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省级权威媒体聚集报道浦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20-08-15 23: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浙江新闻等权威主流媒体及客户端、公众号等新媒体,聚集报道了浦江。

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专题刊发文章《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水秀天下”的秘诀》,用整版对浙江“五水共治”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展示,有多处照片文字介绍浦江,还特别指出: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了90%,水晶产业产值和税收仍增长24%和2.6%……金华浦江县的发展成绩让人惊讶。

(滑动查看)

新安江九孔泄洪,一江清水喷涌而出。

“多年积累的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水共治’的扎实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防指办常务副主任赵孟进总结。

浙江,因水得名、倚水而兴。

“浙江的水好”,这是外地人的印象。欣赏“溪边照影行”的美景,体验“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壮阔,这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水资源丰沛的浙江,其实也一直被水污染“困扰”:数年前,全省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均为劣Ⅴ类。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17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推动“千万工程”实施。而其中之一就是“治水”。

2013年,浙江省委打响“五水共治”战役。这一干,就是多年……

金华市浦江县翠湖,昔日“牛奶河”变身“游泳池” 。

1

水岸同治促转型

河水污染,根源却在岸上。

作为工业大省,要治水,必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做了套“加减法”:“加”是做大做优、提质增效,“减”是限小汰劣、治污减排。

去绍兴诸暨,人们会告诉你:电镀业让人赚了不少钱,但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却导致河黑、水臭。“五水共治”开始后,诸暨系统推进五金加工业整治和集中入园工作。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关停,另有19家企业整合组建成5家公司,入驻工业园区。如今,在鼎恒电镀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原来污水乱排的情况,早已成为历史。”

衢州,钱塘江的源头,护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前些年,衢州这个生猪养殖大市,饲养量达760多万头。“五水共治”开展后,当地关掉低端猪舍,实施集中养殖、废物统一生态循环处理,饲养污染问题得到治理。

在治水的倒逼下,浙江持续推进工业和农业“两转型”。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13.5万家,关停搬迁养殖户40余万个。

推进“水岸同治”,污水、厕所、垃圾的整治必须在列。

为治理陶畈江水污染,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多措并举。不仅建造污水收集池,还取消了沿河32个河埠头,并统一安装护栏,杜绝了沿河洗涤的陋习。之后,再对河水清淤,砌河坎、铺石板、装路灯……很快,“臭水河”变成了“景观河”。

“五水共治”实施仅两年,浙江就有639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院子不再养鸡养猪,瓶罐种花种草,摆上一绿一灰两个分类垃圾桶……一番拾掇,小院变得清爽起来,这得益于近年来浙江推开的“垃圾革命”。在浙江农村,“农户源头分类,分片包干劝导,统一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

农村垃圾分类“贺田模式”

岸上干净,水清除了污染源,相当于“釜底抽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直接针对水体的“清三河”——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至2016年,全省清理“垃圾河”“黑臭河”1.1万余公里,各地水质明显好转。

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风光。夏利新/摄

2

五级河长保清流

行走在浙江各地,只要在水边,很容易看到“小微水体管理公示牌”,写着镇级、村级负责人及河长的姓名和电话。老百姓发现问题,可随时电话举报。

2013年底开始,浙江推出“河长制”——由机关干部担当河长,对包干河道的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改善负领导责任。在浙江,都是当地“一把手”担任最难治河道的河长。

一上任,河长们便全面诊断所管辖的河道,排查河道排水口、沿河排污情况、污染源构成……情况全面掌握后,实施“一河一策”,对症下药,不治好水不收工!

很多时候,河长发现问题并不能立刻解决,怎么办?

“不能就地解决的就上报,由市、镇两级协调。”杭州建德市航头镇的村级河长傅远辉介绍说。

不久前,傅远辉在巡河中,发现水上漂浮着油污。油污何来?傅远辉一时难以查清,就将问题上报。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很快查到了源头:一家针纺企业没有管住自家的废油,雨天时出现渗漏。

很快,这家企业就关停整改。

目前,浙江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5.7万余人。所有河流水系分级分段设置河长,落实河长包干责任制。

“五水共治”落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是关键。为此,浙江专门设置了省委、省政府30个督查组,严格落实治水责任。建立“四个一”督查机制: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

这一抓,取得了成效。一鼓作气,“湖长制”“滩(湾)长制”相继建立,管理体系又延伸到湖库、海湾以及池、渠、塘、井等小微水体。“五水共治”,越做越细!

倾心养护水清如镜 陈永建/摄

3

多重保障求长效

开展“五水共治”,浙江投入多少财力?

有统计显示,2014年至今,全省“五水共治”各类社会资金累计超过6200亿元。

浙江省委、省政府定下两个“规矩”:第一个“规矩”是“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将各级削减的‘三公’经费用于治水……”用足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措施。除此之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第二个“规矩”是将“青山绿水”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财力支持、制度支持,于治水干部而言,是“奖励”。为考核订下的硬性指标,则是“督促”。

千岛湖的水,天下闻名。能常年保持Ⅰ类水质,与省里的“生态指挥棒”有关。浙江近年来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而是把各县市分为“工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三个类别分类考核。用当地干部的话说,GDP增长是政绩,抓生态环保同样也是政绩。

在浙江,从跨行政区域水质交接断面考核管理、行政问责,到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环保成绩“一票否决”,再到“出境水必须优于入境水”这一刚性指标,一项项制度,督促广大干部用心、用力治水。

然而,有一件事还要避免:不能“党员河里干,群众岸上看”。

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胸有成竹:“我们现在是全民治水。”当下的浙江,已实现了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的转变。

的确,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浙江各地依托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建设了一支支庞大的治水志愿者队伍。

在杭州桐庐,有维护池塘水质的“池大爷”“塘大妈”;在宁波宁海,有参与巡河的“洋河长”;在金华东阳,有为治水捐钱捐物的“乡贤河长”;在丽水庆元,民间河长发现有人把剩饭菜倒进水里喂鱼、河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会及时劝导,并清除干净。

湖州市安吉县民间环保公益协会开展巡河清洁“母亲河”活动。周红庆/摄

4

剩余“四水”捏成“拳”

“握指成拳”——浙江竖起“治污水”这个“大拇指”的同时,也把剩余“四水”捏成“拳头”。一大批急难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水利工程接连上马,使浙江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防洪水

7月8日,新安江水电站开启9孔泄洪,虽然这是浙江史上最大流量的泄洪,但整体上新安江没有出现大险情。这与浙江狠抓“防洪水”密不可分。

全力提高防洪水平,浙江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在杭州,“百项千亿”“海塘安澜”等工程齐头并进;在诸暨,智慧水利工程促进防洪“硬件”、“软件”双提升……

排涝水

“一下暴雨,就有积水,烦不胜烦。”在杭州,居民对城市积水“深恶痛绝”。近年来,杭州系统实施道路积水点工程改造,并针对摸排出来的40多条“断头河”排出计划,一河一策,逐个打通。

开展“排涝水”工程,浙江多地因地制宜。在绍兴上虞区,实施“断头河”整治项目40个,此举被百姓称为“再造半条曹娥江”;在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加大管网改造的同时,筹建小区排涝站,解决排涝问题……

保供水

“以前,遇到干旱天气,农村争水打架是常有的事。近年来,我们没接到一起争水纠纷报告。”浙江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说:“保供水工程实施以后,浙江数百万人的供水问题解决了。”

保供水,浙江水利部门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到2020年,浙江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城镇集中式多源供水的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也基本与城镇同步。

抓节水

江南水乡还要抓节水?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浙江人均水资源很少,不足世界人均的1/4。

抓节水,浙江系统推进“雨水示范、屋顶收集、改造器具、一户一表、节水型载体创建、农业节水改造、工业节水改造”七大工程。同时,还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在浙江,节水成效好坏,已直接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5

碧波清流又重现

2020年,是“五水共治”实现“决战全胜、展示成效”的关键之年。

如今,浙江水环境如何?

一项项数据显示:浙江已完成“剿灭劣Ⅴ类水”任务,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100%、消劣任务提前3年完成;2019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2万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现实情况又如何?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迂迢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穿过整个村;行至杭州市桐庐县,秀丽的富春江穿城而过,一路青山绿水……

安吉县迂迢村,清澈的小溪穿过整个村。

“浙江的水环境治理可以为全球提供先进经验。”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浦江、安吉考察后,这样称赞浙江这项工作。

在“五水共治”的带动下,浙江还着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下,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了90%,水晶产业产值和税收仍增长24%和2.6%……金华浦江县的发展成绩让人惊讶。浦江当地人介绍:正是因为“五水共治”的倒逼,县里大力整治“低小散”后,建立工业园区,推进集约发展,才有了当下的成绩。

金华市浦江县金狮湖昔日是城区最大的“黑臭湖”。经过治理,“黑臭湖”蜕变成美丽的“景观湖”。何敏/摄

小桥流水、垂柳拂岸……最近,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村头,停了不少来自上海的旅游车。一湾清澈的小溪旁,农家乐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虽说疫情未消,但凭借着好山好水,我们最近已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妙西镇党委委员张寅介绍。

“五水共治”的开展,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绍兴柯岩街道河塔村保洁工季云珍很有感慨:“以前,从早到晚要不停地捡垃圾。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我的活儿也轻松起来——这么好的环境,谁还好意思乱扔?”

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塔远眺,满目“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犹如一幅山水油画。徐益/摄

水秀山青宜为家(记者手记)

在绍兴市亭山桥村溪边廊桥上,一副对联让人过目难忘:上联“西来东去为名为利莫失德”,下联“你下我上往南往北不忘家”,横批“水秀山青宜为家”。

“水秀山青宜为家”,村民朴素的文字,是对“五水共治”工作最高的赞美。

数年时间,消除全部城市黑臭水体,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浙江何以能?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数年来,浙江历届领导班子持续发力、梯次推进,按照分段时间表和路线图,逐个突破,有的放矢,实现事半功倍。

“一把手”带头。治水工作,有难有易。硬骨头,谁来啃?在浙江,都是当地“一把手”担任最难治河道的河长。有了这样的担当,何愁河湖不清?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近年来,浙江的领导班子虽有调整,但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劲头没有变,共同推动“五水共治”走向纵深。

“千万工程”到“五水共治”,再到“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立足长远,务实苦干,就会打造出水秀山青的美好家园。

8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中青年》播出,从陈青松、朱雯倩等“山中青年”着手,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浦江十五年来乡村面貌的发展和变化。

(滑动查看)

陈青松:村里的“商业”不商业

金华市浦江县新光村,有着距今近300年的古宅院落,斑驳的外墙上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宅院里“别有洞天”:石阶小路旁是潺潺流动的清澈溪水,保留着传统特色的小铺子里陈列着各种民俗创意产品,手工旗袍、麦秆剪贴画、梨膏糖等等,游客络绎不绝,恰似一幅热闹祥和的画卷。这里就是廿玖间里,是乡村文旅创客基地。

十多年前,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的新光村可谓“脏乱差”,年轻人大量外流,全村一度只剩28个人。如今,新光村村民增加到一两百人,年收入几十万的村民比比皆是,村集体资产从负债到现在有200多万的盈余……这一切都和一个叫陈青松的山中青年密切相关。

老屋新生 48家创客入驻廿玖间里

十多年前,新光村是全浦江有名的水晶加工村,全村共有水晶加工户300多家。许多村民靠磨水晶摆脱了贫困,陈青松也通过水晶生意赚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此时的家乡已经完全变了样子,水晶加工的废水直接排入水沟、河道,河沟变成了牛奶河、五彩河,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与儿时记忆中的绿水青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陈青松想,必须放弃水晶行业,进行产业转型,改善环境。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浙江开始了大规模的“五水共治”,政府大力整治水晶行业,村民们没有了收入,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如何能让村民不出门,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这是陈青松开始思考的问题。

何不充分发挥古宅院落的文化价值,创办一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浦江有很多擅长传统文化的人才,所以我想做一个文创走入乡村的项目。让这样的人才来到村庄里进行创业,吸引旅客们前来,带动村民们的收入。”陈青松说。

新光村中的灵岩古庄园建于乾隆年间,有超过260年的历史,被称为“江南乔家大院”。此前,为了保护古建筑,乡政府跟周围村民签订租赁协议,租了10年时间进行修缮,陈青松想,这些房屋与其空着,不如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支持青年人返乡创业,决定将这里的29间古宅租给他们,并且免除前三年的租金。

29间,当地方言叫“廿玖间”,陈青松取名“廿玖间里”。场地有了,怎么吸引创客入驻呢?一家一家地跑,一个一个地谈,浦江当地擅长传统手工艺的人才,陈青松一一登门拜访,诚邀入驻。

一堆原本用来养牛的破屋烂房,如今已经有48家创客入驻。

活动引流 每年160万人次光顾山村

“廿玖间里”建成之后,凭借历史悠久的古宅和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游客逐渐增多,2018年游客人数达到了160多万人次。有的创客靠销售文创产品一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就连在家门口摆摊的村民一天也能有一两百元收入。

带来这些改变的陈青松却因为亏本经营、工作太忙被母亲抱怨。陈青松说,其实他完全可以通过城市商业模式赚钱,但乡村里他不愿意也不能这样做。“我们定位是年轻人,而年轻人的感受度是非常强的,如果你纯商业化,他们就不愿意来了。”陈青松的心中有一道门槛,就是村里的“商业”不能太商业。“我是这样想的,我要做不是商业的商业。”

“什么样的人在决定什么样的人来。”陈青松说,他通过不断地做活动、引进年轻人喜欢的项目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新光村。每年,“廿玖间里”会做超过100场活动,每个周六周日都有不同的活动,音乐会、房车年会、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正是陈青松的坚持,让新光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地,源源不断的年轻游客来到这里,同时带动了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小康梦。“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都很喜欢我们传统的土特产,每次都买去很多”。在廿玖间里做烤火糕的朱大妈说,“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的收入,家门口就能赚钱了,真的挺好。”

八零九零 乡村发展需要年轻人

起初没有村民看好陈青松,绿水青山这么多,谁会愿意来新光村呢?一个山中青年改变了这一切。廿玖间里的创办使得新光村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也让村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

虞宅乡党委书记陈鹏进时常和陈青松一起探讨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80后的陈青松认为,乡村的发展一定需要大学生、年轻人的回归,这一点得到了作为90后的陈鹏进的极大认同。

“希望年轻人可以来到村两委班子中,年轻人的思路理念都不一样,作为一种互补,这是很需要的。”陈鹏进说道,他希望大学生可以回到乡村中参与乡村建设。

新光村创客基地的成功,让陈青松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许多人慕名而来,邀请陈青松到本村进行乡村文旅运营策划。陈青松告诉记者,未来,他计划将浦江县的各个乡村由点连成面,进行规模化发展。“想让游客们‘留下来’,光靠一个小小的新光村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将新光村作为一个点,和周边各个村庄相串联。”

陈青松说,自己仍然在探索和完善乡村发展模式,希望能够在不断试错、探索中逐渐发展,并且将他的廿玖间里的“传统与现代创意相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模式”进行推广,不仅仅发展整个浦江,还可以发展更多的贫困乡村,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来做不同的东西,更好进行业态转型,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滑动查看)

朱雯倩:一片香榧林 两代香榧人

在浙江金华浦江的大山里静卧着一片绿意葱茏的香榧林,开车走在蜿蜒的山路中,满是绿意,现在这片香榧林的守护者,是一个从大城市归来的年轻女孩——朱雯倩。

朱雯倩是个90后姑娘,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手拿放大镜跟着叔叔朱筱洪仔细检查每一棵香榧树的生长状况。朱雯倩穿着朴素的白色上衣、扎着干净利落的高马尾,虽然看起来很瘦小,但语言中却有着巨大的能量。看着这片她守护着的香榧林,她说:“我希望香榧产业能够越做越大,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棵棵香榧绿荒山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水晶之都”之称,新光村曾是有名的水晶专业村,2013年前全村共有316个水晶加工点,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的水晶加工产业。身为浦江土生土长的新光村人,朱雯倩的叔叔朱筱洪也曾经是当地的水晶加工大户,水晶加工年销售额最高达五千多万元,年收入可达五百多万元。

虽然水晶产业收入可观,但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那时村里到处堆放着加工机械,粉尘飞舞、污水横流,村里人纷纷搬离了扎根了多年的这片乡土。

“当时村庄里的环境非常差,村民们都不愿意呆在这里,磨水晶的水直接排到河里,所以村里的河流就像牛奶一样是白色的。”浙江马岭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朱筱洪说道。

朱筱洪正在向记者介绍香榧生长情况

看着渐渐空了的村庄,朱筱洪体会到传统的水晶加工已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家乡,他需要去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找回家乡往日的绿水青山。

在2008年,朱筱洪成立了浙江马岭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原本朱筱洪想种植山茶树,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那里认识了香榧。香榧不仅味美,还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作药用,市场需求大、经济收益高,最终朱筱洪决定种植香榧。

2012年9月,虞宅乡桥头村率先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朱筱洪尝试通过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承包桥头村2658亩林地种植香榧,林权改革中林地变股份、林农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按照协议,朱筱洪在前18年以每亩45元的公益林补偿标准支付给合作社,之后的第一个10年,收益的5%分给合作社,第二个10年10%,第三个10年比例提高到15%,每亩保底收益不低于300元,待到香榧正常产出时,合作社每亩可分到收益预计可达六七千元。

2013年,浙江省推行“五水共治”,浦江政府开始整治水晶行业,朱筱洪的公司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扩大山林土地承包面积种植香榧。

经过近十二年的努力,如今浦江山头种满了香榧树,种植规模从原来的300多亩到现在的4000多亩,村庄渐渐恢复了生机,浑浊的河流扬起清波,浦江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环境改善后,新光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华丽蜕变。

一棵香榧 两代传承

“作为产业来说,必须要有年轻人跟上来,产业的发展与产品的开发需要人力与物力。”一棵小小的香榧从幼苗到结果需要15年,朱筱洪深知香榧种植未来需要一个可靠的年轻人接班,侄女朱雯倩便是那个接班人。

“我毕业于江西科技学院,学习的是装饰艺术设计,毕业后在一家金融企业工作了半年,工作不顺利,当时也比较迷茫,想着回家看看。刚好家里的产业需要我帮忙,我就立马辞职回来了。”朱雯倩告诉记者。

正如朱筱洪所说,种植需要决心、耐心与情怀,因为前十五年几乎没有收入,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与不变的情怀就不可能成功,人生又能有几个十五年呢?是原有的那份初心与不放弃让朱筱洪坚守到现在,同样那份情怀也在朱雯倩身上得到了传承与体现。

当记者问朱雯倩,相比于同龄人所经历的一切,自己是否后悔过时,她坦然地回答:“我以前也想过回到大城市去尝试新的东西,觉得自己整日与树木打交道会比较枯燥,但经过这几年在大山里工作,我觉得我应该对香榧产业负责,这里需要我。”

学习种植香榧,朱雯倩是从零开始。香榧树是雌雄异株,从开花、授粉、修剪、防止病虫害、采摘,每个时节的农活,朱雯倩不仅要跟着师傅学习,而且作为技术管理员的她,同时也要督促着工人按时劳作。

朱雯倩的师傅告诉记者,大学生能够到山中务农的不多,像朱雯倩这样好学、肯吃苦的年轻人就更少了;经过两年的学习,朱雯倩已经基本熟悉了香榧种植的全部流程,每次巡山无论是三伏天还是下雪天,朱雯倩都会跟着他。

小香榧里的共富梦

棵棵香榧绿了山野,同时也带来了当地百姓的好日子。

因为香榧必须人工采摘,在香榧收获时节,朱筱洪会请当地的百姓来采摘,既解决了部分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在朱筱洪等人的不断努力下,浦江香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林地股民也在不断壮大,浦江也从原来的“水晶之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香榧之乡”,成为全国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县。

“对于香榧来说,目前的消费者主要是中年人。后续考虑将香榧与其他食物联系在一起,扩大销售规模。”朱筱洪拟扩大种植规模,同时针对衍生产品进行开发。

朱雯倩告诉记者:“我希望香榧产业在未来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产量提上来后,会结合时代潮流开设线上商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将产业做大做好。”

满山遍野香榧,绿了荒山,富了百姓,每一棵都寄托着朱筱洪与朱雯倩的期望。从大学生到山中青年,是对乡土的热爱,从水晶老板到香榧大王,是近十二年的漫长守候,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收获满山的绿意和清香,这是一片香榧林的故事,更是两代香榧人的精神传承。

8月11日,浙江卫视《今日评说》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九季《“两山”理念15年》第二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播出,时长40分钟,其中浦江部分在14分44秒-28分30秒。

本集由浙江卫视主持人席文、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梦云、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组成的探访团,奔赴开化钱江源,探寻“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下,环境保护的卓越成效;前往金华浦江,感受“环境治理组合拳”带给城乡的巨大变化;奔赴台州仙居,体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绿色生活方式。

8月11日,省治水办微信公众号推文《“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治水专题丨一以贯之的生态之美》,提出“翠湖水环境的整治,是浙江治水工作的一个缩影”。

(滑动查看)

近处的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山上郁郁葱葱,行走在金华浦江的翠湖彩虹桥上,翠湖湿地公园的美景一览无遗。也正是因为这儿清澈的湖水,翠湖已成为市民休憩的乐园,尤其到了夏天,每天都有上万人到翠湖游泳、嬉戏。

眼前的景象,瞬间勾起了当地村民陈云鹤的回忆,她介绍说,自己在湖边生活了四十多年,亲身经历了它从“污水河”变身“休闲胜地”的全过程:“之前翠湖还没改变的时候,全部是垃圾、塑料袋子,还有做水晶的粉,大家都不敢走近。”

浦江县曾是国内主要的水晶生产加工基地,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进浦阳江,使得浦阳江城区段西部最上游的翠湖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湖”、“垃圾塘”。2013年5月起,浦江县打响了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共关停取缔流域内水晶加工企业1400家、废塑加工点38家,清淤4万多方,建设污水收集管网2900米,区域内1092户3490人生活污水实现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浦江县委书记程天云说:“环境污染带来的痛苦,使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换回绿水青山,因为只有环境好了,才是最大的民生福利。浦江成为治水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为全省树立了一个样板。”

翠湖水环境的整治,是浙江治水工作的一个缩影,水清岸美的治理成效,也使得浙江拥有了一张名为“五水共治”的“金名片”。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马青骏介绍:2019年,浙江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91.4%,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03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较2013年上升29.1个百分点;221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3年提升26.3个百分点。各项数据,均达历史新高。

碧水清波换来的,还有清新的空气。嘉兴市秀洲区的王江泾镇,十多年前,曾是喷水织机大镇,虽然村民一年收入十几万,但大量污水直排,导致河水变得又黑又臭。2017年以来,王江泾镇下定决心,共腾退1370户20502台喷水织机。环境变美了,当地农户搞起了生态种植。村民冯桂荣现在作为自家梦瑶生态农场的负责人,正期盼着新一季的红心猕猴桃尽早成熟采摘,每天走在自己的果园里,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早上起来,空气清新得不得了,在果园里转一圈,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自己的果子,心情都好了。”

好空气让家园更添绿意。2019年,浙江全省设区城市PM2.5浓度平均为3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全省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6%。以生态为名,获利的不止是生态环境。伴随着越来越美的绿水青山,包括博通集成电路、四方光电等16个智能项目,已全部落户到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嘉兴市嘉善县。嘉善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虹说:“我们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了祥符荡科创绿谷、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平台,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活力新引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让浙江的生态变革力量,落脚在每一户、每一村、每座城。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表示,接下来,浙江将谋划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版”,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以全域无废城市作为一个抓手,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污染防治,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和环境各要素,实施综合治理和整体保护,不断巩固治理成效,提高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把绿水青山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8月13日,新华社文章《正是江南好风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载绘就之江新画卷》提到,金华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开刀”,境内“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

(滑动查看)

迎着清晨的风,骑行南太湖“黄金湖岸”,蓝天碧水相映,绿道纵横延展,仿佛置身一幅江南山水画。湖畔“亲水见绿圈”内,美妆小镇、湖笔小镇、新能源小镇等新业态蓬勃生长,定位“长三角中央花园”的湖州处处生机。

在江南“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15年来,浙江久久为功,不断丰富与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在省域范围内示范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培育生态文化、构建制度体系”的系统化实践模式,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锚定绿色作底:从先发、先觉到先行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1980年代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4月24日,游客在整修一新的余村游览拍照(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发

鸟鸣窗外,唤醒了余村的清晨。这个位于浙北的小村庄,关闭矿山修复生态,办起采摘园、民宿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好山好水好收成!”村民俞金宝说。

日历翻回本世纪初。那时的余村,“炸山采石”的粗放式增长走到绝境。和余村一样,当时的浙江经济增速在全国持续领跑,但粗放式发展也让这个省提前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该何去何从?

不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在随后发表的《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在十字路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拨云见日,开启了浙江发展的新路径。在“八八战略”统领下,浙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锚定绿色发展方向,久久为功、系统推进环境整治建设,省域生态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7月29日,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新区的先登高科电气有限公司,机械臂在电磁线包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15年中,湖州对纺织、建材、印染、蓄电池等十多个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大批“小散乱”企业,产值和效益却翻了数倍;金华市浦江县向水晶产业“开刀”,境内“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市仙居县将“化工一条江”转化为“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衢州乡村污水横流的养猪场,升级成了4000多家生态农场……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率先走向生态文明之路,守好生态底色。今年上半年,浙江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6微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4%,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1%。

补上生态短板的同时,浙江各地积极转型,固化生态建设成果。在绿水青山掩映下,浙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的大美格局轮廓尽显。

抓机制重长效:生态建设展现“浙江作为”

2018年11月28日,月明村的村民在长丰涧溪水边洗菜淘米。近年来通过实施河长制和水环境整治,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对长丰涧进行了清淤,对河两岸绿化进行了补植,修筑堰坝、蓄水引鱼,两岸种植花草,开辟河滩公园,实现了长丰涧景美、岸绿、水清、河畅的目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率先实施全省GDP考核差别化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相对欠发达地区的GDP考核,创新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首创“河长制”“环保一票否决制”,压实各级干部生态责任;分步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推进“亩均论英雄”、产业园区“腾笼换鸟”,推进传统“块状经济”绿色转型;开启“全域大花园”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15年来,浙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绿色是标尺,实干是导向。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还把生态红线引进绿色金融,信贷考核“绿”为先,加大力度考核绿色信贷。

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池(2018年7月26日无人机拍摄)。该公司集中处理集聚区内的生产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方向既明天地宽。对不少浙江企业而言,保护生态曾经是负担、成本,如今良好生态则成为红利、新增长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豁然开朗。

走进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绍兴柯桥“蓝印时尚小镇”,看不到传统印染园区的滚滚浓烟、汩汩污水,却创造了远高于以往的利润价值。这一切缘于当地痛下决心,关停数以千计的传统印染企业,重组最优秀的企业集聚发展。

“阵痛期过后,摆脱环保压力的印染企业发展后劲更足、空间更大。”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会长、绍兴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海说。

浙北立足长三角发达地区,江南山水涵养生态旅游;浙西南生态产业勃发,生态价值看得见算得清;浙东实业率先转型,高端制造业集群扎堆……浙江多地结合自身禀赋,找到了绿色发展新机遇。

青山绿水含金:良好生态增进民生福祉

在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沟溪乡斗门垅村村民陈家胜(左)与电商主播邵婕在搭档推荐手工面条(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架起手机、打开补光灯,一个个直播间瞬间被点亮……在浙江省农创客直播超级联赛上,15个直播方阵准时开播,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播达人”在镜头前热情推介特色农产品。

来自缙云县的农创客陈诗洁,在线推介缙云黄茶、古民居旅游时,“绿色生态”是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对返乡创业的她来说,每天行走在绿水青山间,既是舒适的生活方式,更能成就一番事业。

“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表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从生存到发展,从城市到乡村,良好生态正成为老百姓刚需。加强生态建设,也成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明确要求。

目前,浙江正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依托十大标志性工程,打造100条精品旅游路线,让民众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拼版照片:浙江上虞青山村的沐格山居精品民宿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照片(资料照片)。该民宿由14户农户的9幢荒废破旧老房改建。新华社发

良好生态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端头村是金华永康市舟山镇上的一个小村落,人均日产垃圾仅有38克。“村民不会随地丢垃圾,还把垃圾减量做到了极致。”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说。

在浙北小县嘉善,水环境修复与产业“壮士断腕”转型并举,良好生态成为城乡共同底色。2019年,嘉善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66:1,是浙江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的样板。

15年岁月如歌,15载接续奋斗,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诗画浙江、美好家园”的先行实践,正在徐徐开启美丽中国的序幕。

8月14日,新华社文章《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竟然是同一个地方!》第四部分中写道,曾被称为“黑臭河”“牛奶河”的浦江翠湖经过生态治理,已建成湿地公园。

(滑动查看)

15年岁月如歌

15载接续奋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带你从今昔照片中

触摸这里真切的改变

(一)

时光拨回到本世纪初

那时的安吉余村

“炸山采石”的粗放式增长走到绝境

痛定思痛

当地人选择关停矿山

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才有了今日的兴旺场景

20世纪80年代与2018年4月24日浙江余村的对比照片。

1988年与2020年7月28日拍摄的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二)

有了美丽生态

美丽经济也开始崛起

在浙江上虞

创客抱团众筹

把14户农户的9幢荒废破旧老房

改建成乡村民宿

带火乡村民宿游

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沐格山居精品民宿。

(三)

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

从一个穷山村

经过多年的创业拼搏

实现了从“两创”到“两富”

再到“两美”的华丽转型

2006年与2018年6月27日东阳花园村的对比照片。

(四)

浙江浦江翠湖

曾被称为“黑臭河”“牛奶河”

经过生态治理

当地已建成湿地公园

2013年2月28日与2015年11月13日所摄翠湖。

(五)

乌镇是一个

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

通过合理的开发保护后

文化、自然、环境

在这里有机融合

1999年和2018年乌镇对比照片。

(六)

近年来

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汾口镇

建起湿地公园

碧波荡漾、百花盛开

完成美丽的蜕变

2008年与2018年4月3日淳安汾口镇的对比照片。

(七)

浙江省舟山市

定海区新建村

全面提升农渔村环境面貌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2009年和2020年8月3日舟山新建村的今昔照片。

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

“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的先行实践

正在徐徐开启美丽中国的序幕

8月14日,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时政微视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出现浦江画面。

8月1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五年探索与实践大型图片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本次图片展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五水共治”篇章说的是,2013 年,浙江以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动员令,拉开了一场“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治水攻坚战,打出了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五水共治”组合拳。从此,之江大地的江河湖泊海洋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持续蝶变,也倒逼着经济社会走上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篇章开头,一组由“脏乱差”到“净清美”的浦江金狮湖整治前后对比图对称排列,居中占据大半个展墙,图片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富冲击力,瞬间抓住参观者的眼球。

8月14日,《浙江日报》推出《全省寻访看美丽蝶变——行吟浙山水,绿意满江南》,浙报记者们走进浙江的农村、城市,海岛、山区,企业、社区,探访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寻找美丽迭代、绿色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在浦江,记者走进新光村,听新光村村委会原主任、现清朝老屋绿色故事的金牌讲解员朱玉堂讲述水之变。

(滑动查看)

新光村·金华浦江

老屋讲述水之变

我们村的廿玖间里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浦江现存最大的单栋古建筑。它曾被当作水晶加工作坊,机器轰鸣、污水四溢、粉尘漫天。2013年,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在浦江打响,村里腾空了所有水晶作坊,并对老屋进行修缮,打造创客基地,大力发展旅游。我也从当年参与引进发展水晶产业的村干部,变为讲述老屋绿色之变的讲解员。

乡音大意

我们浦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这个思路发展,现在我们村整个环境也好了,老百姓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去做,把绿水青山做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我们村老百姓过上更加快乐幸福的日子。

这是一个清朝老屋的绿色故事。

廿玖间里,座落在浦江虞宅乡新光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浦江现存最大的单栋古建筑。

它历经200多年,最“潦倒”时被当作水晶加工作坊,机器轰鸣、污水四溢、粉尘漫天。

在政府的帮助下,廿玖间里“洗”去水晶污染,引来了一群文艺青年,重新焕发生机。

而新光村也依托古建筑建起青年创客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水晶作坊搬离后,伤痕累累的廿玖间里润德堂。

廿玖间里成为创客基地后,焕发生机,年轻人在润德堂唱歌、听歌。

廿玖间里成为创客基地后,焕发生机,年轻人在润德堂唱歌、听歌。

水晶作坊搬离后,伤痕累累的廿玖间里。

廿玖间里夜景

冬天的廿玖间里

银装素裹的廿玖间里

原标题:《国家省级权威媒体聚集报道浦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