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

2020-08-09 11: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8月8日,以“交响丝路·问道崆峒”为主题的2020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梯田王国”庄浪县盛大开幕。本届节会将围绕道源崆峒、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炙之乡、围棋之乡,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推介平凉文化旅游。期间举办“书画平凉”“道源崆峒”“武术平凉”“围棋平凉”等4大类13项活动,内容涵盖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个方面,可谓好戏不断、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周边省区市游客纷至沓来。

作为平凉一项重大节会的崆峒文化旅游节,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很好的彰显了平凉特色和平凉元素,成为平凉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多年来,市上坚持把办好节会作为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观光游、养生游、度假游、研学游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生态+文化+养生+美食+体育的“5+”发展,成功打造了崆峒山大景区、庄浪关山大景区、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和一批特色民俗乡村游景区,使全市文旅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促进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

挖掘推介人文历史 打造特色旅游景区

1992年5月,平凉地区举办了第一届崆峒文化旅游节,迄今已成功举办28届。1996年8月和2004年9月,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和崆峒文化旅游节。2001年5月,举办了第九届旅游商品交易会暨首届崆峒武术节。2005年、2006年、2007年先后举办“五武赛”“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和“武术散打精英赛”暨崆峒文化旅游节,以及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崆峒文化论坛、《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中华武林大会、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弈决崆峒”世界八大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暨世界道教名山围棋发源地论坛、万人太极拳展演、甘肃崆峒山·湖北武当山武术巅峰对决等大规模、高层次节会活动近百场次。

28年来,平凉旅游业从当初“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驰名全国,享誉海内外,除了崆峒山这个“金字招牌”的吸引力之外,一年一度的文旅推介宣传节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记者从市文旅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平凉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14处。其中5A级景区一处——“道源圣地”崆峒山。她拥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字号”头衔,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佛道儒三教共存的仙山,全国少有、西北独有、全省唯有。

4A级景区6处: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拥有“华夏佛宝圣地”“天下王母第一宫”的美誉;国家级森林公园庄浪云崖寺、秦皇祭天华亭莲花台、国家水利风景区泾川田家沟、陇东山水天然盆景崇信龙泉寺、西周祭天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等。

3A级景区7处:柳湖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华亭米家沟生态园、莲花湖人文生态景区、双凤山公园、庄浪紫荆山景区、静宁成纪文化城景区。

平凉还拥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庄浪百万亩梯田;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心基点——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伏羲之母华胥氏受孕之地——庄浪雷泽朝那湫;

中华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

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等多彩厚重的旅游文化资源。

特别是崆峒山大景区,2002年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套四枚的《崆峒山》特种邮票,2007年5月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西部最受公众喜爱的旅游景区”等殊荣。崆峒山不仅是平凉旅游业的龙头景区,更成为甘肃乃至西北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

平凉文旅产业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快速发展,源于历届主政者对旅游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发展旅游就必须挖掘、整理、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将文化寓于旅游之中,也就是当下流行的“文旅融合”。

连续几届节会,平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平凉考察、讲课,举办崆峒文化、针灸文化、围棋文化论坛,对平凉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梳理、推广。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长和研究领域出发,各抒己见,追源溯流,旁征博引,从文化产业开发、民间文化、训诂考古、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对崆峒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内涵,崆峒文化的定位及如何围绕崆峒文化发展平凉旅游事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正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使得平凉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的文化特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融文化旅游于一体,用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用旅游业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此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扬平凉旅游“个性”,即它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的有机融合。崆峒山历史悠久绵长,作为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发祥地,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在崆峒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文化根脉,崆峒山景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突出道家思想风格,以自然、质朴和养生为依归,远离尘世的繁冗喧嚣,抵制“时尚”诱惑,节制人工建筑的添加,最终把崆峒山营造成了一座林木蓊郁,烟云缭绕,清静自然而又奇幻神秘的世外桃源。

水之外看点多多 武术书画围棋之乡

2018年,平凉参加央视2套《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节目,两轮节目分别由市委书记郭承录和市长王奋彦亲自登台推介,通过“城市初见”“城市味道”“城市名片”“钻石线路”“城市精绝”“城市故事”6个竞演环节,向全球观众全方位、高规格推介了道源文化、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旅游钻石线路和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皇甫谧针灸、庄浪梯田、庄浪暖锅等文旅资源和城市特色名片,细腻呈现了平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取得了轰动性宣传效应。去年五一、十一假期,崆峒山景区出现了游客爆棚的现象。

如果说,崆峒山以及崆峒文化是平凉最闪亮的旅游文化名片的话,与其血肉相连的崆峒武术可谓是平凉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了。作为旅游表演保留节目的崆峒武术,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武术本身,成为平凉旅游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产业链条,更是一大看点。

多年来,平凉精心打造崆峒武术品牌,不断加大崆峒武术的宣传和传承,在央视二四套、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甘肃卫视等多家省内外媒体,对崆峒武术进行了宣传推广,扩大了崆峒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建了崆峒武术研究会、崆峒文武学校、崆峒武术表演团等组织机构,出版《崆峒武术》杂志,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崆峒武术品牌,深入开展了崆峒武术的研究和挖掘等工作。崆峒文武学校为了更好的推广、普及崆峒武术,广泛开展了崆峒武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并把崆峒武术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武术拳种纳入到了全民健身活动中,让广大青少年和群众接触崆峒武术,了解崆峒武术,突出了崆峒武术的群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2014年2月,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传来喜讯,平凉市崆峒区荣获全国“武术之乡”荣誉称号。

棋盘岭是崆峒山上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上古仙人广成子与赤松子下棋的地方,距今已有五干多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对弈之地”,因而崆峒山被称作“天下围棋第一地”和“围棋发源地”。

近年来,平凉深挖围棋文化,精心打造品牌赛,加大围棋运动项目普及力度,全市围棋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了2017年“崆峒山杯”全国业余围棋擂台赛、2018年第二届中国业余围棋“7段王”争霸赛、2018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暨“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等,邀请林建超、王汝南、聂卫平等多位中外围棋名人同台交流竞技、把脉定向。组织编印出版了《问道崆峒——平凉围棋文化探微》等书籍资料,打造举办了“平凉女子围棋大赛”“平凉大学生围棋联赛”“平凉混合双人大赛”等市级围棋品牌赛事。目前,全市已有22个学校开设了围棋课程,推动围棋文化不断弘扬发展。

2019年6月,平凉市被中国围棋协会命名为“全国围棋之乡”称号,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被命名为“全国围棋之乡”的地级市。这也是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后,平凉又成功创建的一张国家级体育名片。

平凉素有“书画之乡”美称,自古以来书画之风兴盛,名家辈出,从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梁鹄伊始,到近现代的“陇东四大家”汪若南、张观雪、曾鲁斋、刘芳铭,当代的翟万益、蒋志鑫、李鸿文、陈龙、胡晓云、王永福、王怀罡、王顶和、杨帆等书画家,他们都出生成长在平凉,笔下描绘的是平凉的山川风貌。目前,平凉有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260多人,省级美协会员80多人,全国美协会员4人。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4人,省书协会员389人,市书协会员793人。

当你走进平凉,无论是宾馆酒店、办公场所,还是城乡居民家中,装裱精美的字画都是屋内墙上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为了擦亮平凉“书画之乡”这张名片,2018年以来,借助崆峒文化旅游节的有利契机,市上连续两年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合举办“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平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著名书画家“画崆峒”,进一步增强了平凉书画家与全国名家的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平凉作为“书画之乡”的文化自信,擦亮了地方文化品牌。同时,开展书画名家精品展、艺术家进基层、进学校,举办书画艺术家笔会、采风创作活动等,不仅开阔了平凉书画艺术家的眼界,更浸润了基层千千万万的“艺术细胞”,带动提高了全市书画创作水平。

2020年崆峒文化旅游节期间,央视数字书画频道再次携多位国内知名书画艺术家走进平凉,包俊宜、石跃峰、丁杰、唐辉、段铁、赵星等书画名家巧借神来之笔,将平凉自然美景和民俗风情挥洒展现在全国大众眼前。

节会效应逐渐凸显 平凉旅游享誉神州

28年来,平凉通过实施整合“大品牌”、开展“大宣传”、举办“大活动”、精准“大营销”的宣传推介模式,开展了广覆盖的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全面提升了“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知名度,深度展示了“绿色开放幸福美好平凉”旅游新形象,形成了以西、兰、银等周边市场为主,扩展到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国内30多个省市的客源市场格局。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及香港《文汇报》《读者》、央视、陕西卫视、甘肃卫视等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平台,推介宣传平凉旅游。同时,还在兰州火车站、西安火车站、高速路口、咸阳机场、中川机场、兰州高铁站等场所投放广告,深层次宣传推介平凉旅游。

此外,平凉还先后拍摄了《高原秀峰——崆峒山》《泾河行》《崆峒秀神州》《道教名胜崆峒山》《神州西来第一山》《春到柳湖》《龙泉寺风光》《西北望崆峒》《一脉心香》《崆峒道源之谜》《探秘大云寺》等几十部旅游宣传电视片和《剑横崆峒》《遇见崆峒》《皇甫谧》电影,编辑出版了《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平凉旅游篇》《平凉:黄帝问道的地方》《崆峒养生学》《小风景——平凉深度自助游攻略》和旅游交通图、明信片、光盘、纪念品等百余种宣传品。紧密结合当前旅游发展宣传新理念,将网络新媒体作为旅游宣传推介的主阵地,加强与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网易、同程、新浪、淘宝等网络媒体合作,新媒体宣传已成为平凉旅游宣传营销的重要手段。

平凉精心打造了“理念、美食、运动、国医、温泉、氧吧”六大养生名片,开发形成了8大类300多种旅游商品,以平凉牛肉、平凉金果、纸织画、静宁掐丝画、剪纸草编、文物仿制品、木雕、安口工艺陶瓷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享誉国内,旅游商品体系成熟;平凉红牛肉、静宁烧鸡、庄浪暖锅、灵台手工面等陇东各类名优小吃美味可口;党参、黄芪、鹿茸等32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甲鱼、华亭山珍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培育推出的崆峒养生游学、问道礼佛祈福、关山探秘避暑等主题旅游线路,以及崆峒山道家养生游等特色线路,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同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全市共建成初具规模、可为游客提供较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的旅游乡村38个,列入甘肃省旅游示范村16个,开发乡村旅游商品40多种。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农家乐449户,星级农家乐近百户。全市现有餐饮住宿等服务网点29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大型旅游购物场所10多处。宾馆旅店500多家,床位26000余张,星级宾馆饭店20家。自1988年8月经省旅游局批复成立平凉首家中国国际旅行社平凉支社、平凉地区中国旅游社以来,全市现有旅行社37家,导游员186人。

近年来,市上多方整合资金7621万元,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开展了“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网络评选活动,命名崆峒区花所镇寺沟村等13个村为“最美平凉旅游乡村”。举办了“寻梦醉美乡村·相约魅力泾川”乡村旅游季、“诗情画意·潮动芮鞠”崇信县首届牡丹节、“乡约好时光·水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介会等乡村旅游节活动。积极倡导“平凉人游平凉”活动,推广多彩平凉田园游、金果之乡采摘游、陇上药乡康养游、问道礼佛养生游4条复合型周末乡村旅游线路,开通了市区至海寨沟景区20路公交车。成功举办了“平凉旅游商品暨乡村旅游产品展销评比大赛”,评选出城子山货、泾州柿饼等10种产品为“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必购产品”,让农户实实在在通过乡村旅游把农副土特产转变成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双拥模范城”“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以及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第八届世界养生大会指定的“养生宜居城市”等多项殊荣,全市旅游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2019年,平凉接待国内外游客2906.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3.77亿元。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平凉的一大支柱产业。

来源:平凉日报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2020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