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康】抢头条,这个村杠杠滴

2020-08-13 13: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农民日报和求是网分别以《桃花香满小康村》《辽宁丹东:幸福河口“桃花源” 引得游客“慕名来”》为题,报道了河口村交上了“桃花运”,因“桃花”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辽宁逐梦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桃花香满小康村

本报记者 李丽颖 张仁军 高林雪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美妙的歌声,歌唱着美丽的村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位于中朝边境,紧邻鸭绿江,背靠青山,满山桃花。这里的数万亩桃林不仅是鸭绿江河口的生态屏障,美化了村庄,更是河口村的支柱产业,富裕了村民。

桃树托起致富梦

燕红桃,也叫艳红桃,汁多味美,个大色艳,是我国重要的水蜜桃品种之一。丹东河口地区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成为我国燕红桃国家级实验和生产基地。河口村绵延5公里的沿江山坡上,分布着多达几十万株燕红桃树。

燕红桃是20世纪70年代自北京燕山引进的。“因为从种植果树到结果周期较长,也不知道会不会赚钱,最初村民大多不敢尝试。”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回忆道,“后来一位村民经过长期培育嫁接,终于种活了40多棵树,一年下来赚了1万多元,大家这才对燕红桃有了信心。”

有了经验,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燕红桃。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助力,很快河口村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燕红桃树。可是到了秋天,桃子熟了,才卖几毛钱一斤。大家心急之余,也在反复思考,为什么这么好的桃子卖不出好的价钱?

为了推广燕红桃、打开销路,河口村先后成立了燕红桃协会、合作社。冉庆臣告诉记者:“我们村每年举行桃王大赛、品桃大赛和桃王拍卖等活动,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燕红桃逐渐被大家熟知,前来买桃的人也多了。”

河口村燕红桃有口皆碑,村民再也不愁销路了。如今,村里种植燕红桃树两万亩,年产量约为4000万公斤,一半的桃子由村民通过各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另一半则由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水果商采购走。

“我们的桃子品质是真的好,因而卖到十几元一斤。燕红桃成熟后外观诱人,吃起来清香爽口。”冉庆臣说,“燕红桃年产值约1.5亿元,是我们村的致富果!”

桃花带火农家乐

每逢春天,河口的桃花竞相开放,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畅游桃林之内,置身花海之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间仙境,使人流连忘返。近几年,河口人先后开发了几十个特色旅游项目,如鸭绿江边桃花节、辽东特色山珍采摘节、边境游船观光、朝鲜民俗村体验、长河岛异域风情、江心岛异国风光、红色景点之毛岸英学校、红色景点之河口断桥、红色景点之志愿军馆、河口特色大铁锅炖鱼等,打造出了“河口旅游”品牌。

依托桃产业,游客春天来赏桃花,秋天来摘桃子,最先受益的是河口的农家乐。村里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人是村民郎显坤,大家亲切的喊他“老郎”。

“1991年这条街还很窄,家家有独立的庭院,我有四间房能放3张桌子供顾客来吃饭。”谈起创业经历,老郎打开了话匣子,“1996年我把老房子拆掉,盖了两层小楼,2005年翻建成五层楼,随着游客越来越多,2012年我又买下了旁边的五层楼,现在是餐饮住宿综合接待中心。”河口是抗美援朝的主要渡江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价值,老郎又做起边境游船观光,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异国风情。随着老郎的农家乐规模越来越大,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老郎的带动下,村民也纷纷抓住商机,逐步做起农家乐。吉洪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从小就和父亲学习种桃树,子承父业,从我爸手中接下桃园后总想再做一些事,于是我在桃园中建起农家乐,目前有20个房间,农家乐一年收入20万元左右。”

经过多年发展,河口村的农家院从最初的17家增长到现在的200多家,约2/3的村民(1860人)从事与旅游相关产业,每年河口景区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到了五一,河口桃花节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返乡创业过上“自在”生活

走在河口村岸英路上,一处宅院布局典雅,清新脱俗,这家名为“闲舍庭院”的民宿饭庄是今年40岁的河口村村民王忠武创办的。2015年,他辞去公职回到故乡创业,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闲舍庭院”在河口村众多农家院中独树一帜。“‘闲舍庭院’是文化、是格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颇具“文艺范儿”的王忠武定下的经营理念。

2018年,渐渐步入正轨的“闲舍庭院”开始针对河口本地村民、商贩及旅游从业者经营快餐业务。生意虽小,但品质必须保证。王忠武拒绝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保证食材健康、安全。一年下来,经营民宿为王忠武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还解决了河口村村民在旅游旺季、卖桃季节的用餐问题。

王忠武夫妻俩还经营着自家房前屋后的两亩桃园,种植的燕红桃坚持走精品路线,采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线上营销渠道,逐渐获得市场认可。王忠武高兴地说:“近两年,我家的桃子供不应求,每年卖桃就能挣4万多元。”

“大自在琴棋书画诗酒花,小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热爱书法的王忠武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也是王忠武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喜欢书法,不到农忙没有游客时就喝喝茶、练练书法,这样的生活惬意舒适。”王忠武还告诉记者,“我觉得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了,只要瞄准方向往前走,就没有苦日子。”

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说:“村里人均收入3.5万多元,百姓兜里不差钱了,素质也跟着提高,去年村里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报名积极性老高了。”王忠武就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队长,每周都有志愿活动,慰问孤寡老人、捡拾垃圾、参与防疫工作。倡导村民树新风,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营造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共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40年前,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将辽宁丹东河口村——这一鸭绿江上河岛村庄的桃花传颂于世。

△图为辽宁省丹东市河口村景色。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自此,河口村交上了“桃花运”,因“桃花”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现在应该说我们村都已经脱贫了,人均年收入差不多3万4左右,因病等致贫的村民,落实扶贫帮困资金15万元,帮助43户88人发展产业彻底脱贫。”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这样给我们介绍。

“人面桃花相映红”,听村干部和村民们谈起他们村的“小康”故事,每个人都是如数家珍,脸上、眼睛里、笑声中仿佛都洋溢着“汔可小康”的幸福和满足。

如今的河口村,春赏桃花,夏游江,秋品鲜桃,冬捕鱼,俨然已经成为北国的“桃花源”。

“小桃子”做成了“大产业”

听乡亲们说,河口村种的桃子叫“燕红桃”,现在大桃子每斤都能卖到十多元,但20世纪80年代刚引进这种桃树时的情况并不理想,那时基本都是每家零散种植,卖几毛钱一斤。

2005年河口村成立了燕红桃协会,20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发展到2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年产值约1.52亿元。

“小桃子”做成了大产业。我们采访的村民吉洪洲说:“我家有100多亩燕红桃树,每年售卖桃子就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像吉洪洲这样的“燕红桃”种植户,河口村还有200多户。

在网购、电商、直播带货的大趋势下,河口村人勇做“弄潮儿”,村里经常开展电商培训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朱良昊经常参加,与桃农们一起研究在网上销售燕红桃,也经常向直播带货能力强的下派书记学习经验。他说:“在这个电商为主流的时代,我们要紧跟,这么好的桃子,应该让更多人吃到,希望有一天能把河口的燕红桃卖到全国每个角落。”

目前,河口村正积极筹划建立燕红桃产业协会,积极推进燕红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让桃农得到最大的实惠。

“桃花”结出旅游之果

“2011年春天,河口村的桃花晚开了一段时间,在网上曝出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河口村的桃花旅游也因此快速发展。正因如此,河口村又被称为‘桃花岛’。现在,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你来吃住包括停车都没有地方。现在,一产种燕红桃,三产发展桃花旅游是我们村脱贫奔小康的主要产业。”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这样向记者描述河口村的奔小康之路。

△辽宁省丹东市河口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现在河口村景区大概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6500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7500万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河口村还通过每年举办“桃花节”,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仅2018年“五一”桃花节期间,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河口村因“桃花”而兴,但并没有止步于“桃花”。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开发了鸭绿江边桃花节、辽东特色山珍采摘节、边境游船观光、朝鲜民俗村体验、长河岛异域风情、江心岛异国风光、红色景点之毛岸英学校、红色景点之河口断桥、红色景点之志愿军馆、河口特色大铁锅炖鱼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出“河口旅游”品牌,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大景点。

由春季游、秋季游发展到四季游,“河口旅游”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村民致富。据冉庆臣介绍,河口村现有居民850户3100人,有大中型宾馆12家,农家乐200家,共有村民1860人从事与旅游相关产业。

村民吉洪洲是当地的种桃大户,山间桃园占地138亩,他于2010年创建吉兴家庭农场。村里最大的酒店——老郎家酒店,从一个农家乐饭庄发展到如今可以接待游客近千人的大酒店,每年能安排100多人就业,成为河口村发展的真实写照。名人王忠武,5年前辞去公职回到河口村,和妻子管理起自家房前屋后的二亩桃园,并经营着名为“闲舍庭院”的民宿饭庄,过起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闲适生活。

美丽的风光和接待能力水平的提升,使“世外桃源”河口村还成为了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推动河口旅游提质升级。今天的河口村,正发挥山清水秀,绿色无污染的生态优势,以河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点,规划精品旅游线路,挖掘人文历史古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河口。

乡村振兴助力“小康”行稳致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过上了好日子的河口村正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活迈进。驻村第一书记朱良昊向记者介绍了河口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做法。

△河口村桃花盛开的时节。丹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探索“党建+”新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实施“书记抓党建项目”,打造“党员驿站”。去年,梁家小院和胡家大院这两家“党员驿站”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仅农家乐收入就10万余元。

富起来的河口村,没有忘记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们结合实际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完善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和村规民约等,特别在严禁大操大办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在全村树立了新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志愿服务”带动乡风文明。去年,驻村第一书记朱良昊和村民一同组建了河口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90余人,每周都会开展清扫垃圾、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志愿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度促进治理效能提升。河口村严格执行村两委班子议事规则,重大事项一律由班子成员集体讨论通过,特别是涉及全村重大事项及公共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带动了邻里更和睦、村民更和谐,成为河口的“软实力”。

采访最后,朱良昊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目前,河口村两委干部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政务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求是记者 许华卿 郭玲)

来源/农民日报、求是网 视觉/于蕾

原标题:《【小康】抢头条,这个村杠杠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