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理白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08-07 14: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大理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有跨越千年的古城印象。但是,这里也曾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滇西边境片区的主战场之一,201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12县市中有11个县是贫困县,贫困人口42.09万人。

“今天的大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各族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现实。”大理州委书记陈坚在近日召开的大理州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会上说,目前大理州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31万人。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力量

祥云县作为大理州首批脱贫摘帽县,在脱贫工作之初,可以说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这是挑战,也是机会,组建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高素质扶贫队伍既是祥云县当初的目标,也是如今祥云县脱贫摘帽的成功所在。

据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祥云县多措并举“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行家,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并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机制,凝聚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涌现出“数据分析活电脑”安娜、“精准核算指路人”周智梅、“一户一档出精品”张英、“政策解读专家”邹静等一批扶贫“行家型”干部。

距离祥云县约两百公里的云龙县则以抓支部建设、抓干部作风、抓党员示范为如期脱贫摘帽的“宝典”。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云龙县全面推行“党支部+”,聚焦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就业扶贫“三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并精准选派47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选派5名科级干部到深度贫困乡镇任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从县级机关下派14名科级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从支部到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干部,都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云龙县逐渐形成了一支“情况最了解、问题最清楚、工作最能干”的扶贫铁军。

随着抓党员示范工作的推进,也涌现了许多党员“领头雁”、致富带头人。云龙县长新乡生猪养殖协会会长、支部党员杨娟花通过抓实思想帮扶、技术帮扶和疫情防控指导等工作,带动了1300多户养殖户共同发展。民建乡布麻村党员贫困户何余生带头发展产业,主动提出脱贫申请,“我们党员不能争当贫困户,要在脱贫攻坚中带个好头!”被评为州级光荣脱贫户的何余生如今为当地群众树立了榜样。

抓好产业就有金山银山

宾川的产业扶贫在大理州的扶贫路上一次值得关注的探索。“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的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是创新经验之一。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在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宾川海稍鱼餐饮文化”的基础上,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并建成大理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云南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三产带一产,激活产业经济联动效益,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新庄村葡萄种植的新科技应用得到广泛推广,2016年正式对外营业以来,累计接待各地游客33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50万元。

“来公司上一天班,农闲时有80元收入,农忙时12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养的鸡鸭、种的蔬菜,公司收购价格比市场高一点。现在我家已经脱贫,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脱贫户杨凡说道。

在“不养猪,不成家”这句俗话代代相传的弥渡,2014年以前全县的生猪养殖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发展相对小、散、弱、乱,组织化程度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抵御疫病风险能力弱,群众稳定增收无保障。

如今,弥渡县50万头正大生猪扶贫全产业链项目落地,“三创三构”模式培育了生猪大产业,该项目充分调动了党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村级组织和贫困群众等各方力量,并形成全利益链。据了解,分布在全县85个行政村的141栋标准化生猪育肥场合计带动4000多名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此外,项目还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屠宰加工运输业2600多人就业。

山青水绿时,也是金银满钵日

在洱海保护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的过程中,洱源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工程、截污治污净污工程,并开展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为主的森林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洱源紧紧围绕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培育壮大生态扶贫特色产业,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红利。

“梨园村发展生态旅游后,村民的收入比过去高了,日子也比过去好多了。大家都明白,要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茈碧湖镇梨园村村民阿福忠对生态脱贫的成效连连称赞,“许多游客都喜欢来我们这里!”

同样受到游客青睐的,还有大理市的双廊镇。双廊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提出了“以山为弓、以海为弦,以路为箭”的发展思路,“游客”上山、“劳动力”下山,“老板”上山、“农产品”下山,“艺术家”上山、“艺术品”下山是双廊镇自然资源效益、农业产业效益和文旅融合效益的生动体现。

梨花潭村村民赵荣一家,原以务农为生,种植烤烟、玉米等传统作物,年收入不到2万元。“随着梨花潭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4年前我开始经营田野农家乐,每年能接待就餐人员约4000人次以上,收入接近10万元。”对于“游客”上山释放的自然资源红利,赵荣感慨道。

随着大理广通茧丝绸公司、云南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陆续“上山”,蚕桑、软籽石榴、贡菜、沃柑、冬桃、蜜蜂、肉牛、生猪、土鸡等到户特色产业的产品也开始纷纷“下山”。杨翠是五星村的村民,6年前她承包了40亩土地发展养鸡业,将鸡苗分发到贫困户和群众手中,再将回收来的鸡和鸡蛋供应给双廊的经营户和游客,“我去年共向双廊古镇景区卖出了4万多只土鸡、6万多枚土鸡蛋!”

走进今天的大理,风花雪月美景依旧,更添大理群众的幸福笑靥,正如陈坚所言,“今天的大理,各族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现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