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模式“摘穷帽” 新精神“移穷志” ——灵台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07-27 1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全省58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新模式“摘穷帽” 新精神“移穷志”

——灵台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玉成 杜发强

盛夏时节,草木争荣,灵台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个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片片田地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独店镇冯家堡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灵台县脱贫攻坚不断向前迈进的脚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灵台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55万户5.8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06户596人,8年间减贫5万多人,累计达标出列贫困村79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29%。

创新模式,打造脱贫“新引擎”

位于独店镇林王村的钰圣有机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矮砧密植苹果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果树挺直着“腰板”,密密匝匝的果袋包裹着果实挂满枝头,煞是喜人。

苹果是我市的“富民果”,但近年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升级迟缓。仅仅依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发展,难以催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换个思路,就有出路。穷根儿不在地里,而在人的脑子里,灵台县决策者深知这一点。

灵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苗木繁育基地

县上紧盯世界苹果产业发展前沿,学习借鉴世界果业强国和国内果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上攻坚突破,坚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发展方向,推进苹果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

目前,像钰圣这样面积上千亩的苹果矮砧密植园,灵台县已有7处。全县22.67万亩果园中,定植矮化果园达9.78万亩。

灵台县钰圣有机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矮砧密植有机苹果示范园

钰圣果园的技术总工史录印介绍说,矮砧园堪称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观园”,亩均种植密度是传统乔木化苹果园的3至4倍,产果期也比后者提前3至4年,且产量大幅提升。果园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度也近乎苛刻,每棵果树浇水精确到斤,施肥精确到克。

“基地最忙的时节用工在170人以上,今年光给群众支出的工资已达210多万元,一些在基地里打工的贫困群众学会了我们果园管理的这套技术,也建起了矮砧密植果园。”史录印说。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灵台县已成为全省矮砧密植果园面积最大的县,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命名为国家级矮砧密植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转变。

自从加入兴旺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屯镇店子村的多数村民不仅打工不用出村,每年的收入还一个劲儿上涨。

店子村兴旺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丰产园121亩,建成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500亩,建成21座蔬菜大棚种植哈密瓜,在管好果园的前提下,套种线椒400亩,平时主要雇佣当地贫困户进行果园管理。

68岁的贫困户柳俊峰入股合作社,去年分红1100元,今年在合作社的示范园里栽苹果树、除草不到两个月,挣了4000元。他说:“在家门口合作社挣钱,分红、工资双收入,增收稳稳的。”

“连续几年的发展,社员真正把合作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合作社累计实现经营收入34.89万元,向439户贫困户分红21.6万元。带动附近农户群众实现就近务工,每年解决贫困户就业200多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店子村村支书、兴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柳安祥说。

随着新模式的推广和带动,全县果园面积逐步扩大,产量连年增加,配套产业也逐步壮大。目前,灵台县注册成立的果品专业合作社有180个,成立果品储藏营销企业39个,建成果品贮藏气调库、保鲜库14座,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以上,果品一业实现产值累计达14.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先后有9584人依靠果业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 拓宽农民“增收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

什字镇李家庄村村民白能女的丈夫因一次意外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3个孩子在上学,她只能一边务农,一边照顾丈夫。“如果不能在家门口打工,日子都不知咋过!白能女感叹,“农闲时在家门口打散工,挣钱、顾家两不误,生活有了奔头。”

2018年,村上开始进行务工需求摸底统计,白能女想就近务工的信息就被村上的劳务信息员、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强汇总到了李家庄村的“劳务档案”里,并上报到镇上。

等到附近的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开工,她便到齐翔苹果基地务工,开启了稳定的就近就便务工生活。

曹志强告诉记者,通过发展劳务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了,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返乡和留守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尽孝“三不误”,既有效避免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心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灵台将劳务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发展“灵台模式”。在劳务产业全过程中,灵台不仅对全县所有贫困劳动力,尤其是未脱贫劳动力、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进行摸底,并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案”,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并对劳务公司和用工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精准、定向、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输转。

“我们对组织输转务工人员500人以上的劳务中介组织奖励10000元,对输转务工人员300人以上的“劳务红娘”奖励5000元。”灵台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小英说,为了激励劳务输转机构运行,县上还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灵台县盛丰农牧业有限公司

走近上良镇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耳边不时传来“哞哞哞”的牛叫声。

姚军福是村里的养牛带头人,也是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他的“养牛经”头头是道,从养牛到卖牛,大家服他。“这几年,大伙儿通过养牛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了。”姚军福说。

贫困户在甘肃金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吨双孢菇工厂车间务工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上良镇和北张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这一“三变”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在收入上为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带来了“七笔账”,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缺少牛棚、缺少技术、抗风险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缺资金,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无实体、无抓手、无来源等问题,使村集体、贫困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目前北张65户241人已全部脱贫,在公司带动下,村里牛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村145个农户就有75户养牛284头,其中贫困户32户156户,使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更加稳固、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灵台县用产业念好“发家致富经”,围绕“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为纽带,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为源泉,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为贫困群众打造“聚宝盆”,让贫困户实现早脱贫、真脱贫、不返贫。

至2019年底,全县贫困村养牛3.4万头、栽植果园5.08万亩、种植蔬菜1.8万亩,近6年,贫困户年均种植全膜玉米3.5万亩、马铃薯1408亩、中药材580亩,贫困村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点79个、旅游示范村6个,实现了贫困村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贫困群众人均从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2801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灵台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补齐短板,聚力啃下“硬骨头”

伴着艳阳,记者来到新开乡华掌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此前,华掌村有9个社群众分散居住于山川沟峁,且多以窑洞为主,交通不便、饮水不安全、农产品收种难和销售难。建档立卡贫困户岳有文一家人也居住在窑洞中,吃水只能到沟里去担。

百里镇古城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后,岳有文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搬出窑洞,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2018年9月的一天,岳有文的梦想实现了,享受到各类补助资金外,自己只掏了一万元就搬到99平方米的新家。

岳有文一家不仅住上了小康屋,今年他还饲养了5头牛,而且直接养在村里建办的牛场里。“要不是精准扶贫行动,哪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今非昔比,岳有文很开心。

华掌村还依托集中安置点修建了一处幸福大院,安置村里的一些贫困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66岁的马俊平老人,穿着民政部门不久前发放的新衣裳、新布鞋,有说有笑地把记者迎进他的家门。

“我是孤家寡人,能住上有水暖炕、有电视的房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住进幸福大院,我们这些人也有伴了,平日里大家一起聊天、相互帮助,不再那么孤独了。”说起这些,马俊平喜笑颜开。

新灵蒲公路蒲窝段

补齐短板弱项,啃下“硬骨头”。灵台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中力量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领域的问题,以“过筛子”精神和与问题“对着干”态度,压茬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群众“兜住”稳稳的幸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华掌村肉牛养殖小区,这条励志鼓气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最彻底的脱贫,是志气升腾。灵台县积极推动脱贫攻坚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体、由“输血”向“造血”、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点燃贫困群众奋斗的精神火种。如今,走进灵台县各乡镇、村社,随处可见农民群众自立自强的忙碌身影,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养殖圈舍,他们积极参与发展种养殖等产业,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巩固扶贫成果是稳定脱贫的“压舱石”,提高扶贫成色是科学脱贫的“推进器”。整县脱贫摘帽后,灵台没有松劲,而是一鼓作气,再出新招,誓将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历史“答卷”。

来源:平凉日报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新模式“摘穷帽” 新精神“移穷志” ——灵台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