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慢读丨历代游记中的琼州胜景

2020-08-17 23: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海南岛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历来就是国内外旅游者的美好目的地。海南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古代与近代的游记中,对海南的历史与人文状况、风物名胜就有着内容丰富的记载。

清代《琼黎风俗图》,是对黎族先民生活实景的描绘

近代以前

最早的海南游记———《小洞天记》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丘濬《题五指山》

海南的旖旎风光,历来都曾经感动过很多人,这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大诗人苏轼,他写的《乳泉赋》、《飓风赋》,是其对海南自然景物的深切观感。他的作品当然还不是游记,但其中所满怀的旅人的情感,已经与后来的海南游记有相当多共同之处。

清代《琼黎风俗图》

在宋之前,海南岛景观的游记大多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海南游记,是南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崖州知州毛奎的《小洞天记》,其中记载了他与几位属下与二位僧人,一起到崖州南山的踏查的过程,游记中,细致地描绘了其中的几个景观,比如石船、石室、钓台、摩崖石刻等,作者说:“世界小有洞天之佳境也”。小洞天的发现,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崖州知府周康最早发现并做石刻纪念,他还写过《石船记》,刻在石船之上,可惜这些石刻因年久剥落,而今已经不可查寻。

明清时期随着海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水平的提高,海南本土人士对海南自然、人文景观也开始注意,并有一些诗文流传到今天,它们开启了海南风光诗文的历史,也是海南景观游记的文化基础。这一时期,在游历海南各地名胜之余,自然景观首先是他们吟诵的对象,这体现了对海南风光的自信,其中对海南岛最高山峰-五指山的吟诵,更是凸现了这种感情。著名的是丘濬的“题五指山”诗: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后来的人们,也理解丘濬这种对海南本土的热爱,并加以赞许。如后来任琼州知府的牛天宿的诗中就有“后来吟咏知多少,应让文庄第一篇”的句子。此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丘濬的《南溟奇甸赋》,是以赋的形式对海南风光进行了直接的讴歌,这也是其游历海南名胜之后的感情宣泄。可惜,明清时期所形成的海南游记,大多没有保存到今天。

清代《琼黎风俗图》,是对黎族先民生活实景的描绘。

进入近代之后,海南游记的迅速增加,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清末,国人已经痛感列强环伺,有识之士痛感海南岛的重要地位与资源,对海南之开发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游历海南之余,对海南岛的情况向外界加以介绍,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海南开发的方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胡传受命巡查海南各处,后来著《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其名虽为“日记”,却可以说是典型的游记,其中包含许多其本人在海南各地勘察的内容,也有胡氏对海南开发的意见。

胡传,字铁花,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胡适之父,当时为吴大徵幕僚,受命巡视海南,据此文所载,他来海南的时间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其巡视路线是出府城西门,向西到临高、儋县,入那大,而后南向南丰,入黎族地区,至红毛,凡阳(今天的番阳)、乐安(今天的抱由附近),经大案,到崖县,过南山、马岭,到三亚,而后至藤桥,止于陵水。胡传的行程原计划从陵水再入黎区,经保亭至水满,再至岭门,回府城。但胡传在陵水患上重病,后改为从海南东部大路北上,直接返回府城。

上述的游历线路,是当时乃至民国时期进入五指山区的比较通行的线路,胡传详细记载每一站的里程、村落以及沿线的风情,对我们了解当时黎族的生活很有帮助。

其外蓝鼎元著《琼州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也是这一时期对海南岛的著名游记之一。

上世纪20年代

中国游记名篇———《海南岛旅行记》

“乃偕入咖啡馆,各尽一盅;计其值,不过铜元十四枚而已。回忆在北平、上海等处以吃咖啡为较有资产阶级之色彩,而在此间却极平常之至,语云:物以少为贵,信然”。

———田曙岚著《海南岛旅行记》

第一类是当时的各级政府官员到海南岛巡视形成的文字。受广东省政府的委托,夏寿华到海南岛考察,之后他写了《夏卓春琼游笔记》。1914年6月,广东活版公司排印本。后发表于《船山学报》1915年第1卷。夏寿华(1854~1924),字卓春,晚号思痛,湖南益阳人,1914年3月16日,他乘轮船渡海,到达海口,然后或乘轿,或骑马,或步行,以两个月时间历游了琼州十三县,对海南的山川形势、物产品汇、民情风俗等详加考察。后来写成了《琼游笔记》一书,书中还提出开辟道路、扶商殖民、防止外国列强觊觎海南等建议。这部游记,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考察海南岛的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专著。其中还有作者所做“琼游诗”三十八首,对海南各地的风俗,有全面的勾勒,包含对海南风物的深情。如他写的“访海忠介故里”诗:“黎山突兀起沧瀛,屹立东南万里城,三百年来遗策在,令人思慕海先生”。

1928年,黄强考察五指山黎区时见到的水满峒黎家妇女。

《五指山问黎记》,黄强著,1928年12月初版,香港商务印书馆承印本。此书为黄强1928年10月由海口经营根、五指山、保亭到陵水历时半个月的考察记录。此书附黄强此次旅行的线路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从海口到这些地区的具体道路情况,书中甚至有路程的里数。另有多幅图版。他还记述从五指山西侧眺望五指山的感受:“望之戟竖三指,状若笔架。”又引用当地人的话说:“巨指(大拇指)为马头,食将(食指、中指)二指为马鞍”。也是令人想不到的别样景观。

《五指山问黎记》书影

《五指山问黎记》作者黄强由琼州府城入五指山出陵水道路略图

第二类游记是各类学者在海南进行学术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日记或记录。《琼崖考察经过》,林缵春著,林缵春(1909~1986),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曾组织琼崖农业研究会,后曾任私立海南大学教授。此篇文章,记述了他在海口、文昌、琼海、儋州等地考察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他所见到海南社会的情况,也有对所见风景的描绘。

他曾“出外散步,途经海南医院而至椰子园。椰子园为海口游乐场之一,后背海南医院,前临大海。其地广而平,中植椰子约百棵,是以名焉。朝晨薄暮,红男绿女来游者,不绝于途。以挹海风清凉,望海水之澎湃,帆船往来,落日红霞,其乐无穷也”。

《琼崖访黎记》,刘咸著,《大公报》1937年3月科学周刊。刘咸是著名的民族学家,1939年曾出版《Hainan,The lsland and thepeople》(《海南,这个岛屿与它的人民》,这部英文版的著作,也主要是介绍海南黎族的社会情况))。《琼崖访黎记》一文是他在海南黎族地区的考察记录,其中对于海南黎族的社会习俗的描绘非常全面,文笔也极有生活情趣。

王兴瑞著《考察海南岛黎苗民族日记》,发表于《边事研究》1940年。王兴瑞(1912~1977),海南乐会人。作者1936年春参加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组织的“海南岛黎苗族考察团”,在黎苗地区居住四个多月,此文是作者1937年2月3日至6月4日到海南陵水地区的考察日记(日记开始于2月3日,止于4月14日,作者2月7日到达海口,4月14日离开陵水)。王氏与林缵春一样,是海南本土人士,自然通晓海南方言,在与黎族接触中,比较便利,其日记中对海南黎族生活的记载也就更加清晰、准确。他描绘今日七仙岭的时候说:“出(保亭)市门,一线蜿蜒起伏的山脉便横于眼前,而七指山尤为卓拔,其峰远望如指,数之为七,这当是命名的由来”。

第三类游记是专题的游记,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丰富,影响巨大。这其中要以后来以书籍形式出版的田曙岚著《海南岛旅行记》最为有名。此游记最早以《环游海南岛记》为名,发表于《旅行杂志》第9卷1~3期。之后在193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是田曙岚历时两个多月在海南岛内游历的记录,活动范围比较广泛,除了中部的黎族地区外,环游了海南岛整个沿海地区,田氏当时已经游历过国内许多地区,熟悉中国国内各地的风土人情,所以他的《海南岛旅行记》记载全面,材料翔实,内容有趣,记述了海南特有的风俗。如他在海南岛各地旅行,途中口渴时,多饮咖啡解渴。其在潭口,路途口渴,“乃偕入咖啡馆,各尽一盅;计其值,不过铜元十四枚而已。回忆在北平、上海等处以吃咖啡为较有资产阶级之色彩,而在此间却极平常之至,语云:物以少为贵,信然”。此书堪称海南游记中的名著。同时,这部游记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游记中的名篇。

环游海南岛记

《菲岛琼崖印象记》(书耳题“菲琼游记”),王少平著,1939年8月省吾寄卢出版,东雅印务公司印本。《菲岛琼崖印象记》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叫做“菲律宾印象记”,写作者在菲律宾游历的见闻;第二部分叫做“琼崖风物志”,介绍海南岛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作者在海南游历的观感。王少平1937年1月16日~22日到海南考察,主要目的是打算在海南兴办实业。作者在海口、琼山一带考察,并到福山、马袅等地考察热带农业的农场。作者在 海南岛考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此书在所附多幅图版,比较珍贵,比如今日海口市境内的火山口的照片,又如海瑞墓的照片等。此外,作者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海口,所以对海口市的市容、市貌都有细致的描绘。他到五公祠游览,见到当时的浮栗泉“水甘而洌,四周砌以山石”。作者很感此处景致,摄影留念。

《菲岛琼崖印象记》中的那大基督教礼拜堂

抗战胜利后,海南社会空前残破,客观而言,此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南岛游记,有的只是一些反映海南社会状况的纪实作品。

外国人所写

《海南岛民族志》———细致描绘海南民族风情

自19世纪后,世界性博物学的发展,海南岛上丰富的动植物以及人文社会景观吸引了国际社会中学者的目光,他们纷纷进入海南岛,进行科学探险。

最早来到海南岛探险西方人是英国人汉斯,他在为香港领事馆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进行植物的研究。他最初委托他人采集海南岛的植物,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汉斯1866年亲自渡海,在海口、琼山附近活动。此后,英国驻香港领事斯温霍在1868年以在海南岛寻找开放港口为目的,来到海南岛,并计划进入海南岛腹地进行探险。他在历时约2个月的时间内,或深入海南黎区,或到达海南岛沿海的各个港口,并对其附近进行探查,完成了海南岛全岛沿海一周的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各类标本,又公开发表了十数篇的介绍海南的文章。这些人的活动最初还主要是进行海南岛的生物调查。此后此种情况有所变化,美国人传教士亨利与荷兰人吉尔梅森结伴,历时40天深入海南岛黎区考察,两人的考察路线是从那大出发,向东经五指山到嘉积,而后经定安回到海口。两人在进行植物、动物采集的同时,也对所经地区的物产、民情进行了考察。此后还出版了《岭南》一书(英文版)。

《五指山问黎记》的作者黄强1928年到海南黎区考察时,在随从人员中,有一位法国位教士萨维纳,后来他用法文写了一部著作《海南岛记事》,也记述了他与黄强一起游历的过程。

《海南岛民族志》附图中的南巷村的牛车

20世纪20年代,欧洲人在海南岛调查的杰出成果是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此书虽说是一部民族学的专著,但它的形成,是史图博本人亲身在海南岛各地数月考察的结果,其中有他进行考察的完整路线图,也可以说此书本身就是一部游记,同时,其中所描绘的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的社会情况以及民族风情比一般的游记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

在二战前,外国人进入海南岛进行各类调查活动的,以日本人最多,所以他们留下的海南岛游记也最多。虽然这些人来海南岛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或科学考察,但从他们的游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当时海南社会的真实的情况。

《海南岛探险记》,(后藤元宏著,丘怀瑾译,《边事研究》5卷1期,1936年12月。)此文本来是后藤元宏来海南岛考察的旅行日志,是《南海的一大宝库--海南岛》一书的附录。1922年后藤元宏受日本三菱合资会社的命令,来海南岛考察。1922年12月30日到达海口,3月2日离开海口,前后共两个多月。这个人后来在1932年写了《南支那海的一大宝库海南岛》,在1939年又出版了《海南岛全貌》一书,对海南岛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此书的最后附录他的海南岛“旅行日志”,其中对他在海南各地旅行的过程以及海南各地的风俗有细致的介绍。如他说:“入白马井,我在一直游荡于旷野之后,得以眺望久违的沧海,不仅极感爽快,而此处海水极为清澈,渔船辐辏,从其往来之状,可见此处渔业之兴盛也”。

火野苇平:《海南岛记》,改造社1939年5月版。是侵琼日军的随军记者火野苇平在1939年2月随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后而撰写的著作。火野苇平是二战前日本的知名作家,也是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虽然其侵略者的立场限制了其对海南社会客观的认识,但作为一位首次来到海南岛的日本作家,其作为作家的本能以及其游历中国各地的经历,也使他注意到海南社会以及民俗的特点,并对其中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民俗特点有着细致的说明。此书还附有大量图版还可以直接使我们了解当时海南的社会生活情况,特别是海口的市容、市貌。他在游览五公祠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刻有”神龙“的浮栗泉下,有令人吃惊的清澈见底的溪流。有几条看上去好像是鲋鱼的鱼在游动。无论是东坡书院,还是燗酌亭,这些古老的石柱、墙壁都难以掩饰其流谪的哀思”。

原标题:

历代游记中的琼州胜景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10年3月8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撰文:张兴吉 部分图片由张兴吉提供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责任编辑:张运桐

原标题:《慢读丨历代游记中的琼州胜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