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起来看驻村税务干部的扶贫故事

2020-08-07 12: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是3个驻村税务干部的故事。驻村扶贫期间,他们把家安在扶贫村,和村民打成一片,用辛苦和付出改变了村里的环境面貌,带领村民因地制宜搞养殖,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摸索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贫困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带领村民飞越贫困线

眼下正值北方玉米夏管时节,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一处玉米田里热闹非凡。乡亲们聚在一起,朝天上望着,15架植保无人机飞来飞去,对农作物进行大规模生物防治、施肥作业。

曾经的贫困户张新凤说:“这无人机可真是个好东西,它带着我们奔小康。”

图为后攸昙村第一书记常鑫(左)在田间地头查看植保无人机的飞防作业情况。

小小的无人机,如何带领村民飞越了贫困线?事情要从2017年11月说起。当时,安阳税务系统选拔党员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青年干部常鑫报名到汤阴县伏道镇后攸昙村担任第一书记。

后攸昙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村集体账目常年“挂零”,贫困村的帽子一戴就是好几年,而且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村里十几年没出过大学生。常鑫第一次来到村里,看到的是脏乱差的街道,赋闲的农民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景象。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常鑫把村里的情况里里外外地调查了一番后,将开展科技扶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确定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村里有了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才能有后劲。”常鑫说。

常鑫在市区、乡村两头跑,利用从事税务工作、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联系科技企业,寻找脱贫项目,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植保无人机项目上。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民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完成喷洒药剂、播种子等工作,操作方便,喷洒均匀,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

图为常鑫(左)与后攸昙村村民交流无人机飞防使用情况。

常鑫通过村里的农民夜校向村民宣讲无人机的好处:“植保无人机项目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少,飞手、助手加维护人员,一架飞机能‘养’三五个人。引进植保无人机项目,咱们村一定能脱贫致富。”

不少村民听完,都觉得不靠谱。张新凤说:“俺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能开动飞机?再说俺是贫困户,哪有钱买飞机?你说的项目中看不中用。”

“这个无人机项目门槛低,只要你有小学文化程度,18岁到60岁的村民经过短期培训都能学会操作。至于资金问题,我一定想办法解决。”常鑫向村民立下“军令状”。

那之后,常鑫开始马不停蹄地往市里跑。不久,他带回了某科技公司的培训老师和20万元的项目资金。在分批租赁、购买10架植保无人机后,常鑫又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找飞手。经过常鑫多次走访,张新凤终于松口,第一个接受培训。半个月后,张新凤“持证上岗”,成为村里的第一批飞手。

图为村里的飞手们在对无人机进行清洗和日常维护。

到2018年2月底,后攸昙村共培训7批21名飞手,村里第一个集体经济——“精忠飞防大队”登场。“我们这里是岳飞故里,‘精忠’二字人人熟知,也代表了我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承诺。”常鑫说。

2018年,飞防大队出师大捷,作业面积12.6万亩,收入90余万元,村集体增加收入60万元。尝到了甜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加入飞防大队。2019年,飞防大队发展到80多名飞手,植保无人机也增加到20架。

随着“精忠飞防,丰收保障”的名头越来越响,2019年飞防大队在汤阴县本地开展飞防作业22万余亩,还到鹤壁、新乡、驻马店、平顶山等地开展飞防作业8万余亩,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后攸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多次被央视综合频道、财经频道、农业农村频道报道,常鑫也被提名为2018年“感动安阳”人物。2019年,后攸昙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现如今,后攸昙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资产从一穷二白到几十万元。村里修了柏油路,装了花坛,还建了健身文化广场。“村里现在大兴文化教育,筹建了幼儿园,设立了奖学金,参加农民夜校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了。”常鑫说。

目前,后攸昙村的主力飞手年纪都在40岁左右。常鑫说,下一步,他们打算为飞防大队充实一些年轻人,既提高管理水平,也为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

“爱琢磨”的葛爱民也“爱张罗”

“天气这么热,你赶紧到屋里坐,小心中暑!”看见葛爱民低着头慢悠悠地走,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巴彦诺尔嘎查的老人德孝永关心地说,“看这样子,你这又是在替我们操心,琢磨事呢。”

年过50的葛爱民是国家税务总局鄂温克族自治旗税务局副局长,也是一名在巴彦诺尔嘎查驻村的扶贫干部。在帮扶巴彦诺尔嘎查时,葛爱民“爱琢磨”,也“爱张罗”。

散户牛奶有了可追溯标签

巴彦诺尔嘎查是典型的牧业嘎查,出售牛奶是牧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由于近年来大型牛奶企业停收散户牛奶,牧民家的牛奶面临着销售难题。初到巴彦诺尔嘎查时,葛爱民闻着牧民家醇香的牛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牧民打开牛奶销路。

那段时间,葛爱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大品牌的牛奶不愁销售,而散户牛奶却无人问津?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户不了解散户牛奶,对散户牛奶缺乏信任。葛爱民以此为突破点,找到嘎查支委会一同张罗起来:拿出5000元启动资金,采取“驻村工作队+奶户”模式,建立“巴彦诺尔嘎查牛奶销售群”。“我们在每一袋牛奶外包装上都贴上‘可追溯标签’,写清楚所属牧民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顾客拿到牛奶以后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是谁家的牛奶,保障顾客可以轻松追溯质量。”葛爱民介绍道。自从推出可追溯标签后,巴彦诺尔嘎查不止牛奶卖得好,奶干、奶饼等20多种牛奶制品也成了抢手货。

“巴彦诺尔嘎查牛奶好,畜产品也很好,天然健康,牧民不懂推广,导致好产品没有好销路。”在可追溯标签获得成功后,葛爱民和嘎查支委会商量再拿出100多万元扶贫资金购买适合嘎查草场环境的短尾羊,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特色肉羊产业,并在杭州文博会上与国外客户达成合作意向。

牧民组建农闲施工队

畜牧生产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牧民的劳动集中在固定月份,因此有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有的牧民喜欢在闲暇时间聚会喝酒。在一次走访中,葛爱民在牧民阿尔斯楞家门口听见屋内大声说话和喝酒的声音,进门问道:“活都干完了,还是怎么的?”

“老葛,我们农活确实都忙完了。”阿尔斯楞急忙解释。葛爱民想到农闲时间也在忙着活计的牧民苏海。苏海擅长电焊、维修和围栏安装,农闲时,苏海靠这门手艺增加了不少收入。“如果其他牧民能像苏海一样把农闲时间利用起来,组建个施工队,岂不是能获得更多收入?”想到这,葛爱民张罗了起来,成立了一支由苏海带头的施工队。施工队利用闲暇时间承揽各类小型工程项目,目前已实现收入30多万元,畜牧生产与额外增收两不误。

炎炎夏日的下午,老葛看见正往皮卡车上搬运工具的阿尔斯楞,问道:“累不累?”阿尔斯楞露出憨憨的笑容:“有活干,有钱赚,累也愿意!”

久违的笑容回到鄂温克女孩脸上

最近,呼伦贝尔迎来一轮强降雨。葛爱民收到鄂温克女孩杜文丹发来的暖心微信:“葛叔,这几天雨大,往返嘎查和单位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4年前,杜文丹还在念高中,父亲因车祸去世,只剩下她和奶奶德孝永老人相依为命,本不宽裕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变故发生后,原本爱笑的杜文丹变得沉默寡言。德孝永老人着急,葛爱民也一样着急,还请来专业的心理医生,然而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哪儿呢?

图为葛爱民去德孝永老人家里了解情况,帮忙解决生活难题。

“你是担心上大学后奶奶怎么办吧?放心,我和工作队的同事都规划好了。”葛爱民的话打开了文丹的心结。葛爱民和德孝永老人深聊往后的生活,老人想从养猪做起,葛爱民也觉得可行。于是,葛爱民帮老人张罗起养猪的事情:修建养猪圈舍的材料、搭建猪圈的人手和买猪仔的费用……现在,老人每年依靠养猪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杜文丹也申请到助学金,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就读。生活越来越好,久违的笑容又回到杜文丹脸上。

“爱琢磨”也“爱张罗”的葛爱民在巴彦诺尔嘎查忙个不停。问及扶贫工作的窍门,葛爱民笑着说:“没啥窍门,就是多想一些,多做一些,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

山村里来了“新村民”

“老杨,又要到哪儿去?”每天清早,总有一个人骑辆自行车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天子地村的乡间小道上穿行,过往的村民和骑车人“老杨”热络地打着招呼。“老杨”叫杨建宜,是国家税务总局郴州市苏仙区税务局一名税务干部,但在天子地村,他被村民们看作“新村民”。

图为天子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杨建宜。

2019年1月,57岁的杨建宜被选派至天子地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抵达天子地村后,杨建宜申请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天子地村党支部,并住在天子地村部办公室的小隔间。“把党组织关系转到这里来,把家安下来,我就是天子地村的‘新村民’了,踏踏实实在这里开展扶贫工作。”杨建宜语气坚定地说。

天子地村位于坳上镇南面,全村共有67户贫困户,零散分布在山区。这里交通不便,杨建宜每天骑自行车走村串巷,熟悉村民情况。“找准致贫原因,才能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杨建宜在走访中发现,天子地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也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怎么才能为村民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夜里,杨建宜将白天一趟一趟自行车跑下来的所见所闻不断进行复盘、提炼,他注意到天子地村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当下市场需求,提出发展生态养殖业的想法。认真调查和规划后,杨建宜搞起了生态养殖试点。在偏远的天子地村发展生态养殖业,对杨建宜和工作队来说,是一件大工程。从前期政策扶持、鸡鸭苗选定购买,到养殖技术,再到产品的推广销售……他们深入探讨每一个环节,用心用情为村民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点取得成功。随后,杨建宜发动更多村民加入生态养殖,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天子地村67户贫困户中,已有66户实现脱贫。

村民朱芙芬是杨建宜和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对象。朱芙芬的丈夫因残疾无法劳动,两个女儿上学需要开销,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养家重担全落在朱芙芬一人肩上。在杨建宜和工作队的耐心帮助下,朱芙芬把生态养殖做得有声有色,还承包经营了一片果园,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农场主”。日子越来越好的朱芙芬对杨建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村里人懂得少,杨队长像教小学生一样耐心辅导我们,帮了很多忙。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村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老杨从不说苦,快六十的人了,愣是骑着自行车把村子里的犄角旮旯都走了个遍。”村子里的变化,天子地村村委会主任谢满生全都看在眼里,他感慨地说,“老杨带着工作队用心连心的帮扶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原标题:《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起来看驻村税务干部的扶贫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