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里的青铜王国

2020-08-03 18: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西周时代的陇东地区,是王畿西北方的门户,是周人与诸戎对峙的前沿阵地。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的墓主潶伯和伯,就是周初被封于该地负责守卫王畿的军事贵族。白草坡西周墓群位于灵台县西屯乡白草坡村,现已发掘清理西周墓葬9座和车马坑1座,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分铜器、陶瓷和玉石三大类,铜器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27件之多。

偶然发现的西周墓葬

灵台在泾水和渭水之间,北接陇原,南依岐凤,东临关中。殷末周初,这里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和方国,其中最有名的少数民族就是鬼方,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方国则有共、阮、彭、卢、密须、虞、芮等。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就是原密须国宫殿遗址,遗址东2里的烂泥湾还有密须公墓。

密须国遗址位于白草坡西南30里的百里镇。关于密须国,史料很少。《资治通鉴外纪》记载了周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须”:“西伯伐邗,问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须氏疑于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密须国人将自己的国君捆绑起来交给了周文王。周文王不战而胜,为了庆祝胜利,建筑了祭天灵台。

据传周文王铸鼎出身,大力气的周文王伐密须国不战而胜。天的事刻于龟甲,筑灵台祭天,爻辞为证。周文王把兽血泼于青铜上,继续铸鼎。

古灵台,现坐落于县城中心文化馆院内。灵台,取名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而以灵台为县名,则始于隋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

1967年9月的一天,灵台西屯公社白草坡大队两个放羊的社员,躲进山坡一处坍塌了的山洞避雨时,无意中用镰刀在地下刨出了一些废铜烂铁,消息传出后,一些村民们也在山坡上四处挖掘,挖出的青铜器、箭头等都被当作废品卖给了收购站。

在白草坡社员挖掘出的文物中,一只青铜筒形提梁卣被撬开盖后,发现里面盛有液体,据说还散发着淡淡的酒香。遗憾的是,这一卣内所盛,后被考古专家断定为国内除已发现的汉代酒之外存世最久的酒,当时却被倒掉了。

卣,是一种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外观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图案。

2012年7月,发掘宝鸡石鼓山西周早期一贵族墓时,在一青铜卣中亦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时间最久的酒。

白草坡遗址位于灵台县城西北30里的西屯乡,白草坡村南两道沟壑之间的山嘴梯田里,墓地西侧紧邻断崖深涧。据推测,这一墓地原来规模应该比较大,其西半部因沟壑不断崩塌而毁坏,潶伯墓就是因崖土塌落而暴露出来的,潶伯墓和伯墓相距约17米,有一座车马坑在两座墓之间。

白草坡遗址铜器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27件之多。鼎、簋、尊、爵、卣、斗、啄锤、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形銎戟等一批文物,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中,有铭文的器物就有24件。

通过“潶伯作宝僔彝”铭文,可以知道,古黑水即灵台境内的达溪河,“潶伯作宝尊彝”第一字的左半释黑。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从水、黑声,即潶字,潶是水名。

《广韵》:“潶,水名,在雍州。”雍州的潶水,即《禹贡》《山海经》中的黑水。

潶伯是周王封在潶的伯爵,潶在这里是地名或封国名,因黑水而得名。潶伯封于黑水,按以地为姓的习惯,其邦族应姓黑。

青铜王国的冷兵器

潶伯墓、伯墓出土的青铜器皿等大量陪葬品,足以证明墓主人的特殊地位。各种青铜器就有300多件,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堪称“青铜王国”。伯为一邦之长,随分封而调动,他们多半是作战将领,受周王朝或高一级诸侯节制,镇守一方。

伯墓出土方鼎一对,形制、规格、纹饰、铭文完全一相同;潶伯墓所出方鼎形制、纹饰虽然不同,但也是一对。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殷商时期生产力水平不高,青铜十分珍贵,用以铸造青铜鼎,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鼎由炊器的功能逐渐转变成行使统治权力、祭祀天神、先祖的礼器和祭器,是神权、王权的代表物,也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

商代盛行大型方鼎,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将近1吨的重量。司母戊鼎周身有非常多的神秘纹饰,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足以增加威武凝重之感。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规定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器物的尺寸也随身份不同而大小有别。

武则天曾经仿造九鼎。《续博物志》记载,其中仅铸造豫州鼎就用掉了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铜。可想而知,这尊鼎该是何等大的块头。

鼎足、鼎力、鼎峙,尤其是一言九鼎,多男人气,好似小时候伸着脖子看远远开过来的黑黑大大的蒸汽火车头,我看鼎就是这感觉,安上轱辘就能跑,夏、商、周跑来跑去,跑完了,卸掉轱辘就躺地底下生绿锈去了,管它春夏秋冬,绿了再绿,哪天从地底下挖出来,太阳下像是穿了一身绿袍——更像是位叱咤风云的黑脸大将军。

潶伯墓、伯墓出土的方鼎,都是祭祀、宴享时与其他礼器配套使用的成对小方鼎,与商代大型方鼎用途不同,纯系盛食器。

看这件潶伯墓出土的对凤纹方鼎,器物腹部满饰对凤纹,对凤之间上部突饰一兽首,兽首下为简化了的小型兽面纹,凤鸟圆目,凤尾高高翘起,凤爪夸张变形。凤鸟纹始于商盛于周,对于周,意义尤为不同,因为“凤鸣岐山,而周兴起。”

潶伯墓、伯墓各出土有一对筒形提梁卣。专家认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用桦树皮卷成筒状容器的习俗,筒形提梁卣可能就是对桦树皮筒的模仿。

潶伯墓出土的筒形提梁卣高29厘米,口径12厘米,器呈圆筒形,腹部上、下各饰一道平行带形夔龙纹,提梁饰夔龙纹,提梁两端饰羊首,卣带盖,盖面饰夔龙纹,盖内和器内均铸有“潶伯作宝僔彝”的铭文。

夔纹乃由传说中的贪吃兽饕餮演变而成,夔是经过变形幻化的图腾之物,故夔纹也就是一种图腾纹饰。

《山海经》称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

《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夔如牛也好如龙也罢,说来说去还是无人可识,无非增强了神秘性,强化了礼器地位。

伯墓出土的爵,腹壁有铭文“伯作”二字。爵是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饮酒器。除了爵,还有角、觚、觯、尊、卣、觥等。而爵则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酒礼器。

爵,口部前端有倒酒的流槽,后部是上翘的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两个蘑菇状的小柱。有考证说,古人不剔胡须,这两个小柱可以分开胡须,饮酒时不会沾上酒;也有考证说,这两个小柱的作用在于挂滤网罩之类的附件,以使酒糟不会倾入口中,那时候不是蒸馏酒,而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醪糟一样的酒。

“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样的日子让人羡慕。不过,古人有时喝酒也挺麻烦,《礼记·礼器》记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贵贱而有严格的区别,着重于“礼”。正是因为不同等级的酒器,后来出现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潶伯墓还出土了一件虎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斧钺后来逐渐衍变用于仪仗、装饰,以及军权的象征——这是一头走岔了路的老虎,一拐弯,成为一柄青铜钺。老虎看守千里河山,千里之外,公鸡叫鸣,西周的太阳照耀着一头青铜老虎。

潶伯墓出土的镂空鞘罩短剑是一种近战短兵器。同类型剑在潶伯墓、伯墓中各出土2件。这件镂空鞘罩短剑合鞘通长24.3厘米,宽10.5厘米,剑长21.2厘米,宽3.4厘米,原来的木质剑柄已朽,剑脊略隆起,可见血槽,饰有夔龙纹和斜角雷纹,剑鞘亦为青铜所铸,镂空,中心为一蟠蛇,蛇头呈正三角形,蛇身与藤状植物缠绕,鞘口两侧饰一对高出口沿反向相背的犀牛。此剑形式有明显的异域特征,但夔龙纹和斜角雷纹却是典型的中原青铜器的纹饰,灵台地处我国古代农耕、游牧、骑猎三大文化圈结合地带,这件镂空鞘罩短剑可谓是草原青铜文化和中原青铜文化的巧妙结合。战国时期我国短剑的流行样式,就是从镂空鞘罩短剑这一类型演变过来的。

还有一件造型奇特的人头形銎戟。戈、钺、戟等均是盛行于殷、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兵器,戟是戈、矛合体,兼有矛用于刺,戈用于钩或击的作用。人头形銎戟的刺锋为一人头,头顶为刃。西周人头形銎戟人像浓眉深目,披发鬈须,高耳耸鼻,吻部突出,颧骨处有一深深的嘴唇形状的线条纹饰。有考证系阿尔泰语系的北方游牧民族人种形象。可能是曾经对周朝北方边境构成严重军事威胁的猃狁部族,因相貌异于华夏,被称作“鬼方”。甲骨卜辞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就是殷王武丁,周当时是殷商的附属国,参与了对“鬼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商周时代盛行一种尚武风习,不仅用异族战俘祭祖,还喜用异族战俘的形象来装饰武器,以此炫耀战功,震慑敌人。至于嘴唇形状的线条纹饰,或文面之俗,或对战俘施行的烙面印记。

冷兵器时代杀戮的兵器,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考证和想象的空间。

白草坡遗址的神秘玉人

古人制作玉器有用于佩饰的,《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有用于祭祀的,类如从饰品演化成礼器的玉璧、玉琮;有用于葬制的,甚而下葬时口含一小块玉,由此暗喻来世衔玉而生?

史书载,禹曾经在涂山会合诸侯,“执玉帛者万国。”——感觉像是熙熙攘攘的玉石交易市场。

古书记载:暖玉可辟寒气;寒玉可辟酷暑;香玉闻之有香;软玉则性质柔。不知这玉的暖、寒、香、软如何鉴别?我看倒像是相亲,张暖李寒王香刘软——妻子以外都是女友。

玉器的一个重要作用还是古人体现人际关系和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问士以璧”,“士”就是指国事。使者用璧,向对方表达敬意和问候。

面对玉璧和玉琮所呈现的古老与神秘,尤其是作为体现那个时代精神的礼器,“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祭天祭地,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对我们的想象力也是一种考验。

白草坡遗址出土了俨然有别于礼器及祭祀所用的两件神秘玉人,这也体现出西周在玉器雕刻上倾向于写实,弱化了商代艺术中神秘恐怖的气氛,进而出现了现实、理性因素的风格。

两件玉人一为白玉,圆雕,裸身站立,发髻如盘蛇,饰虎头,宽颊尖颏,双耳穿孔,两手下垂捧腹,双足并拢作铲形,有斜刃;一为黄色玉,立像,无足,发作带歧角的高冠,广额巨目,身似著袍服,上下有四条刻纹,似被捆绑四肢状。

玉人形铲出土于潶伯墓。高17.6厘米,玉质泛黄透绿,圆雕,裸体站立,无性别特征,发髻为虎首蛇身盘绕而成。长脸,阔鼻,目深陷,耳朵穿孔,双手捧腹,双足并拢作坡形铲状。

关于玉人的形象,有观点认为,玉人螺形发髻,不同于戎族“被发”的风俗,应该是华夏人;还有观点认为,玉人深目高鼻,具有西域人种的特征。

玉人的功用何在?有分析是用来殉葬的,可能是为奴隶主耍蛇的奴隶,或是俘掠的战俘;也有分析认为,玉人足下似铲的榫是作器柄或插嵌在某物上用的,由此,玉人可能非一般珍玩。

和出土于潶伯墓玉人形铲前后出土于伯墓的这一高7.9厘米的玉人,立像无足,头顶戴有高冠,广额巨目,鼻子夸张类若狮子鼻,身上似着袍,被捆绑状,脖颈处有一穿孔。这个玉人和玉人形铲有关系吗?摘掉头上戴的高冠,会不会也盘有虎首蛇身发髻?后人无从得知。

陇东庆城县城东山,因山顶有周先祖不窋陵而得名周祖陵。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所说的“歌”,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大雅·公刘》,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可以说是周朝的开国史诗之一。

“周”的写法在商代卜辞里,字形就像是在田地种庄稼。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十一月的天气已经冷了。有诗人感慨:一头屏息敛气的饕餮兽,走下青铜大鼎,前来守陵。

西周从约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为止,大约历经275年左右。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这也是华夏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周天下已远。一只夜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在我身体里越来越响。黄土涌起的周祖陵,锈铁一样沉默。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 源 :每日甘肃网

审 核:王亚萍

编 辑:陈 煜

投 稿:416538969@qq.com

原标题:《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里的青铜王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