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北故宫新展:从南怀仁的坤舆世界看以中国为本位的世界观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0-08-15 19:2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清代皇帝如何认识世界,17世纪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的,19世纪的中国又如何在沿海地区的海洋发展史中站有一席之地?

澎湃新闻获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8月14日开幕的“绘制世界——台北故宫文物艺术中的科学与科技”特展中得到解答,在台北海洋科技博物馆开幕的此次展览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中图像绘制的各种目的依序分“跃然纸上的生态”“航向世界的舞台”“台湾地区地图”三个展区。其中展出的“南怀仁的坤舆世界”AR互动装置文物取材自17世纪由传教士转译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坤舆全图》系由八长幅拼接而成,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现存唯一的东、西半球图。在地图中,传教士南怀仁为迎合当时中国士大夫以中国为本位的世界观,特意将本初子午线定在北京。

“南怀仁的坤舆世界”AR互动装置

清 南怀仁 《坤舆全图》(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纵171公分,横52公分

清 南怀仁 《坤舆全图》(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纵171公分,横52公分

在照相术普及之前,人类仅能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世界,从身边可见的动植物型态及地形地貌寻求绘制主题。面对不熟悉的事物,人类时常以想像力去补足缺失的讯息。科学与科技之所以能随着文明发展不断进步,想像力的发挥绝对功不可没。人类凭藉想像力加上绘画、工艺等技术,创作出一件件美感与功能兼具的艺术品,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升华成为流传世世代代的文明结晶。

我们能在史前文化的岩洞遗迹中看到超过3万年前的壁画。虽无法确知这些图像被创造的目的,但其表现力及感染力令人赞叹不已,流传至今,保存了史前文明的部分记忆,也是它具有记录功能的最好证明。随着绘画的工具与技巧不断进步提升,人类能制作出的图像也日益精美。有些主要作为沟通或记录功能的图像,在绘制时也会被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影响;主要用于鉴赏的艺术作品,也渐渐会考究主题的真实性及正确性。宫廷画师画下宫廷仕女的日常,见证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品味;雅俗共赏的风俗画描绘市井生活,记下过去常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以上类型的绘制行为,更有从科学角度出发的各种作图(如:地图、工具设计图等),许多这类图像亦包含美学的考量。兼有美与功能的伟大杰作,一方面满足了文人的雅兴,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研究报告。在现今博物馆的典藏品中,也不乏深具艺术价值又蕴藏各领域知识的文物。

据台北故宫公布的资料介绍,此次“绘制世界”特展由台北故宫与台北海洋科技博物馆合作策办。展览根据台北故宫所藏文物中图像绘制的各种目的依序分“跃然纸上的生态”“航向世界的舞台”“台湾地区地图”三个展区,展示台北故宫文物艺术中对生态环境、地理与海上交通工具的珍贵纪录。据悉,展品包括以花鸟、动物为主题的绘画,17世纪以欧洲观点,由传教士转译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清朝时的航海技术等。最后回到台湾地区,看看清代执政者对台湾岛的纪录观点。在展陈设计上,观众可以将书画、图书文献中记录的动植物与地貌和真实世界作比较,透过新媒体艺术的转译,以沉浸式的科技体验认识艺术与科学。

取材宋代画家冯大有《太液荷风》的《荷花》多媒体装置

跃然纸上的生态

博物馆中藏有各个时代的文物、艺术品,其蕴含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经常让观众感到目不暇给、流连忘返。目前人类已知最早的艺术表现,是约3万6千年前法国肖维岩洞(Grotte Chauvet)的史前壁画,壁画描绘多种动物的样貌以及它们奔驰的状态,成群的动物图像有着气势磅礴的临场感,每年都吸引无数的观众前往观赏。遗迹、文物上头的绘画痕迹及造型,每一件都有着精彩的故事。这类型的图像,是事物存在的证明,也是感动了无数人的艺术品。

世界上许多文化中都有吉祥寓意的图像,人们将图像应用在画作或器物上,作为装饰品布置在家中以求好兆头、趋吉避凶。这类图像普遍的在常民居家生活中可见,也能在王公贵族居所中看见较为昂贵精致的书画、器具。还有一些图像,由于过去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不比今日,加上科学与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以想像、书籍记载甚至口耳相传来拼凑资讯,以绘制没有见过的事物。因此,许多有趣奇异的生物被绘存于文物之中;类似的图文纪录不胜枚举,好像它们真的存在过。

“跃然纸上的生态”展区中,展出有着动植物图像的相关展件。从宋代冯大有的《太液荷风》、清代郎世宁的系列作品、清代的《海错图》及《海怪图记》等文物,都可以观察到驰骋于画纸上精彩、绚丽的生态。

宋 冯大有 《太液荷风》 纵23.8公分 横25.1公分 册 绢本 设色画

宋 冯大有 《太液荷风》 册

其中出自冯大有(12世纪)的《太液荷风》画中荷花池一片绿意,雁鸭、飞燕、蝴蝶、及蜻蜓穿梭其中,浮萍点点,荷叶随风随波摆动着,风姿万千。透过精细的笔法描绘出荷叶脉络叶缘翻起,深浅绿色画出姿态丰富的荷叶,传神地表现夏荷池塘生意盎然之景象。太液意指汉武帝于长安建章宫建造的太液池,即为宫廷御池,具有富贵吉祥之象征。因此冯大有的太液荷风也具有祥瑞之隐喻,受到世人喜爱。冯大有,江苏苏州人。善画莲花,描绘阴晴风雨景色,作品皆相当写意传神。此图选自“宋元集绘”册第九幅。而文物取材冯大有 《太液荷风》的《夏荷》则建构虚拟体感的互动空间,不仅呈现夏荷风满塘、风姿万千之景象,随着观众的行走还可以触发鱼儿游来、浮萍聚散以及水面波动等意象。“探索郎世宁之花鸟走兽”是由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绍志飞教授研发,观众借由移动墙壁上的电视荧幕,探索两个郎世宁风格的虚拟景观。这些全景景观由两位香港艺术家创作,虚拟景观内充满郎世宁画作内的花鸟走兽,带领观众探索郎世宁的画境世界。

台北故宫所藏郎世宁画鸟画作

广袤的海洋蕴藏无限的生命,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这一片海洋和生物吗?在此次展出的 “绘动艺想-绘画互动投影” 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这件装置发想自十八世纪清代画家聂璜所绘制的《海错图》以及另一件作者不详的《海怪图纪》,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人们对海洋生物的想像,也呈现当时科学与艺术交流的风貌。在“绘动艺想-绘画互动装置”之中,观众可抬头看见自己绘制的想像生物,与《海错图》、《海怪图记》中的生物图像一同悠游于展场中,大面积的布幔投影,让观众一起参与打造沉浸式展场。

清 聂璜 《海错图》

清 聂璜 《海错图》

清 聂璜 《海错图》

清《海怪图记》 作者不详

清《海怪图记》 作者不详

“绘动艺想-绘画互动装置”

今天的汽车、飞机、船舶、潜水艇等应该都是人类模仿生物世界的成果。人类企图模仿甚至再制动物结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5世纪达文西所构想的机械鸟类。时至今日,仿生科技(Biomimicry)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人类从科技发展的实证经验中发现,参考动物法则常常是科技突破的重要指标。此次特展特别引进台北科技大学研发的“仿生多关节机器鱼”,借由高解析度鲤鱼游动影像分析、仿造模拟细部动作。硬体部份包括3D印制鱼身,建模灌注矽胶软尾,以期达到高仿真之体态与外型。主办方表示,期待民众在观赏时,能更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智慧。

航向世界的舞台

随着绘制工具、地理量测(半球投影制图学、地球天体学说等)技术的不断提升,欧洲在15-17世纪产出大量的地图,催生了地理大发现(或称大航海时代)。人类对地球前所未有的了解,掀起了一阵探索未知海域与传说陆块的风潮。几乎同一个时期,地球另一端国势鼎盛的大明王朝亦积极的探索西洋(当时指南洋与印度洋一带),七次派遣郑和舰队出航。源于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基于贸易、资源获取、政治等因素,皆开始走出国门、航向大海,也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成热络的文化交流。

清 南怀仁 《坤舆全图》(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纵171公分,横52公分 (共8幅)

康熙年代南怀仁所绘的《坤舆全图》(1674年),就是在中西知识交流以及政治考量的背景下绘制而成,在台北故宫典藏中具有特别意义。台北故宫以此图为基础,设计了“南怀仁的坤舆世界”AR互动装置,配合展出当时人们做的动物观察笔记《坤舆图说》,并由台北海洋科技博物馆提供相关联的动物标本。让观众透过AR遨游17世纪人类认知的世界,发现古人对未知动物天马行空的想像并与动物的真实样貌并陈对比。地图的绘制技术日趋成熟,也帮助了航海活动发展,清嘉庆皇帝开始(19世纪)有一种古帆船一度叱咤中国东南沿海,他是同安船。在这一展区,观众可以借由认识同安船的外观构造以及其使用的历史背景,遥想当年这艘政府军、海盗、民生皆用的中式古帆船如何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发展史中站有一席之地。

清 南怀仁 《坤舆全图》(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纵171公分,横52公分 (共8幅)

南怀仁《坤舆全图》完成于1674年,是耶稣会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向康熙皇帝解说当时西方世界地理知识的工具。在地图中,南怀仁为迎合当时中国士大夫以中国为本位的世界观,特意将本初子午线定在北京。《坤舆全图》系由八长幅拼接而成,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现存唯一的东、西半球图,介绍了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天文地理的理论与概念,包含地圆说、世界无中心、雨云、潮汐、地震等知识。地图空白处画有欧洲的船舶和数十种奇异的海陆生物,如恶那西豹(长颈鹿)、加默良(变色龙)、般第狗(河狸)、 把勒亚(鲸鱼)等等,成功地满足时人的好奇心。“南怀仁的坤舆世界”AR互动装置运用现今扩增实境技术,重现古人认识的地球与各地特有的动物,观众可以运用手机程式环绕着眼前地球,看看手机荧幕会出现什么动物,和现代人的理解究竟有何异同。

清 南怀仁 《坤舆全图》(局部) 康熙十三年(1674)刊 纵171公分,横52公分 (共8幅)

配合“南怀仁的坤舆世界”AR互动装置展出的是《坤舆图说》,这是南怀仁为《坤舆全图》撰写的说明小册,上卷《坤舆》至《人物》,下卷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为五大州,而终之以《西洋七奇图说》。在下卷收录的图说中,有23种动物图像并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在此次特展中,台北海洋科技博物馆找到部分图说提及的动物标本展出,观众可以在欣赏南怀仁《坤舆全图》时搭配图说解释以及生物标本。

清 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康熙十三年(1674)刊

清 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康熙十三年(1674)刊

动物标本

同安船是清中叶兴起的新型海船,不但广为民间使用,也被海盗利用,最后更成为外海水师的主力,是轮船出现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帆船之一。台北故宫院藏《集字号大同安梭船图》和《一号同安梭船图》是同安船的重要图像史料,其描绘的主体不但是同安船中船体最大,火力最强的一、二级战船。同时,由于此图对同安船之形制与彩绘十分细致,兼有其它奏折史料配合说明,是台北故宫极为特殊的海洋史藏品。台北故宫提供同安船历史数据后,由资深船模工艺技师曾树铭协助打造同安船模型。

《集字号大同安梭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安船模型  长101公分 宽24公分 高 100公分  原寸比例 1:30

台湾地区地图

在这一展区展出的复制文物清代雍正《台湾附澎湖群岛图》之中,透过清代执政者制作的台湾地区地图,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官方观点与现在我们对台湾认知的差异。在人类能乘坐交通工具到空中、拥有照相技术之前,人们认知地理的方式仅能以人类身高的视角、简易的量测工具,仰赖想像与感觉来绘制。由于量测技术的限制,决定搜集什么样的资讯,就是很重要的决策。在古地图中,地图上的资讯多半会以统治者所需的讯息为优先。相对于现代的鸟瞰视角,这幅《台湾附澎湖群岛图》视角从中国大陆望向台湾地区,是以使用者需求为出发点而制作的资料。虽然比起今天的地图绝对称不上精确,但因为其手绘的风格与主观的呈现方法,古地图更具有一种为观者专门定制、量身打造的特色。为观者绘制自然景观、军事设施与常民生活景象。为呈现古今台湾地图的对比,此次展览特制作台湾立体模型。依古图上的位置,我们可以试着找找熟悉地点古时的样貌,探寻古地图与自身的关系。

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局部)清 作者不详 雍正元年至五年 纸本彩绘 长卷 纵63公分 横772公分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责任编辑:李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