赖说:“沙漠化问题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当年治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条件。播种沙柳的话,没有苗,都是人工背运,父亲那一辈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背着沙柳走进沙漠播种。”

1993年,乌兰达赖所在的乌审旗查汗庙嘎查进行沙地承包,他当时就承包了6700亩沙地。为了全身心投入治沙造林,夫妻俩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一开始,两人治沙没什么经验也没有多少存款,而雇人种树需要钱,买树苗也需要钱。夫妻两人就把家中能变卖的东西都卖掉,筹集来的钱加上贷款的钱,雇来了人手,又从邻居家借来树苗,自己培育后再移植到沙漠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艰辛努力后,沙化的土地上就生长出沙柳、扬柴、柠条等沙漠耐旱植物。

乌兰达赖说:“治沙造林是纯体力活,非常困难。我求助于亲戚朋友,朋友们干活都很积极,都能按照标准完成工作。树苗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就这样我们改变了沙漠。”

↑↑ CCTV【朝闻天下】内蒙古 治沙故事 改善生存环境 播种希望 收获财富

扬柴苗栽种后,乌兰达赖又开始加工处理春季平茬晒干的沙柳。

乌兰达赖说:“如果不清理切割完的沙柳,会影响新沙柳生长期,所以我租了一辆车和雇佣几名工人做沙柳现场清理工作。”

这些沙柳切碎处理后,可以作为发电原料卖到二十公里外的生物质热电企业里。而当地政府通过种植沙柳治理沙漠,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不仅形成了循环产业链经济,还让治沙牧民有了稳固收入。

乌兰达赖说:“今天车辆载货10吨左右,正常情况每吨收入是400元,刨出水分的话,这一车可以收入3000多元,包含所有费用,10吨货物的纯收入可以达到七八百元。今年收割了很多沙柳,主要来不及切碎,这几天还能送几趟,还能拉料4到5次,总共能达到四五十吨左右。”

沙柳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平茬,这样沙柳才能长得更加茁壮。沙柳资源越来越多了,乌兰达赖又开始发展畜牧业,用沙柳或扬柴嫩叶做饲料养羊,给家里增加收入。现在,乌兰达赖家每年的纯收入由十多年前的五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五、六万元。乌兰达赖告诉记者,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他还要在这片沙地上继续治沙造林。

乌兰达赖:“我的梦想就是通过保护,给我的后代留下这片绿洲。”

来源:CCTV朝闻天下

原标题:《央视大篇幅讲述鄂尔多斯人治沙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