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个三”机制,让2.9万余名搬迁群众迎来更好的生活!

2020-08-10 0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七星关区创新群团工作“五个三”机制,通过党建引领,组织群团力量扎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直面问题,全力构建大群团服务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日前,记者深入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记录搬迁群众的工作与生活。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讲述七星关区运用“五个三”机制,破解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之困,用心用情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故事。

xxxx

8月5日早晨,阳光映照,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48栋楼房鳞次栉比、熠熠生辉。

摆摊、上班、买菜……在浓浓的城市气息中,来自七星关区34个乡(镇、街道)的2.9万余名搬迁群众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繁忙的背后,是一股股默默守护的力量——七星关区整合区、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和有关部门力量,创新“五个三”机制(“三个体系”搭服务平台、“三个联动”聚服务资源、“三个环节”畅服务渠道、“三个重点”强服务内容、“三个融入”求服务实效),全力构建大群团服务工作格局,有力助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服务管理新路子,让新市民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xxxx

党建领航 群团聚力

2018年6月起,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陆续迎来全区边远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搬迁群众,以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阻断生态脆弱、恶劣区域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链条。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接受相关培训

搬迁群众基数大,生活方式多样,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迎面而来,如何集聚力量,行之有效地服务于民?

七星关区给出的答案是:搭建服务平台,保障服务顺利开展——

组织体系方面

由区级党带群团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统筹,工会、团委、妇联牵头,残联、文联、红十字会等10余个部门、群团组织参与支持,基层党工委、群团组织发力,广大群众参与。

政策体系方面

制定群团工作站创建总方案,感恩奋进、排忧解难、维护权益、培育文明、就业创业5个工作专班方案,细化结对帮扶方案,创建工作实施细则、临时党支部例会制度、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制度等。

阵地体系方面

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建立聚力站、感恩室、奋进屋、连心站等6个功能室;党带群团家政公司、脱贫攻坚夜校、希望小课堂、心理疏导室等6个群团主导的服务阵地,就业创业基地、社会工作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拓展服务阵地。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内工作

“阵地建设的不断完善,不仅为搬迁群众提供服务平台,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大家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等,意义深远。”柏杨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陶永忠说。

整合资源 凸显实效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七星关区通过上下联动、左右联动和内外联动“三联动”方式,积极整合群团部门资源,形成“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聚集效应。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内工作

据介绍,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团组织主动对接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支持、项目投入和业务指导,因地制宜推动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工作站建设;整合群团部门及司法、民政、人社等部门资源,丰富服务内容,逐步推动群团部门实现大融合;建立网格群团组织和扶贫车间群团组织,配强基层“工青妇”队伍力量,吸纳街道优秀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和群众代表组建骨干工作队伍,邀请同心社工、春晖使者和专家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充实和壮大工作队伍及力量。

“聚合多方资源,全力服务群众。群团力量的加入,弥补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服务盲区和短板,让群众享受到更细致、更高质的服务。”陶永忠说。

这一点,搬迁户郭锦很有发言权。

今年43岁的郭锦,2018年10月从生机镇峨峰村搬过来。郭锦曾经也外出打拼过,但突然患病,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做梦都没有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让我们一家从大山搬进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大人上班、小孩上学都很方便。”在群团部门帮助下,郭锦在街道办事处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妻子在附近农业园区打工,夫妻俩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

告别了过去“走一坡爬一坡”的环境,郭锦一家正在用勤劳创造新生活。“梦想变成实现,心里宽慰,病情也得到很好控制。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靠自己有更好的生活。”郭锦说。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日间照料中心观看电视节目

据悉,柏杨林街道已被列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贵州省级示范点和市县凝聚群团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示范点,争取到上级部门支持资金218万元,投入医疗救助、学业资助等项目10个。

“群团部门优势在于,各家根据自身特点,将项目下沉到安置区,搬迁群众享受越来越多的医疗、教育、就业资源,同时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素质。”陶永忠说。

畅通渠道 精准服务

“我家厕所堵了,电视机也开不了,不晓得是咋回事,请你们帮我去看看。”

“我家有两颗灯泡坏了,我修了好几次也修不好,你们能不能帮我修一下?”

……

“你们住几栋几号,我先记下来,转社区物业管理处,他们会帮你们处理。”这样的对话场景,柏杨林街道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经历不少。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日间照料中心务工

8月5日,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居民周训华、余本华两位老人急匆匆来到群团工作站寻求帮助。群团工作站志愿者胡杰认真听完他们的诉求,仔细填写相关信息后,随即联系社区物业公司帮忙处理。

陶永忠说,换灯泡事小,但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大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加以引导,就会成为他们融入新生活的“堵点”。

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涉及面广、服务事项多。对此,七星关区引进群团力量入住安置点,为搬迁群众提供常态化和精准的志愿服务。

搬迁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日间照料中心务工

在群团工作站一站式服务中心,每天都有群众前来寻求帮助,或找工作,或是家里电灯门锁有问题,或咨询政策等等。中心志愿者对于现场能答复的就现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将对问题进行研判,分类转办,并督促办结。

记者了解到,除了直接到中心“点单”外,群团工作站畅通网络诉求平台、开通热线,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表达诉求和反映问题。截至目前,群团工作站已收集群众反映诉求885件。

群众“点单”后,中心及时“派单”,相关部门“接单”后,组织工作力量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再由中心将办理情况反馈给群众。目前,柏杨林街道已办结服务事项655件。

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希望小课堂上,工作人员正在辅导学生

“感谢感谢,现在我心里敞亮了。还说搬进城没有人帮了,你们真热心。”记者采访时,碰到周训华“点单”后,物业接到中心的“派单”,立马“接单”,派人帮周训华安装电灯。

在柏杨林街道,搬迁群众与工作人员融洽相处的温馨画面每天都会出现。从“农民”到“新市民”,2.9万余名搬迁群众在“新家”里,与街道工作人员、群团组织志愿者成了亲人、朋友,共同沐浴阳光生活。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王韵 施毅 陈香 龙艺 郑林华

原标题:《“五个三”机制,让2.9万余名搬迁群众迎来更好的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