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溯源参悟 风貌卓然——解读郭思源隶书、草书体式构建

2020-08-05 14: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人物简介

郭思源,字帱白,斋号二贤堂、千尺书屋、望亭阁、三雅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开封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中日书法交流展,海峡两岸名家邀请展,全国著名书法百家精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全国第五、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等数十次国内外大展,作品60余次获国内外大奖,近百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入选作品集。作品先后多次被全国、省、市级专业机构收藏。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各大知名专业报刊,出版有《郭思源书法作品集》《翰逸神飞——郭思源书法卷》等。

唐人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苟知其术,适可兼通”。他讲的是书法创作活动,只有将修养、情感、学问、才情融于创作之中,作品方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达到“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境界。

作品署款“夷门思源”的郭思源先生,生长于翰墨之风醇厚的古都开封,自幼酷爱书法,勤于临池。十几岁时,他即开始得书法大家陈国桢先生亲炙,耳提面命,遍临诸帖,每有所获。年近花甲的思源先生,习书已近五十载。其天资聪颖,临池之余,又勤于研读诗文书论,善于融会贯通,艺事日进。

未及弱冠,思源先生便在开封书坛便小有名气;而立之年,已闻名于全国书坛;知天命之年,自家风貌卓然,成为中原书风代表人物之一。其诸体兼善,因钟情于隶书、草书,故用功颇多,尤精于此二体。

点击查看大图

思源先生多以隶书示人,他对隶书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隶书者,篆之捷也。”前人称隶书的产生、发展、成熟为“隶变”。思源先生认为,“隶变”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于中国书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隶书蔚然而成为大花园,各种体式的隶书五彩斑斓,构成争奇斗艳的艺术王国。

在隶书王国多年的孜孜探求之中,思源先生越来越明晰自己的方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取法《杨淮表纪》《张迁碑》《广武将军碑》《西狭颂》《石门颂》等,舍弃秀雅、飘逸一路的书风,追求厚重、苍茫、雍容之气。

经年累月浸淫于这些汉隶名帖,使思源先生于创作每有顿悟。

在结字和笔法方面,他在平正中追求奇崛、圆融,将楷法、篆法以及简牍适当融入,在古雅之中寻找灵动之气。他以露锋、侧锋取妍,以中锋取势,方圆兼施,舍小巧而取拙朴,在平缓中见跌宕,在恣肆中显静穆。其间,一些字的偏旁结构有意无意的处理,出现大小不匀称的组合,未显得凌乱,却平添了字态的灵动。收笔时,或顺自然之势缓缓提起,或戛然而止、果断收笔,而意犹未尽。

在隶书的创作方面,思源先生对墨法极为讲究。对汉隶创作的追求,他最喜用浓墨。他认为浓墨与白色宣纸的契合,更能够找寻到厚重而质朴的意味,最能表达自我隶书艺术语言符号。同时,多年来,他一直使用长锋羊毫,高度纯熟的技法,使羊毫的柔韧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其笔墨的信息符号更为丰富。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找到自我定位,构建自我笔墨体式,是思源先生不断努力和追求的方向。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溯源汉隶,立足于探寻发掘汉隶的精神本质,并有意无意地融入晋唐楷书和宋人书法的意蕴,甚至我们还能从其作品中看到魏碑的影子。正因如此,思源先生的隶书逐渐形成了自我个性化风格:拙朴、浑穆、古雅。

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使思源先生在看似简淡平凡的书写过程中,发掘出了隶书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对于隶书,草书无疑是动态元素更为复杂的书体。就思源先生自然率意的天性、笔性而言,“逸笔草草”的书写行为似乎更适合他。当然,这种“草草”只属于精神层面。

草书也是思源先生多年来付出情感和精力较多的书体。

同他参悟“隶变”一样,思源先生之于草书,也作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索和研究实践。

他从《书谱》入手,边临摹边从理论高度对照揣摩。又上溯王羲之《十七帖》及东汉张芝、索靖草书,从中钩沉“古意”。随后,他在唐人张旭、怀素、颜真卿及宋人黄庭坚的笔墨之间探究草书的传承关系,并在明人祝枝山、张弼、王铎、傅山的传世墨本之中感受草书创作的情感因素。

经过多年的广览博取,他在草书创作方面逐渐独树一帜。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是在一种相当从容、闲适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其作品线条流美、灵动、顺畅,笔势潇洒而沉静,充分把虚实、枯润、刚柔、轻重等因素融合,呈现跌宕波动、错落起伏、轻松舒展的形态,洒脱的笔墨间尽显风雅。

思源先生说,草书是最具抒情性和艺术感的书体,它更多的是近乎没有规律的书写方式,在复杂的运动中求得笔法、线条、节奏、结构的丰富变化。思源先生有极高的才情,他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前人草书要义,在汲取唐人之法的基础上,在创作中把速度放慢,在许多地方紧扣线条的连续性。同时,他汲取明清人之法,加大墨色的变化,巧妙运用涨墨法、宿墨法,使浓淡干枯呈现较大变化,把字形的舒朗和紧密也融入丰富的变化之中。

思源先生的草书很好地处理了疾徐与虚实的关系。他认为,把握草书创作的疾徐,有时更能体悟书写过程中的精神愉悦。疾徐之间,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表现,同时也存在心理节律和创作的韵律感。萧衍《草书状》云:“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笔墨疾徐有度,从容进退,快慢相承,使思源先生在草书创作中不但找到了韵律感,同时体悟到虚淡萧散的感觉。

清人朱和羹在说行草书用笔的虚实时,有这样的见解:“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虚实并见,更能突出作品的神采,找到洒脱、空灵的意味,使笔墨纵深的空间感得以表现,有了更多给人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这也正是思源先生努力去追求的一种境界。

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书法本体语言的特质,决定了追随时代的笔墨,必然要有独特的个性。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中,除了书法,恐怕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更能够凸显自我个性。“书者,抒也。”书法创作,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行为。《艺概》云:“写字者,写志也。”因此,每位书家的笔墨,无疑都在彰显着其个性、心志。思源先生这种探求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其根植于传统的创新,自我个性化笔墨语言的不断锤炼,使他在自己隶书和草书体式的构建、笔墨精神的塑造方面,打上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印记,也使得他的个体风格与时风拉开了距离,使高度抽象化的书法本体特质得到了更具艺术性的展现。

全媒体记者:张德卿

原标题:《溯源参悟 风貌卓然——解读郭思源隶书、草书体式构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