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十年消灭贫困 新时代换了人间 ——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2020-08-17 1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致力于减贫事业。195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困问题,开启了西藏人民消除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戮力同心,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9年12月,西藏宣布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绝对贫困彻底消除,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创造的又一个伟大奇迹。经第三方评估,西藏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99.5%以上。

实现高质量发展,造血功能强起来了

在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来自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的尼玛顿珠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改革先锋”称号,成为了阿里地区乃至全区的致富带头名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先进双联户长”,他积极带领全村71户256人以牲畜入股、劳动力入股、联户放牧、草场流转的方式成立了“畜牧业集体经济合作社”,探索出一条科学化管理经营新路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藏始终坚持统筹脱贫攻坚与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区贫困群众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

发展前景日益广阔。西藏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坚持将短平快项目与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等扶贫产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脱贫之路。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367.41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630余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4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万余家,带动23.8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益农牧民群众超过70万人。2019年,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科普率达到90%。

经济结构合理优化。西藏经济结构在快速发展中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优化为8.8: 42.5:48.7,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牧业特色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提质增效,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一大批优质粮油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化奶牛规模养殖、特色藏猪藏鸡养殖、绒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建立起包括能源、建材、机械、轻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快速推进,旅游产业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9.28亿元,10多万农牧民借助旅游业增收致富。

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西藏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普遍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智能手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方式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7%,幸福指数大幅提升。2019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1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99.51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04元。

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生活富起来了

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习近平总书记曾于1998年6月和2011年7月两次到访。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现金收入,2019年人均纯收入3.4万元,村集体资产评估达10亿元。因残致贫的贡嘎县克西乡克西村村民达瓦卓玛,在政府的帮助下开了家小卖部,年收入达8万余元,她逢人就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日子都会越过越好。”群众朴实的言语表明,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社会特别是广大农牧区的全面进步,各族群众都享有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优美的环境,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发展基础更加厚实。西藏大力加强水、电、路、讯、网等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制约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全面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投资43.24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164.36万人;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灌溉面积达345万亩。主电网覆盖66个县(区)、4155个建制村,主电网用电人口290万人。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99.86%、99.81%。5366个行政村通达光纤宽带,5310个行政村通达4G网络。

精神文化丰富多彩。西藏全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各族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先后建立起劳动人民文化宫、拉萨及各地区电影院,成立了西藏歌舞团、藏剧团、话剧团、各地市民族艺术团和75个县(区)级艺术团、2400余支乡村业余文艺队等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到农村、牧区,为偏远乡村送去社会主义新文化。打造了话剧《共同家园》《不准出生的人》等一批文艺精品;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舞台剧《金城公主》、民族歌舞《寻找香巴拉》等一批文化产业演艺项目,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西藏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计,重点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和教育脱贫攻坚计划,一套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形成。2016年以来,投入61.4亿元建设和改造900多所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投入31.4亿元新建乡村双语幼儿园1168所。实施15年公费教育和贫困大学生“三免一补”(免课本费、杂费、文具费,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政策,逐年提高义务教育“三包”标准,2019年生均达到3720元,累计受助学生达231.21万人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达到9.55年。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

健康水平大幅提升。西藏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投入6.4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填补了11个乡镇没有卫生院、81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的空白。西藏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医疗费用报销标准提高95%,全面推行“1+3”(对贫困人口每年体检筛查一次,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健康扶贫模式,贫困户患者健康体检率达到100%。实施包虫病患者免费治疗,筛查出的2.68万人得到有效救治。实施农牧区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覆盖面达到98.5%,确保贫困群众有病及时看、看得起、看得好。西藏人口由1959年122.8万人增长到2019年350.5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前35.5岁提高到目前的70.6岁。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西藏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618万人次。在推进社会保障兜底工作中,有效衔接农牧区低保标准与扶贫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保障, 11.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低保标准从2016年2250元提高至2019年4450元。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51.39亿元,供养特困人员8050多人,临时救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20多人。在7市(地)建成11所儿童福利机构,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弃儿童兜底保障和有效监护。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53亿元。

推进生态保护,雪域高原美起来了

西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201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每年造林100万亩以上,在海拔4300米以下的宜造林地区,实施了消除“无林乡镇、无林村组、无绿院落、无林农户、种树空白”的“五消除”行动,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行动”……西藏始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富民利民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支撑点、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

生态岗位助力增收。西藏始终结合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生态政策红利。依托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岗位涵盖护林员、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管护员、监督员、草原监督员、水生态保护和村级水管员、城镇环境保洁员和村级环境监督员、旅游厕所保洁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员等,累计落实专兼职生态补偿岗位244.16万人次,累计安排岗位补助资金79.86亿元,2016年、2017年岗位年补助标准3000元,2018年、2019年岗位年补助标准3500元。

生态体系更趋平衡。西藏积极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多点布局建成53个本土树种扶贫苗圃,成立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大户、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吃上“生态饭”。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实施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对严格执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的牧户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享受两项奖励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2万。实施《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现有141种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6种特有动物物种、855种特有植物物种、22种特有鸟类物种。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西藏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1个,保护区总面积41.23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35%,居全国首位。国家专业机构监测表明,西藏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持续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污染防控等系列环境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西藏的碧水蓝天,偏远贫困地区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如,为彻底改变高海拔地区群众生活居住环境,西藏专门编制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2018-2025年),截止2019年底,已建成安置点960个,全区26.3万人已搬迁入住。

合力攻坚克难,脱贫力量聚起来了

林芝县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是广东省重点援藏建设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以“藏族文化、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为核心理念设计,总投资约38亿元,历经六年精心规划建设,于2017年3月28日正式运营,为有效整合林芝县及周边主要的旅游资源,大幅度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扩展旅游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全国人民和各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援,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西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中华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力量推动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少。

援藏扶贫大力开展。2016年以来,各支援省份累计实施援藏扶贫项目202个,落实资金155亿元,援藏资金8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有力支持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17个对口支援省市和国家教育部所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先后选派1670多名教师进藏支教。从2018年起,国家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17个援藏省市派出首批410多名教师赴西藏支教。实施“央企助力脱贫攻坚”,中央企业累计投资1750多亿元,实施183个扶贫项目。西藏选派1400多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学习,对口支援省市安排西藏籍劳动人口就业8000余人,其中高校毕业生5000余人。

结对帮扶深入推进。西藏连续选派八批干部17万多人次,在西藏所有村(居)特别是偏远贫困乡村开展驻村工作,落实扶贫项目9270多个,投入帮扶资金29.6亿元。大力开展西藏“百企帮百村”活动,680多家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投入资金23.2亿元,结对帮扶1009个贫困村,受益贫困人口7.68万人。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向西藏贫困地区捐赠物资折合资金达5.22亿元。

民族交融更加密切。西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践和成果固定下来,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西藏,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受到西藏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西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到四川、青海、甘肃、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经商、办企业。不同民族之间的自由流动、相互通婚成为常态,如日喀则市仁布县切洼乡有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工作、经商、办企业,有37户民族通婚家庭,占全乡户数的5%,他们互帮互助、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共同致富,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赞歌。

坚持志智双扶,脱贫致富动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使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倍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争当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和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光有党的好政策不行,还得自力更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如今已成为贫困群众的高度共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西藏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全区广泛开展“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面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着力在拔掉群众思想的穷根上下功夫,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各族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如,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居委会贫困户次仁罗布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他说:“我年纪轻轻就戴着一顶贫困帽,感觉很羞耻!只有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赢得好日子,赢得他人的尊重,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真正摘掉贫困帽”。

群众思想更加解放。通过“四讲四爱”等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以更加积极的行动投身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如,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主动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改革,促进农牧区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流转,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配合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广大农牧区投资办企业,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2万多户。

致富劲头更加高涨。通过不断加大农牧区国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开展脱贫攻坚评先奖优、劳动技能大赛、“比学赶帮超”实践活动,各族群众学习科学技术、提升劳动技能、改变就业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氛围越来越浓。如,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柳果村是集中达孜、甲措两乡镇301户贫困户搬迁而来的新村,这些贫困户过去大多以乞讨为生,集中搬迁落户后,一边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一边发展生产,目前再没一户一人以乞讨为业,昔日的“要饭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现在整个村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是新时代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显著彰显。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历程中,西藏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和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更加筑牢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现代化,和全国其他兄弟省市一道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努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