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花椒、阳荷……你想要吗?毕节这个小镇有!

2020-08-13 13: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8月11日,这个秋季已逐步进入收获盘点的季节,记者来到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黄泥村进入初产期的千亩花椒已采摘结束;雄狮村千亩阳荷基地,数十名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阳荷;沓苏村和大田村交界的千亩茶叶基地,群众正忙着田间管护。该镇三个千亩及以上特色产业,见效后将成为巩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主导产业,陆续撑鼓群众荷包。

黄泥花椒麻出幸福味道

在该镇黄泥村连片九叶青花椒种植基地,受益群众正在剔除杂草或为花椒树施提苗肥,为明年实现丰产打基础。

宋家义在采摘花椒

走进毕节市黔丰众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花椒烘干加工车间,正待销售的干花椒散发出的麻味特别浓烈。据黄泥村村委委员、毕节市七星关区众力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王洪立介绍,今年全村花椒进入初产期,公司与合作社按每斤5元保底价收购2.5万公斤,群众自产自销预计有2.5万公斤。由于九叶青花椒麻味重,网上销售市场前景看好,鲜椒每公斤售价30元,干椒则是每公斤100元,目前已通过电商平台向广东、福建等地销售2吨。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黄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两委”专门明确由村党支部副书记向云华专抓产业发展,发动全村7个村民组群众栽种花椒1600亩。期间由合作社提供苗木、技术培训指导和农用物资,收获后按保底价进行收购。今年进入初产阶段,种得多的农户有上万元的收入,一般农户也有一两千元。

为充分调动花椒种植群众的管理积极性,去年,镇村两级组织开展先进花椒种植户评选活动。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评审组,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管护措施落实和椒苗长势等,综合评选出32户花椒种植能手,分别给予大米和食用油奖励。

“今年初尝甜头后,老百姓拿出过去种庄稼的功夫管护花椒,预计明年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可产鲜花椒800斤,按现在的保底价亩产值4000元以上,全村有700余户群众受益,可带动7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该镇党委书记宋家义说。

雄狮阳荷撑鼓群众腰包

入秋后的燕子口镇雄狮村处处呈现丰收景象,在千亩阳荷种植基地上,该村青林组贫困户张泽芬正与其他务工人员一起忙着采收阳荷。“阳荷成熟后我们就来基地务工,每采摘1斤有8角钱的务工费,一般每天可采摘200来斤,遇上阳荷长势特别好的地块,最多一天可得300块工钱。”张泽芬告诉记者。

张泽芬在采收阳荷

说起把过去农户零星散种在房前屋后的“滥见货”阳荷变成“摇钱荷”,基地负责人严光荣讲起曾经辛酸的创业之路。原本她与丈夫罗永康曾走出大山,到福建、浙江等地石材厂打工挣钱。2009年,为了照料瘫痪的老人和家中孩子,夫妻二人带着打工积攒20万元回乡创业。在外期间,他们就了解家乡的阳荷在菜市场上很是走俏,每斤可卖到30元左右。

当地农户均有零星种植,但如果大规模发展,阳荷种子却成了一大困难。“当时我们尝试从湖南、云南等地引种,但种下去只长茎不长阳荷。后来就在邻近区域挨家挨户上门去出高价收购种子。通过流转土地从种几亩,发展到几十亩到上百亩,2016年种植500亩,今年达到3000亩,覆盖全镇5个村。”严光荣说。

据了解,去年该基地就销售阳荷500多吨,平均每吨价格9000元。“种阳荷主要投入种子、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开始两年投入大一点,以后除点草就行了,种子种下去可以管若干年。”严光荣说,阳荷价格高的时候曾卖到每吨一万四五,今年主要发往毕节、贵阳和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菜市场,每吨价格都在6000元以上。餐馆订购则需10斤以上下单,每斤价格10元以上。现在种子价格至少每斤6块钱,3000亩阳荷的产值要值几千万元。

前来务工的林口镇大寨村青杠组村民曹官琴告诉记者,看到种植阳荷的效益,去年她家从基地购种子栽了一亩半,打算今年年底把5亩承包土地都改种阳荷。“账算下来,种阳荷确实比种苞谷划算得多,还节省劳动力和投入成本。”曹官琴风趣地说,种植阳荷是“一本万利”。

谈到下步打算,严光荣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力争将阳荷种植规模扩大至2万亩以上,同时计划投资千万元建阳荷精深加工厂,拟生产阳荷泡菜、罐头及相关保健品,带动更多乡亲就业致富。

优质白茶落户沓苏大田

“大田村和沓苏村群众过去就有散种茶叶的习惯,我们抓住返乡人员回家过春节的时间,组织两个村群众栽种安吉白茶和福鼎大白1000亩,成活率高得很!”该镇分管“三农”工作的副镇长孙天志兴奋地说。

农户在茶叶地里除草

该镇沓苏村和平组村民曹廷胜,今年年初将小坪子6亩地栽种茶叶,“以短养长”在茶叶间套种的大豆丰收在望。他说,今年除了剩一点水田和几分地种蔬菜,其他承包土地都栽种茶叶了。“自己土地自己栽自己管理,以后收益了就是自己的,肯定要下决心管理好。”正在除草的曹廷胜表示。

同是该村民组的唐兴付告诉记者,“过去种庄稼如绣花,现在种茶叶也马虎不得,不下点功夫薅铲管护,那栽下去的茶叶不知要等好多年才能见效。不栽则已,要栽就要管好。”唐兴付说出了茶农的共同心声。

“学习借鉴其他地方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召开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我们采取政府主导、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农户主体实施的方式,把群众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由区盛丰公司提供茶苗,群众出土地和劳动力,见效后由群众收益,所以群众都比较支持配合。下一步,我们将支持引导村集体合作社就近筹建茶叶加工厂,就地消化今后茶农采摘的茶青,让群众种得出、卖得好、能增收。”宋家义说。

据了解,这片千亩连片茶叶基地共涉及该镇沓苏村和大田村5个村民组近400户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14户外出务工群众采取委托他人代种代管模式将承包土地资源盘活,全部栽种茶叶。两个村村“两委”表示,力争几年后让这片千亩茶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采访手记

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程中,燕子口镇结合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用好用活国家退耕还林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挥龙头公司及村集体合作社的作用,引导群众发展花椒等经济林;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引导把富有潜力的阳荷产业做成“黔货出山”的特色规模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群众自种自管自收益种植茶叶近千亩的实践表明,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就有生机活力,聚集群众智慧在实践中释放生产力,必将使特色产业绽放绚丽之花。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刘瑾 张华顺

原标题:《花椒、阳荷……你想要吗?毕节这个小镇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