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是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的带头人

2020-08-06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见证着革命战争年代让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传递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革命文物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新时代,很多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挖掘革命文化内涵,深耕红色旅游,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提质特色产业,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红色引擎”,取得实效。

日前,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涉及31个省区市228个市988个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评选原则是“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为主体,统筹考虑红军长征、西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史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新疆人民的革命活动,坚持以革命史实为基础、以党史权威文献和中共党史研究最新成果为参考、以革命文物为依据,确定片区共计22个。

近日,文旅中国客户端记者走进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部分区县,采访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的带头人,探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起来”的创新举措和亮点经验,以飨读者。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努力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叶树峰、贺彦朴

陕西省延安市枣园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区是革命圣地的“心脏”。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为重点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50多处。这里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向往的红色旅游圣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我是‘小小讲解员’志愿者何承泽……”这几天,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枣园革命旧址内,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学生何承泽正利用假期为游客义务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除了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外,何承泽还穿插演唱陕北民歌,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个帅小伙儿太厉害了,这么小的年纪,讲起延安的革命故事如数家珍。我们感受到了延安人的开放与热情。”有游客这样评价。的确,对于在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有445处革命文化遗址的延安来说,一处处革命旧址、一段段红色故事、一曲曲精神赞歌,不仅融汇成一代代延安人的精神信念,更是脱贫致富、推动旅游业发展、助力城市提升的宝藏。如今,延安正在通过进一步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让延安精神更为动情地传承,更好地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枣园革命旧址 秦毅 摄影

“我每天接待很多游客,天天讲着延安、枣园的故事,但让我印象最深,也最能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是曾经在这里居住的几位伟人的平民情怀。”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讲解员袁剑丽介绍,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旧址内,有一间房屋里有两张旧时用过的圆桌及8条木凳。就是在这儿,毛主席曾经给24位枣园老乡祝过寿。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一位游客,我最想听什么、最想了解什么?”袁剑丽说,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讲解员要做好功课,时时更新自己的“数据库”,通过注入个性并有历史依据的讲解,让红色故事感动更多的人,让红色精神贯穿于当今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位于枣园革命旧址内的毛泽东旧居 秦毅 摄影

“我们枣园革命旧址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开展讲好红色故事、情景音画剧表演、现场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红色火种播进人们心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贺冬梅说,一个个红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红色认同。把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这就是活着的延安精神。

在与枣园革命旧址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的地方,是融地上、地下空间于一体,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街区——延安1938枣园文化广场。在2015年建成开放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如今,这里与枣园革命旧址连成一片,通过老延安街景还原、民俗展示、非遗展演等,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而且实实在在地成为富民工程,助力实现遗产保护利用与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互惠共赢。

志愿者活跃在革命旧址内 陈强 摄影

在延安1938枣园文化广场上,地道的延安市宝塔区农民刘元龙,扎起白羊肚手巾,弹起三弦琴,以陕北说书吸引了许多游客。文化广场建成的5年间,这里已经成为刘元龙的重要舞台,每年仅通过说书就增收5万多元。随着文旅新空间的不断涌现、延安红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诸多像刘元龙一样的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延安文投公司总经理韩克锐表示,延安1938枣园文化广场是集红色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演艺娱乐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综合体,既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提升了城市环境。目前,在文化广场项目就业的1000余名餐饮、表演、手工艺制作方面的从业者中,超过50%为当地农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一家的延安之行直到现在才成行。我第一站就是到枣园革命旧址,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内心十分激动。”游客李蓉表示,红色教育不能只从课本上、电视上去学习和理解,还要实实在在来现场感受。

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服务 陈强 摄影

“我不仅看到了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用过的办公桌椅,还发现延安的城市建设很好。我肯定还会再来延安,因为这次延安红色之旅给我们带来了感动,更带来了力量。”李蓉说。

受疫情影响,众多革命旧址一度关闭。从2月22日起,延安市各博物馆、纪念馆(旧址)等正式恢复对外开放。7月17日,陕西省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经营跨省(市、区)团队旅游,更多的人来到延安,开启心中的红色之旅。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红嫂家乡”的乡亲们迎来红火日子

驻山东记者 苏锐

山东省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很多党政军机关在这里驻扎,这里发生过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孟良崮战役等载入史册的大事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将领都在这里指挥过战斗。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英模人物。

近年来,沂南县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在当地的常山庄片区集中打造了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设了多处纪念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沂南感悟红色风景”,如今已成为山东一个响亮的旅游口号和品牌。

7月30日,来自山东济南的徐风暖一家,正在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游玩。“这一处曾在哪部电视剧中出现过”“这张剧照是哪部电影的”,走进“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聆听历史故事……一上午的时间,徐风暖和家人边逛边聊,玩得很开心。

“我们一家是自驾来的,想带孩子看看老一辈人的生活。”徐风暖说,沂南不仅有革命文化,“讲故事”的能力也特别强,从展馆到实景体验再到电视剧、电影的拍摄,一路游览下来,内容很丰富。

到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研学的孩子们

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2008年建成,占地2000余亩,由“古山村”“古县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蟠龙湖”等组成,可同时接待2万名游客、1200人食宿、5部及以上影视剧同时拍摄,是一处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体验、绿色养生、影视拍摄、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抗日战争时期,常山庄村及周边地区因大山环绕,利于望哨,经常成为阻击日军的前沿阵地。战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村里的乡亲们则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孕育了“军民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

今天,硝烟早已散去,常山庄片区依然是一派火热忙碌的景象。沂南县聚焦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打响脱贫攻坚的“新战役”,帮助景区周边的群众脱贫增收。为此,当地探索出“红色影视文化基地+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扶贫”的脱贫攻坚“沂蒙革命老区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片区群众的新居

今年68岁的常山庄村村民刘乃秀,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会当上演员。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成后,全国各地的剧组纷纷来取景。因为家就住在基地旁边,刘乃秀“顺理成章”地成了群众演员。“当群演一个月能有近2000元收入,也不累,还能在电视上露脸儿。”她说,她和老伴儿如今都是群演里的“常客”。随着加入群演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常山庄村还成立了“群众演员服务部”,专门负责相关管理工作。现在很多剧组都愿意去常山庄村找演员。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挂职沂南县干部、常山庄片区党委书记李庆军告诉记者,粗略估算,2019年,常山庄村的村民靠当群众演员增收200万元。

除了接待散客和拍摄影视剧,常山庄片区还通过情景式教育,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沂蒙高地”。

李庆军介绍,近几年,常山庄片区建起了由“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等组成的红嫂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红色教育载体,为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搭建了平台。截至目前,红嫂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接待来自全国的干部群众200万余名,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超过60万人次。

为了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当地还将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划分为5个模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区、红色民俗体验教育区、“沂蒙大剧场”红色情景剧教育区、标志物“沂蒙魂”红色活动区和研学点教育区。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多元化的方式让游客一次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到常山庄村开直播的年轻人

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的集体企业,是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投资方。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凤德说,景区周围村庄村民通过“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不仅解决了工作问题,而且有了稳定收入。

李凤德介绍,近些年,依附影视基地的巨大带动作用,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周边建起了300多家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及农副产品销售商店;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景区所在的常山庄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0户,2015年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

四川省阿坝州:基层红色旅游要守住长征精神

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四川省阿坝州红军长征纪念碑

1985年,中央为纪念红军的长征伟绩,弘扬长征精神,决定在四川雪山草地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选址定在阿坝州,是因为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曾从这里翻越过长征中最艰难的雪山,跨越过最艰苦的草地,举行过重要的会议,进行过激烈的战斗,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此碑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从山下登到山顶要跨越609级台阶,象征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609次战役。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美景不胜枚举,不能错过的风景当属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尤其是红军长征纪念碑。每年仲夏前后,夕阳西下时,建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上的碑体折射光芒万丈,甚是壮观。

7月29日,观众冒雨参观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近年来,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利用自然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的结合点,不断扩大革命传统教育影响力,以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为核心,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文博管理员秦成勇数度眼含热泪,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了一遍又一遍。

这些年来,秦成勇见证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厕所革命的推进,也参与了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的红色文化、讲解礼仪等相关培训。园区定期策划推广系列红色旅游体验游,并持续为景区游客开展免费讲解接待工作。

秦成勇正在给观众讲解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景区于3月恢复开放。4月,游客逐渐增多。跨省游启动后,游客逐步恢复到疫前水平。截至目前,今年景区已经接待4.24万余名游客。

景区是免费参观的,当游客有需要时,秦成勇会主动上前为其讲解,讲到“嘶声瓦气”(四川话,形容声嘶力竭)也要继续讲。

秦成勇是藏族人,在阿坝州长大,红军长征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人知。小时候父辈讲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他就会纳闷:草原上遍地是牦牛、野菜,为什么要吃树皮草根,还要煮皮带吃?直到工作四五年之后,他才将每一路红军是如何经过此地的历程了解清楚,才知道当年红军长征的惨烈与不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史诗,每位参观者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积极的启示。这么多年来,秦成勇见到过很多游客落泪,他认为,游客心里有同样的情感,解说才有可能触动他们,讲解员和观众是相互影响的。

秦成勇曾经接待过一位低调的上将,他听得很仔细,临走时送给秦成勇一枚奖章。秦成勇一直悉心保存着,这是他心中非常珍视的荣誉。

跨省游启动后,一位来自杭州的游客正在给孩子们讲解红军长征的故事

近年来,阿坝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阿坝州人民政府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阿坝州已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8个,创办星级农(牧)家乐、乡村酒店363家,累计带动1.8万户贫困家庭通过产业脱贫。吃上“旅游饭”,老乡的生活变好了。

除了在园区讲解,景区的讲解员也会走进部队、学校、地方政府,给更多人讲长征精神。去年在某部队讲解时,面对台下5000名党员干部代表,秦成勇的心里是有点害怕的,怕辜负大家的信任。后来,他想到自己是带着30多万名革命英烈的嘱托来的,是带着红色文化传承的使命来的,于是,他按照自己一贯的风格,实事求是地讲了起来。现场反响很好。听众有没有人哭?他不知道,但想到那天的场景,他又忍不住哭了。

(图片由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居民坐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

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岸边的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正是当年的湘鄂西苏区首府所在地。

洪湖岸边瞿家湾,英雄赞歌百年传。漫步饱经沧桑的瞿家湾老街,“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旧址”等牌匾映入眼帘。如今这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革命旧址39处。

“革命旧址承载的是红色记忆,我们的首要工作是做好保护。”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肖彦诗说,该馆近年来在保留原有革命历史建筑群风貌的基础上,已完成全面改造升级,曾经斑驳的老街如今已经焕然一新。

饱经沧桑的瞿家湾老街

目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有20名讲解员。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战略转移历程,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人的生平,再到洪湖水上的游击战,他们都很熟悉。从事讲解员的工作已有3年,陈琳记不清说了多少遍讲解词,但每次她都以最饱满的状态去讲解。“我们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承群体,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使者。”陈琳说。

去年,陈琳曾接待一个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团体,大家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背着红军包,走在古朴的老街上,恍惚间陈琳好像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讲解着,大家也在讨论。当听到有人说‘战争年代真是不容易,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当前的生活’时,我忍不住红了眼眶。”陈琳说,作为瞿家湾人,她要一直讲解下去,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作为中宣部授牌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有200多家机构在此挂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也在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传承形式。肖彦诗介绍,来到该馆,不仅能瞻仰革命旧址、观看红色电影及红色戏曲,还有踩水车等体验项目。“往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肖彦诗说,今年受疫情和汛情双重影响,预计8月会迎来旅游高峰。

黄冈市浠水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参观后留影纪念

武汉游客杨琦去年曾游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她今年计划等汛情结束后带着家人“二刷”。“一处处历经岁月洗礼的旧址、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器物,让人无法忘记它经历的血雨腥风。”杨琦说,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洗礼。

瞿家湾的吸引力在于生态旅游与红色文化的相辅相成。在瞿家湾镇东南方向,乘船20多分钟便到了洪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游客可游览荷花大观园,也可以体验划船、采莲、垂钓等项目,在接天莲叶间,景区还有《洪湖赤卫队》实景表演。“瞿家湾镇的两个景点,一红一绿,相辅相成,也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形式。”杨琦说,一次出行、两种体验,很是值得。

游客多了,商机也就来了。瞿家湾镇居民瞿祥红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前卖莲蓬、菱角、干鱼等土特产,已经有好几年了。“今年生意差一点,往年还是很不错的,遇到旅游高峰,一天收入几百元不在话下。”她说。

忙的时候,家人会被瞿祥红“抓壮丁”。“经常是我妈妈在家里帮忙煮菱角,放暑假在家的儿子当送货工两头跑,孩子爸爸负责联系货源、采买莲蓬。”瞿祥红笑着说,娘家距离摆摊处不到200米,她也算是坐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

尤其令瞿祥红难忘的是,前几年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剧组在此取景拍摄,她还过了一把当群众演员的瘾。她说:“我也算是本色出演,扮演一个商贩,一天的收入也有近百元。”

因为游客的到来,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卖土特产的商贩、纪念馆里的工作人员、开餐馆和宾馆的个体户……大家在家门口奔上了小康。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致富路上勿忘国耻

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东宁要塞景区

东宁要塞的探索和发掘,源自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东宁要塞博物馆副馆长王军说,1997年初,东宁武装部仓库中30余幅日军军用地图被意外发现。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研究,揭开了沉睡60多年的东宁要塞的神秘面纱。1998年11月,当地对东宁要塞群中的勋山要塞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历时7个多月,东宁勋山要塞对外开放,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岸边的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正是当年的湘鄂西苏区首府所在地。

7月29日,吉林省珲春市薛先生一家三口驱车200多公里,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要塞景区,参观了东宁要塞博物馆、东宁要塞遗址、东宁抗联英雄园等景点。一家人对日本侵华的罪恶行径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东北抗联抗击日寇、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壮举深感骄傲。“在那么贫困的年代,我们依然能够战胜侵略者,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靠的是不畏强敌的顽强意志。”薛先生鼓励女儿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东宁要塞景区俯瞰图

眼下,随着国内跨省游的放开,再加上正值暑期,这几天东宁要塞景区的游客特别多,这让“沉寂”了半年的讲解员忙得不可开交。东宁要塞景区的讲解员刘洋说,这几天接待的游客有从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等地前来参观的。有的游客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会提许多相关的问题;有的游客带孩子来参观,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下历史。在博物馆听过讲解后,再到要塞遗址参观,会对历史理解得更深。

来自沈阳的游客卢先生说:“跨省游开放后,我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东宁要塞景区。‘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东北,在这里修建了要塞,我就是想来看看这要塞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更加了解我们东北人民经历的那段历史。这个季节,黑龙江比较凉爽,很适合来旅游。”

东宁市中小学生在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参加研学

东宁要塞正在抓住研学游发展的好时机。东宁市第二中学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东宁要塞博物馆参观研学。学生毕思远参观东宁抗联英雄园后,在园区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一段感悟:“我们了解了抗日英雄先烈所处环境的艰苦,也让我意识到了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将革命英雄先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学生吴宪参观后写道:“历史不能忘,历史不敢忘,这是今后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

因为有地理优势,临近的俄罗斯的城市也经常组织中小学生代表团到东宁开展研学活动。东宁要塞博物馆研学部主任刘淑艳介绍,学生们在参加研学活动后受到触动,这是他们在书本中不曾学习到的历史,更加具体,使他们更加了解东宁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到抗战期间东宁要塞的修筑,了解到劳工们的悲惨生活,了解到抗联战士们不屈的斗争,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观众在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参观

游客的增加带热了当地的庭院经济,带火了老乡们的小康生活。东宁市三岔口镇的南山村、矿山村、河南村、高安村等都在景区附近,村民借助这一地理优势,将木耳、蘑菇、豆角、黄瓜等农副产品变身旅游特产,装满归途游客的“后备箱”。一些头脑更灵活的村民建起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乐,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走上了致富路。南山村村民刘石磊说:“东宁要塞景区的建设发展,给我们村里带来了很多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增收就业的机会。比如,旅游公路的修建惠及村民,也吸引各地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游客多了,自然需要餐饮住宿,为此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饭店,每年都有固定收益。”

东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杜志刚介绍,东宁要塞景区下一步要在文旅融合上进行深度运作,通过讲解员培训、打造线上东宁要塞、多种语言景区介绍、景区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开发等,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

(图片由东宁要塞景区提供)

记者:秦毅 叶树峰 贺彦朴 苏锐 王雪娟 瞿祥涛 张建友

文字统筹/排版:韩洁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