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文道:他人的目光是囚笼,我们没有被它禁闭的理由

2020-08-06 1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最近,有关性别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从美国史上最政治正确的大码模特Jari Jones登上知名内衣品牌的广告牌,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和《三十而已》在国内热播,议论声浪一波比一波高。

尽管这些事件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在公共领域的热度都源于根植在全球社会里的性别压迫。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最长久的一种压迫便是对女性的压迫。

我们知道,性别压迫之所以顽固,是因为它牵涉到生理构造、历史文化、乃至资本主义。

一名女性至少要接受来自三方面的规训和审视——

第一来自传统,它要求女人必须行为得体、衣着不能暴露;

第二来自男性,也就是能持续维护男性优势地位的凝视和审美要求;

第三来自商业,商家永远在向女性灌输“你有哪些不足”——人不够瘦、身体不够白、皮肤状态不够年轻、面部毛孔不够小。

这些规训或被隐匿,或被无视,或是难以改变的痼疾,但意识到它的存在与影响,才有可能迈出改变的那一步。

正如知名社会学家兼女权主义者上野千鹤子在一则采访中所说,“女性并非要抛弃自己的女性身份,追求与男性一样的平等,而是应该从‘社会对于女性应该怎么做’的这个咒语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我来说,‘自由’远比‘平等’重要。”

为了理性地探讨这些社会束缚如何影响着当代女性,看理想携手国内高品质内衣创造者爱慕集团开展了一场文化对谈——《女性是一种选择》。这场由周轶君、周秀娜、梁文道参与的对话,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

传统社会:得体

传统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注重检点、得体、有型。而既能遮蔽又能塑造女性独有性征的文胸则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梁文道在对谈中提到,他小时候看到欧洲古装电影中穿着束身衣(corset)的女性曾觉得非常别扭,“胸大得离谱,腰特别细”。他甚至一度以为欧美人的身体与亚洲人的身体不一样。

为了穿上束身衣,古代的女性需要借助外力,穿好后还会处于一种难以呼吸的状态。直到长大,梁文道才意识到,这种令人如此难受的束身衣其实就是传统,尤其是男人审美标准的产物。周轶君进而指出,“是权威审美的观念害人不浅。”

幸运的是,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普通女性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传统的目光。法国著名设计师尚塔尔·汤玛斯就说过,她设计内衣不是为了取悦男人,而是为了取悦女性。这一看似平常的道理,却是反抗男性凝视的标志性发言。

在传统的语境下,女性的文胸所附有的遮盖和塑型功能,赋予了它“束缚”的含义。

1968年美国新泽西州,恰逢美国小姐大赛,大批女权积极分子聚在赛场外,挥舞着扫帚拖把、口红胭脂、高跟鞋、文胸(bra),一边喊口号一边把这些“禁锢女性”的物件扔进一个大桶,那个桶被称作“自由垃圾桶”(Freedom Trash Can)。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时尚缪斯杰里·霍尔(Jerry Hall),作为率先尝试不穿胸罩的名模之一,把“无胸罩”穿衣风格推进了主流视野。

无胸罩所承载的反束缚意象随即受到了许多前卫女性的追捧,不穿胸罩成为了新潮、先锋的象征。

随后,越来越多为展现胸部线条而设计的服装出现在秀场上和快时尚服饰店里。但在时尚的框架下,美丽的胸部又转而变成了一种身材资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一点“无胸罩”所承载的解放意义。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时尚界将“无胸罩”风格推向了大众,但又由于时尚与消费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使“无胸罩”在主流世界中少了分平权意识,多了分对美的追求。

解放和禁锢总是如影随形,女性的平权之路,就是边解绑,边警惕不要让解下的绳索绊倒别的女性。

2.

消费社会:不够美

20世纪80年代,消费主义的盛行、符号的商品化以及大众媒体的盛行,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又将女性沦为消费改造的主要对象。

传统社会强调女性要内敛,现代消费社会则强调女性的外貌。

日本某电器品牌曾推出过一系列美容电器,邀请了知名模特水原希子来拍摄一支一镜到底的广告。这支广告呈现了下班回家后的水原希子在家中使用不同美容仪器的过程。

有评论戏谑地说:“我与水原希子只差一个洗面仪、按摩仪、面部蒸汽保湿机、负离子吹风机、直发板、和眼部保湿器。”

尽管这更像是一个段子,但大部分美容美妆广告所传递的价值观和这句话如出一辙——你与漂亮女明星的距离只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个美容产品。毕竟,没有什么比女明星的美貌秘诀更能吸引女性消费了。

在广告的最后,夜幕中出现了两行粉色字幕“忙しいひとを、美しいひとへ。”

这句广告语的意思给予了观众充分的解读空间,理解成“让忙碌的人变美”,“忙碌的人也可以变美”或者“从忙碌的人变成美丽的人”都是合适的。

显然,这里的“人”指的是“女人”。联系广告的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测,水原希子饰演的是一名上班族。广告由此营造出一种“一站式”的快速保养解决方案,这背后的价值观仿佛在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女人还要记得保养容颜。

在消费社会里,美,成了女人的一种义务。贩卖容颜、身材、青春焦虑,成了商家的必杀技。

我们不妨继续以这支广告为反思框架。作为上班族的水原希子在踏入家门之前,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一个普世的事实是,大部分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职位都极少由女性担当,而一般女性负责的则多为内勤式工作内容。

在父权氛围非常浓厚的日本,许多职场女性还面临着生了孩子就要辞职当家庭主妇,或进入升职瓶颈期的压迫。在婚恋与工作之间,她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个。

想象一下,承受着这种工作氛围的女性,在下班回家后仍然不能忘记保养。“让忙碌的人变美”不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承诺,它是与男权社会合谋的诅咒。

消费社会一直强调女性不能变丑,不能变胖,不能衰老,这种规训也贯彻到了娱乐文化消费上。

最近,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国内热播。起初,所有人都为中年女星的荧幕回归感到鼓舞和兴奋,认为“中女时代”终于到来。

但随着节目进一步展开,“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所呈现的依然是男权凝视下的“白瘦幼”审美,而且这背后似乎还暗示着,普通的、不美的中年女性没有“乘风破浪”的资格。

在那些少数的乘风破浪者身上,我们依然能看到审美规训以及青春崇拜的内卷化。

逃离规训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出发,以接纳自己的身体为重点,未尝不是一个反抗焦虑式消费主义的好开始。

正如香港知名女艺人周秀娜在文化对谈《女性是一种选择》中所说:“不要让别人的选择,变成你的选择。”

3.

男权社会:安全

男权社会强调的女性特质会复杂些许,因为它需要女性满足男性不同的凝视需求。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给出了一种分析:在男人的眼中有两类女性,一种是圣女,一种是娼妓,他们通过这种分类来对不同女性进行“分离支配”。

上野千鹤子

何为“圣女”?

首先,她是纯洁高尚的。“圣女”承载了一定的母性,她包容男性且依赖于男性的庇护,有维护家庭和延续灯火的使命。

那么,何为“娼妓”?

在男性眼中,所谓的娼妓具有很强的性吸引力,她不一定纯洁无瑕,却能提供无限的愉悦。

换一个更世俗的比喻来理解,男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结婚对象是“圣女”,给她安排“生殖”的角色,另一方面渴望自己的玩弄对象是“娼妓”,给她安排“(性)快乐”的角色。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总结到:“‘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构文艺,当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出轨时,妻子与“小三”都会势不两立,双方的对峙会成为周围人的关注焦点,而本应处于旋涡中央的丈夫却往往是缺失的。人们更在意女性之间的撕咬,而男方的过错在这过程中就会被虚化。

一个更吊诡的现象是,围剿另一个“坏女人”,是女性团体增进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比如,热播剧《三十而已》就通过塑造林有有这一破坏家庭的“小三”角色来勾起女性观众与顾佳的共情。

男权社会下,女性很容易掉入被分类的圈套,而这个圈套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制造撕裂和对立。

来源:《华盛顿邮报》;翻译:字幕少女

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物化和支配对象,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被拿来当“厌女”的挡箭牌。

美国知名青年政治人、纽约州议员Alexandria Ocasio-Cortez(简称AOC)日前被另一位中年议员Ted Yoho在国会大厦门口、在许多记者面前骂“A fucking bitch(一个臭婊子)”,只因为他们政见不同。

之后,由于舆论持续发酵,Yoho进行了公开道歉,并称他也是有妻女的人,试图以此博取同情。本来并无意回应此事的AOC随后公开表示她拒绝接受这样的道歉,尤其因为Yoho试图用自己有妻女的身份为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开脱。

在这位男议员身上,我们看到了男权社会试图支配女性的全过程——从男性因为“冒犯”了自己而当众羞辱女性,到利用“妻子”和“女儿”来突出自己的家庭属性,模糊焦点。

尽管男权社会的厌女氛围就像空气一样充斥在所有女性身边,甚至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AOC对Yoho的正面回击再次提醒着身为女性的我们不能放弃抗争,勿以恶小而“不理”,平等是需要争取的。

尾声.

梁文道在对谈中坦白道:“虽然我是一个男人,但是我常常能够感觉得到社会加注在女性身上的条条框框。

......(但是)请记住,无论何时,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你都还有机会去做出选择,去活出一个你的生命。”

“别人的目光是囚牢,我们没有被它禁闭的理由。”

女性成长的各个生命阶段其实都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关注女性议题、支持平权运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给更多女性提供更自由的选择,而不是逼着所有女性走同一条路,或者共同接受另一种生活。

看理想携手爱慕,希望在今天这个「平权」风起的时代,一起谈谈表层的热点现象背后,深层的女性议题,于是我们联合出品了对谈节目——《女性是一种选择》。

参考资料

《厌女》上野千鹤子

《女艺人不穿胸罩被非议的背后,是男权社会的强奸文化》 | 新京报

配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及网络

撰文:兰兰子、猫不易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梁文道:他人的目光是囚笼,我们没有被它禁闭的理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