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题 | 安徽枞阳洪灾安置点的“后勤总管”们

2020-07-30 09: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家人是徐志胜不愿提及的话题,谈到家人时,他走到窗边抹泪。李钒/摄

记者|□潘 巧

责编|张晶晶

正文共2498个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他们是229名安置群众的“后勤总管”,既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还要替他们解决各种棘手问题。这个由13个人组成的团队,为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此次洪灾最大居民安置点做后勤保障工作,为了229份信任和责任,他们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尽可能创造好一点的条件,让安置人员生活得舒心一点”。

229人的“后勤总管”

7月23日20:50,白天喧闹的铜陵市枞阳县城关小学安置点慢慢安静下来,安置点负责人徐志胜正在进行当天的最后一次查房。

说是查房,却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清点人数,而是在安置点居民睡觉前,查看他们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日常需求。

7月9日,按照《铁铜、凤仪、长沙三个江心洲紧急转移安置预案》,铜陵市枞阳县开始有序组织江心洲人员转移。作为枞阳县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城关小学安置点目前安置了来自铁铜江心洲的229位受灾群众。他们被分别安排在由教室改造的18个安置室中,每个安置室5-15人不等。

抽调至城关小学安置点负责安置工作之前,徐志胜是枞阳县铁铜乡纪委书记。7月9日,他接到上级防汛命令,立即投入到铁铜乡的群众转移及安置工作中。入汛以来,在枞阳县像徐志胜一样奔波在防汛一线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共有80余名。

徐志胜个子不高,总穿一身格子衬衫和牛仔裤,很健谈。

虽然说话时嗓子有点沙哑,从精神状态上,看不出他有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需要操心的事有很多,徐志胜就像是这229人的“后勤总管”,不仅要管他们的吃喝拉撒,还要替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虽然叫不出安置点内所有人的名字,但是哪个安置室的老人患了病,哪个安置室的老人身体不好需要重点关注,哪个居民有困难求助,他都记在心里。

据了解,铁铜江心洲户籍人口1.2万人,常住人口2300余人。由于该地距枞阳城区仅一河之隔,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留在铁铜江心洲的群众多为老弱病残幼。

作为铁铜江心洲转移人员的安置点,城关小学安置点229名安置群众中,多为老年人,其中慢性病患者66人,残障人员33人。这些人成为徐志胜每日的重点关注对象,查房时必先查看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在位情况,确保他们身体无异常才安心。

日常生活需求方面问题都好解决,徐志胜最怕听到安置人员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家?”

“老年人恋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会存在焦虑情况。”所以,安置点村民的情绪也是徐志胜每天关注的重点。

随着水位下降,安置点越来越多村民想要回家看看。面对他们急切的情绪,徐志胜总会想着法子疏导。

“先安安心心在这修养身体,就当休息了。”

“水退得很快了,不要着急。”

……

18个安置室的查房工作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7月23日,枞阳的气温虽然只有26摄氏度,但闷热潮湿,徐志胜的额头上渗出大滴汗珠,衬衫后背也被汗水浸湿。

可他来不及休息,安置点的其他工作人员等他开碰头会,还要把当天了解到的群众需要记录下来……

这又是一个不知道几点才能休息的夜晚。

团队的力量

229人的安置管理工作不可能靠一人完成,徐志胜也不愿意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他总是强调:“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是13个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和徐志胜一起负责城关小学安置点服务工作的还有从铁铜乡抽调的12名镇村干部。铁铜乡计生办主任吴福祥、乡妇联主席胡爱武、乡人社所所长陶艳霞、中南村副主任殷金华、江头村委员何一平……半个月来,他们一直坚守在城关小学安置点,为229位安置人员做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安置点老年人居多,徐志胜要求工作人员把工作做到最细。“这个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人,而且是身体素质较差的人,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把他们当成家人。”

在如何让安置点人员吃得更好这件事上,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就花了不少心思。

安置点每位村民每天有县财政补助的30元伙食费,考虑到安置点里大部分为老年人,徐志胜再三叮嘱提供一日三餐的合作饭店:“饭菜尽量软一些,不要放辣椒,不吃鱼。”

为了丰富安置点村民的文化生活,徐志胜和团队成员与枞阳县黄镇图书馆联系,在安置点设立了一个借阅点,挑选了300本书籍,供安置点人员借阅。

换了新环境,安置点村民吃完饭待在房间不愿意运动。为了鼓励村民多出来走走,铁铜乡妇联主席胡爱武从枞阳县广场舞协会联系了一队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义务教安置点的村民跳广场舞,“想办法丰富他们的生活。”

为了使工作做得更细,城关小学安置点借助普通群众的力量,在每个安置室设一个室长,他们既是管理员,又是紧急事件联络员。

今年54岁的王白铁是18位室长之一,7月9日转移至安置点后被安排为室长,协助安置点工作人员照看同寝室其他老人。“带他们去散散步,量体温。不舒服的(老人)会一起照顾照顾,遇到紧急情况也会及时报告。”

“如履薄冰”的感觉

229名安置人员,是229份信任和责任。虽然工作总是做在前面,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徐志胜觉得“心里不能踏实”。驻守安置点的10余天来,他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老人交到我们手上,就应该确保他们安全,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让他们的家人安心。”这也是他与安置点村民交流时提到最多的话。“希望你们回家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健康。”

和徐志胜有同样感觉的还有胡爱武。这些天,她也睡不踏实。“就怕出了什么事,要随时听着电话。”

人的精力有限,分给工作的时间多了,给家庭的时间自然少了。团队13个人,都是有家庭需要照顾、有父母需要赡养的成年人,在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各有各的难处:陶艳霞忙到没时间去开家长会,得知班里只有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来开会时,她哭了;胡爱武的母亲在合肥治病,夫妻俩都在一线负责受灾人员安置工作,只能让在合肥工作的儿子去医院照顾;殷金华的至亲去世不久,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她没因此请过假,除了偶尔拜托亲戚照顾,只能趁短暂休息时间在家与安置点之间两头跑;对10余天来“连轴转”的徐志胜来说,“家里人”是不能提的话题,是他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脆弱”的存在……

“我们这边家里都多多少少有些困难,但是我们都先做手头上的工作,等这段时间过去再和家人解释。”对于徐志胜和他的团队来说,现在是枞阳县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到能放松的时候,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和229名安置村民一样,他们盼望洪水快点退去,早点回家。

采访手记

徐志胜的另一面

这是一次一开始并不怎么顺利的采访。采访前才知道,作为枞阳县城关小学安置点负责人的徐志胜,对于接受采访的“要求”有点多。

不要提我的家人、不要煽情、不要只写我一个人……

这样的要求不只向我一个人提。有家视频媒体想给他做个人物专访。“我不摆拍。”他直接拒绝。对方答应真实记录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他才答应。

这个视频中,他确实没像其他人一样局促地看着镜头背材料、背稿子。全程说着枞阳方言,常常是他在前面走着,拍摄的人摇晃着镜头跟着,没有特意选角度。就是记录一个安置点负责人如何保障200余名安置人员的“吃喝拉撒”:劝尿失禁老人穿尿不湿,劝有酒瘾的安置人员不要喝酒,拦住想偷跑回家的居民……也毫不避讳地在镜头前说自己非常累,迫切希望洪水早点退……

这位干部很个性。

采访中,徐志胜有好几次主动介绍自己的团队,看到记者没什么兴趣后,甚至用有些恳求的语气让我去采访一下他的同事们。

“能不能采访一下殷金华?她家里最困难,却从没请过一次假。”

“能不能采访一下胡爱武?她和丈夫都在一线,母亲生病在合肥住院都没时间去看望。”

……

作为负责人,他知道同事们的难处,也体谅他们的难处。可我知道他遇到的难处比其他人都要多,要不然,一个累到只睡两三个小时仍在镜头前笑嘻嘻的人,不会在刚提到家人时,马上红了眼,为了不让我看到他的眼泪,偷偷跑到窗户前抹掉。

这时候,你很难拒绝他。

按照他的要求采访完后,他又和我商量,“写稿时能不能不要突出我?能不能多写写我的同事?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些篇幅?”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提这样的要求,这是徐志胜的另一面,我亦如实记录下这一面。

·END·

原标题:《专题 | 安徽枞阳洪灾安置点的“后勤总管”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