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法第2020-53期】法官看法官丨不负韶华守初心、扎根基层献青春

2020-07-30 12: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法官

法官

本期人物

--李振京

■江州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他,2007年进入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法院工作,在院部短暂跟班学习后来到了驮卢法庭,之后一直扎根法庭,固守着那份对法律的执着,带着无私的奉献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乡村法庭这一再平凡不过的岗位上守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守护着乡村的和谐与安宁,踏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2013年7月被评为全区法院廉政文化法庭建设先进个人、2014年4月被评为全区法院办案标兵、2015年2月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016年7月被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12月被评为全区法院优秀法官、2017年被评为崇左市江州区和崇左市两级的勤廉榜样、2018年被评为崇左市先进工作者。他就是江州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振京,一名从书记员成长起来的年轻院领导。

初出茅庐 书记员的青葱岁月

孩童时候,农村长大的我跟绝大多数男孩子一样都是看着包青天、军警题材类的电视剧,那时候的我心中有一直有着“制服梦”,觉得穿着制服在身上的人是最“威风”。之后,走出大山到县城读书,随着接触书籍、阅历的增多,对于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法律、法度的公平如水有了向往,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如同包公一样明辨是非曲直。

2005年大学毕业后,初出校门青涩的我满怀着期望报名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考试,最终通过考试打开了向往已久的神圣法律大门,有幸成为了江州区法院的一名书记员。面对着儿时梦想的实现,满怀憧憬的我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感觉这也新奇,那也特别。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充满着巨大的差距,初涉世事的我第一天报到上班就因为语言关得了个“下马威”。江州区本地人日常交流基本是白话,而我一个外地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只有壮话和普通话,初来乍到勉强听懂一点白话,对于同事用白话告知开会时间时理解成错误的时间,最后在会议时间超过后才尴尬的在全院干警面前进入会场。这个经历让初入社会的我明白了工作后第一个道理:不懂千万不要装懂,不耻下问才是正道。第二天到太平法庭跟班学习又发现接待当事人、开庭审理过程基本都是使用白话,因此语言关是我一个外地人接下来要过的关卡。接下来的时间我积极向身边同事学习白话,主动用白话接待当事人,最终两个月的时间我练就了地道的本地白话,为今后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调解矛盾纠纷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第二个“下马威”便是记录关。我至今仍然记得作为书记员记录的第一个庭,原以为已经做好充足准备的我充满“自信”地上庭记录了。但听到原告陈诉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后,没有委托代理人的被告开始了杂七杂八的答辩使我无从记录,也不会归纳当事人的意思,特别是手速越来越跟不上当事人的语速。庭审后看着修改得面目全非的笔录当时我内心的“自信感”已经崩塌了,这种挫败感,我至今铭记在心。庭后,主办法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虽然书记员工作中更多是事务性工作,但也绝不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机械运动,需要加倍的耐心和细心,你要真正把做好书记员工作当成短期内的理想和追求。之后的每一个案件,我都会在庭前认真查阅卷宗中每一份材料,收集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件背景资料。特别是在向被告送达应诉材料时都会主动与被告沟通,了解双方的争议所在,这样更有利于庭审中的记录。在庭长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一点点摸索,一点点体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件和问题,像在学校读书时那样孜孜不倦地寻找解题的答案。通过不断努力和虚心向前辈求教,我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书记员,一次次圆满完成庭审及法庭各种事务工作。

2011年3月,在任命为助审员之前我被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市法院优秀书记员”。在驮卢法庭头几年的工作也让我明白了法律条文的落实和实现并不能靠阳春白雪,而要“接地气”才能真正实现法的意义。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人们处事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法律所追求和体现的“公平”和“正义”,实际上就是特定时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法律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敬畏与信仰,现实虽然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名法律人,他的信仰所在能够带动身边人,这就是他的人生意义所在。四年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法官时,回望书记员岁月,我深深感觉到,书记员工作的磨练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

在担任书记员工作的同时,我还于2010年开始兼任驮卢镇伏廖村、那模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我院挂点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这期间我积极参与挂点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导当地村民根据本地实际找准发展路子。同时联系多方筹措资金为当地村委改善了办公条件,为贫困农户捐赠了化肥,针对伏廖村地貌特点向村委赠送了一台小型多功能耕地机。我在驻村走访过程中还注意收集当地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宣传法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赞誉。2012年3月,我被崇左市委组织部评为“2011年度崇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

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显风采

驮卢法庭一直有着优秀的“传帮带”传统,在覃平川、黄颖鹤、马文彪三位庭长的言传身教下,再加上驮卢法庭每年大量的案件及辖区老百姓有纠纷主动到法庭咨询的因素,每天上班基本忙到下班,我也从一名不懂接待当事人的法院新丁过渡到了能面对任何到法庭寻求解决纠纷帮助的当事人所提出问题侃侃而谈的法院人。2013年3月,因马文彪庭长借调到中院,我临危受命成了法庭负责人,我也成了带新人的师傅。当时庭里人员都是80后的年轻人,也是院里最年轻的一个审判团队,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我和另一位法官成了资历最深的法庭人。法庭人员最多的时候有7个人,他们中间有“985”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获得双学士学位毕业的本科生。院党组让我带领这些科班出身、法学理论知识扎实的新人,我当时的压力也是不小。还好几年的基层法庭锻炼让我有了些经验阅历,我从实践入手,从接待当事人、如何办理立案手续、内勤管理、制作笔录等方面一一传教,特别是用我经历的挫折、走弯路的一些故事去提醒他们,最终也让他们成长了起来,现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均为所在业务庭的办案能手,张敏与温凤娥更是担任了中层庭长。

尽职尽责审理案件,全心全意做到最好!这是我初任法官时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鸡鸣闻三界,一足跨三县。”驮卢法庭辖区与扶绥县、大新县、隆安县毗邻,辖区人口多,人口流量大,矛盾纠纷也多,是江州区法院下辖三个基层人民法庭中路程最远、辖区人口最多、年受理案件数最多的法庭,且辖区人口超过四分之一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有时候为一个案件的送达,来回得耗上一天时间。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压力,我没有选择怨言、畏缩,而是选择了住庭扎根基层尽心办好每一件案件。每年春耕夏收农忙时节,法庭辖区内的的当事人白天外出干活,上班时间下乡常常找不到人,不利于案件调解、送达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调整办案思路,利用工作外的时间下乡,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讲解法律常识,层层剖析矛盾和纠纷。这一做法加大了案件送达率,第一时间接触到被告了解了案件基本情况,为案件后续审理、调解提供了有效准备。

2014年开始,我受广西法官学院邀请到学院给参加全区预备法官培训班的预备法官讲课,除了讲基层办案调解的心得技巧,也与预备法官分享了自己在派出法庭的成长经历。2017年1月,我被广西法官学院聘为5年期的“兼职讲师”。

心系群众 真诚调解赢民心

“李法官,留下跟我们吃饭吧,天这么黑了,麻烦你给我们做了这么久的思想工作,你的话我都记在心上了,我会好好考虑如何解决这纠纷的”,这是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被告何某在我利用工作外的时间进行调解后的一番话。案件审理过程中因何某在外省务工不到庭且赔偿数额巨大最终无法调解只能判决结案,但何某在案子生效后并未支付任何赔偿款,仅是打过几次电话问起不赔钱有什么后果。在一次去何某所在村办案过程中我意外得知何某当天刚好回家,已经辗转几个村完成送达任务的我并没有急着赶回法庭,而是来到何某家中与何某聊起家常,特别是就何某感兴趣的“老赖”话题聊了很久。何某听闻后表示当老赖的代价太大看看能否少赔点钱一次性解决之前的纠纷,感觉到庭外和解有戏的我同时也向原告农某一家释明了执行工作的种种不易,也告知了何某想庭外和解的意愿。最终该案在我积极协调下,双方当事人另行达成了和解协议,何某一次性支付给农某20万元赔偿款,了结了该纠纷,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后来广西电视台也对该案做了宣传报道。

作为主办法官我深深感受到,群众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件案子通过宣判之后,有时候还要通过申请执行等一系列漫长的等待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调解就是一种促进案结事了人和的有效方式。在派出法庭每天与老百姓打交道,要想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主要看是否心诚,能否解民忧、解民困,只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用行动赢得了民心,这样才能顺利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维护权益有妙招 能动司法促稳定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搞好法庭审判工作,浮在面上不行,脱离实际也不行,必须踏踏实实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主办法官都应坚持抽出专门的时间,到纠纷所在地进行实地调查。这一直是我对于办案力求证据充分确凿的工作态度,对证据真实性的调查绝不含糊。我审理的涉及23个甘蔗种植户的财产损害赔偿系列案件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及责任心,最终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积怨。

该系列案是由同村一村民在自家耕地上火烧被水浸泡绝收的甘蔗,因防护不到位共造成23户农户的甘蔗被烧毁。由于案发到进入诉讼程序达一年之久,期间村委多次调解也没有固定甘蔗损失数量及失火面积,起诉时村委出具的甘蔗损失数量也并非双方确认的数额,而是村民自报的数量。此时甘蔗地被火烧的面积已经难以确定,如果依靠专业部门的测量评估那所花费用是双方当事人不愿意承受的,而简单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作出判决,该判决的社会效果显然会引发新的矛盾。面对着庭前调解因证据不足担心败诉而扬言回村召集亲属上访的23名原告,我灵活调整审判思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深入纠纷现场,利用村民借来的简易手持GPS测量定位仪,按照双方当事人及参与救火村民的指认,测绘了被火烧的甘蔗面积,依法制作了23份现场勘验笔录,并向崇左市江州区糖业发展局依法调取了一份甘蔗亩产证明由此来确定甘蔗烧毁面积和价值。最终该案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对于法院认定的甘蔗损失及面积均无异议,双方当事人均没有上诉,被告最终也逐一支付了赔偿款。在基层,系列案件如果处置不当极易演变成信访案件。通过该系列案我更是明白作为派出法庭的法官应该多深入基层,依职权调查取证,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精神,不但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且也确保了案件的质量,真正做到了公正司法。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法官,办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法条,只有针对具体案情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清正廉洁 干净干事为天平增辉

一身正气,廉洁是根本。在从事审判工作中,我一直严格执行《法官行为准则》。始终做到拒说情,拒吃请,拒收当事人的一切财物。“有理的不用来找我,没理的找我也没用”,这是我常对当事人说的一句话。2017年,我被评为崇左市江州区和市两级的勤廉榜样。江州区纪委还以我为原型编排了小品《乡村小法官》在弘扬勤廉榜样文艺晚会上演出。

2018年3月,我因工作需要调整回到院部审监庭工作,审监庭的案件虽然不多但都是再审、发回重审这类硬骨头案件,同时还包括刑事、行政、执行异议的案件,除此之外还加入了民二庭的审判团队办理商事案件。这对于一直在派出法庭面对法律关系简单,案件不复杂的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但牢记“不耻下问”经验教训的我通过不断向老前辈、身边同事学习,最终从一个只会办小案、法律关系简单案件的法官成长为一名能办大案、骨头案法官。

作为一名80后法官,长期扎根法庭奋斗在审判第一线,尽管有苦有累,但年轻乐观的我却乐在其中,我始终认为,我们做法官的,特别是基层法官,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也最紧密,所以,只有用真情对待群众、真诚办理案件、真心解决纠纷,老百姓才会认可法官,信服法律,才能够真正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

作者 | 李振京

原标题:《【江法第2020-53期】法官看法官丨不负韶华守初心、扎根基层献青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