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沙:精准施策,让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2020-08-14 19: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总编辑调查 长沙观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根据湖南省扶贫办2014年公布的全省2015年至2020年贫困村名单,长沙市有84个贫困村,分布在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等四个区县(市)的49个乡镇(街道)。如今,这些贫困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贫困户们都脱贫了吗?近日,记者深入部分贫困村进行了探访。

政策引导“一村一策”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长沙不撒胡椒面,而是“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到村、扶贫到户”, 打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14个专项扶贫“组合拳”,实现贫困人口精细管理,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精准扶贫战术更精准、更对路。

产业项目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长沙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拔根”之举。

图为泉丰村的油茶林

走进望城区茶亭镇的泉丰村,成片的油茶林随着山势连绵起伏。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今年的油茶收成来势喜人。洪积良和其他20多位贫困户经常来扶贫产业项目——油茶基地打枝、施肥等。“像这种独长枝,它把营养抢了,要从底部把它剪掉,要在开花前,也就是10月份之前把它们剪掉。”村里的扶贫专干胡丹在指导洪积良打理油茶树。“ 这3万多株油茶,我们在9月份之前就把它们修剪好吧。”洪积良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视频】走向小康·记者探访脱贫路⑥丨泉丰村:油茶树成“摇钱树” 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大关

看着贫困户干事的劲头越来越足,来自望城区农业农村局的驻村第一书记杨东山是喜上眉梢。老杨来村里扶贫四年多了,刚开始,老杨认为发动贫困户养鸡、养鸭应该是大家的“拿手菜”,但由于缺乏规模养殖,比较效益低,贫困户的积极性不高。老杨和村党总支书周石泉等经过仔细调研,发现村里还有一宝——油茶。泉丰村有种油茶的传统,因为当地是黄土地,多为丘陵,特别适合油茶种植。但是近年来,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油茶林缺乏打理,部分已经荒废。

图为泉丰村的油茶果长势喜人

说干就干,村里在2017年流转了荒废的油茶林100多亩,交由贫困户来管理。在基地,贫困户除了务工工资外,年底还有分红。尝到了甜头后,村里已有50多户贫困户自主种了600多亩油茶林。如今,泉丰村已形成了3000亩的油茶林,亩产效益可达3000元,而且油茶的盛果期超过60年。目前油茶基地还在扩建榨油厂,以延长产业链。“挖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过去为‘零’,经过近3年的努力,去年村集体收入已超过百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5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周石泉说。

图为乌石村村貌

在浏阳大围山脚下的小河乡乌石村,2014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这里没有肥沃的农田,也没有丰沛的水域,是典型的山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幸福和梦想成真就要靠奋斗。近年来,乌石村不等不靠,2016年以来,乌石村借助独特的自然风光,独辟蹊径,以“画”为元素、以“河”为纽带、以“乌”(黑鸭、黑兔、黑山羊)为特色,发展村级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乌石路径”。

【视频】走向小康·记者探访脱贫路⑦丨浏阳市乌石村:农民画师绘就脱贫路上“美丽事业”

走进村里的绘画工作室,画师们正拿着油画笔和调色盘在画布上细致地勾勒线条,一幅幅精致的油画由此诞生。这些画师并非科班出身的画家,而是放下锄头的农民。今年52岁的贫困户张功梅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绵延的山地上,锄头挥得再好,也刨不出多少收入。4年前,她偶然与艺术“沾了边”。“开始学画的时候,我连毛笔都不知道怎么拿。”张功梅说,一提起画笔就犯愁,脑海里和眼前的画纸一样空白。画室的老师给了张功梅信心。练了3个月之后,张功梅就可以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了。“培训期间,每月有1500元的补助。正式工作后,一个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就这样,张功梅用这支画笔供儿子读完了高中。

图为乌石村贫困户张功梅在作画

目前,小河乡的农民画室产业已培养出460余名像张功梅一样的农民画师,其中有50余名来自贫困户。这里的山水画、油画等产品销往国内外,2019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奔小康,不是千篇一律,更不能一刀切。发展怎样的主导产业,要充分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已有产业现状、潜在市场空间等条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产业发展方案。只有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充足的经济动能。

产业发展“一村一品”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奔小康必须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而产业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宁乡市资福镇珊瑚村位于宁乡中部,地处雪峰山余脉乌龙山下。夏日的阳光下,水产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生机盎然。“基地流转了150多亩水域,主要养殖了黄鸭叫和罗氏虾,目前有3户贫困户在基地工作,负责饲养等。”驻村第一书记鲁鹏兵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重点建设了芦笋种植、珊瑚水果、水产养殖、水果等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图为珊瑚村的苗木基地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珊瑚村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菜单”,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与其中一项或几项产业,由政府补贴生产成本,合作社和基地免费提供资源和技术,并与贫困户签订单合同。

图为珊瑚村的花卉基地

“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创收,7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务工与合作社合作,98户种植烟叶。”鲁朋兵介绍,“‘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中,贫困户养猪的96户、种植朝天椒的17户、参与芦笋种植基地的120户……村级产业帮扶覆盖率达到100%。光芦笋种植基地一项,贫困户每年人均能拿到分红200元,分红期限为5年。”

珊瑚村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定向设岗,使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得以灵活就业,努力恢复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探索走出了一条多种“小产业”推动“大扶贫”的新路子。在各项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65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23000元,今年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5000元。

图为淑一村党员在贫困户的黄豆地里除杂草

望城区白箬铺镇的淑一村,过去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村,由于产业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村里曾有500多名贫困人口。淑一村通过发展黄豆和黄桃两大绿色产业,如今基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图为淑一村贫困户文前绿种植的黄桃喜获丰收

“脱贫不能只靠帮扶,增收要靠自己努力,我虽然70多岁了,但是只要还能动,我就要迈开步子,追上幸福日子!”建档立卡贫困户文前绿边采摘黄桃,边说。文嗲和村里100多户贫困户到村里的黄桃基地打工,他不仅赚到了工钱,还学到了种植黄桃的新技术,今年自家种的一亩黄桃挂果3000斤,是去年的6倍。

“淑一村在两村合并之前,有一个村原名为‘桃林村’,史上有‘十里桃花’的美誉,虽然近几十年来并无桃树了,但地质土壤仍适宜种植桃树。”淑一村党总支书记文茂回忆,当时看到市面上10多元一斤的黄桃,村委班子动了心,决定尝试种植。很快,村里由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李哪牵头,并把110户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炎陵买来树苗,在荒地上挖坑、栽苗、施肥,种下了一片希望。

“因为黄桃的品相及甜度可以与炎陵黄桃相媲美,村里接到的订单不断。今年淑一村300多亩黄桃的产值预计超过200万元,明年产量还将翻番。”黄桃基地负责人李哪介绍。如今,在淑一村已逐渐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循环产业扶贫之路。

近5年来,长沙统筹安排各级产业扶贫资金4.8亿元,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1600多个,打造了长沙县生态养鸡、食用菌、吊瓜,望城区名特优水产、湘莲、小龙虾,浏阳市黑山羊、肉牛、小水果,宁乡市花猪、茶叶、蔬菜等扶贫产业特色,带动9.37万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兜底帮扶“一户一法”

【视频】走进小康•记者探访脱贫路①丨开慧村:对“症”下药扶真贫 美丽乡村富起来

从长沙市区,向西北驾车行驶一小时左右,就能抵达长沙市的北大门、“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之一的长沙县开慧村。这里是杨开慧的家乡,“红色基因”和“绿色发展”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奏响美妙的田园乐章。因为有了红色旅游和绿色种植业的发展,乡间民宿也随之蓬勃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江巍就是开慧村民宿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贫困户中的因病因残比例高,劳动力不足,若自我发展产业,技能、市场信息等都不够,要保证真脱贫、长效脱贫,是个大难题。江巍身患尿毒症10多年,每周都要做透析。村里帮他申请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困难。此外,江巍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扶。最近,他还获得了慧润民宿公司以入股形式进行的长效产业帮扶。

记者在村里的民宿看到了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面写着:“您的每一次入住,都会为入股的贫困户带来一份收益。”近年来,开慧村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总抓手,吸纳贫困户参与共建,部分贫困户将自家闲置的房屋交由民宿公司打理,并获得分红。开慧镇民宿项目采取企业+创业农户+贫困户股东计划,既是脱贫模式的创新,更是在悄悄地改变着这里的精神面貌,让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携手共赴小康路。截至目前,慧润公司累计在长沙县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2019年实现营收7000多万元,带动经济产值超过1亿元,逐步实现了以民宿产业为重心,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升级。近些年来,开慧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以20万元的速度递增,今年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

近几年来,长沙市通过出台奖补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参与扶贫开发,促成155家企业、商会与全市8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对接项目113个,签约金额近30亿元。

图为富溪村村貌

湘赣边界,大山深处,浏阳市张坊镇的富溪村风光如诗如画。这个以“富”字命名的村庄,多年来却一直在与“穷”字抗争。“我现在在茶园务工,每年可以挣上万元,这在3年前,想都不敢想。”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宁茂连说。3年前,宁茂连还住在离村委会12公里的山窝窝里,山路崎岖,一年也难得来几回镇上,即便是想工作也没有机会,生活极为艰苦。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和其他28户贫困户一道,搬出了深山,搬进了“小洋楼”,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工作、看病、种菜、健身锻炼……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宁茂连所在的茶叶基地有400多亩地,村里还建了竹木加工厂等,吸纳了20多位贫困户就近就业。因为有了村办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从2017年开始成倍增长,“把富溪村的优质产品对口销售给长沙的社区,让产品有着长期稳定的供应市场,这样可以让村民稳定脱贫。今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彭昂信心十足。

长沙提前了三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计划,累计投资2.61亿元,搬迁安置3503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9个,集中安置2865人,购房安置124人,分散安置514人。

今年长沙还新建了就业扶贫车间56家,帮扶全市296个扶贫车间、就业基地及时复工,增设扶贫公益性岗位1200多个,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贫困家庭动态清零。

据了解,长沙市的84个贫困村2017年底前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长沙的许多乡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策划丨潘开政

撰稿丨陈路莎 刘 依 李 劼

制作丨曹 芹 陈梓欣 蒋晓菁(实习生)

编辑丨黄 轶 肖 斌

编审丨鲍新文 雷艳飞

出品丨曾 雄

最近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

不再按时序展现

如果你不和我们互动

以后可能就

再也收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所以如果不想错过内容

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

以及星标公众号

经常来看看我们又更新了什么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

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

推荐阅读

深度观察丨长沙:文旅消费与“火炉”天气,哪个更火热?

高质量夜经济:长沙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聚合世界声音 讲述长沙故事

原标题:《长沙:精准施策,让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