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城》首次出版精选集:“标题党”时代也需要好文章

澎湃新闻记者 阮玄墨
2020-08-19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书城杂志社有限公司与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举办了《书城》杂志的两部精选集《看见与被看见》《有象》的首发仪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戴燕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与《书城》杂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参加了首发活动。

活动现场

《书城》杂志现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书城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发行。2014年、2015年、2018年《书城》杂志三度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2019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精品期刊展”及全国中学图书馆馆配期刊推荐目录。

此次《书城》杂志与上海三联书店合作,从最近十年刊物中遴选部分优秀作品,出版《看见与被看见》和《有象》两册精选集。《看见与被看见》由“史乘”角度切入,选文不仅有中外历史叙事,亦包括讲述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等各类学科史的文章;《有象》聚焦“艺文”话题,有文学艺术文本解读,亦有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札记和艺术随笔。

《看见与被看见》

在活动现场,《书城》的编委之一戴燕老师由这两本很厚的精选集,回想起10多年前同陈子善老师一起参与编辑工作时讨论的问题,即文章的字数限制应该是多少。

“《书城》的定位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中爱读书的读者,所以我们就说不要太长吧,六七千即可。比正式的论文短一点,比报纸副刊长一点,这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的一个问题。可这十几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自己有时候看网络上的文章字数越来越短,从六七千字变成三四千字,再从三四千字变成两三千字,读者的耐受力越来越低了。”

“现在网络文章的标题越耸动,越受人欢迎。仅从这一点来讲,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如果各位读者留意的话,会看到我们这两本精选中的文章字数大概还是五千到七千字,不知道是否符合现在读者的胃口。”

2020年8月号《书城》

陈子善老师也回忆道:“戴燕老师曾经采访过海内外很多学术大家,当时是在《书城》杂志上连载,后来还结集出版。那些都是围绕大家关心的学术问题和学术经历进行的深入采访,而不是随意的谈话,所以非常有意义。”

陈子善认为《书城》杂志很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用稿范围很广,涉及人文社科甚至科学领域的文章,只要有趣、有见解、给人以新意的,都能够发表。并且编者的学术视野很宽广,风格也很活泼。“这次将10多年来发表的文章精选出版,对于《书城》来讲也是第一次。”

《有象》

李天纲老师讲道:“以‘书’为名的杂志在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因为当时强调‘读书无禁区’和思想解放。但目前留下来的只有北京的《读书》、上海的《书城》和长沙的《书屋》等。就像戴燕老师讲到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想走通俗化的路线,文章需要越来越通俗,受众也越来越年轻,也就是我们的文章需要写得精妙可读。但是有思想、有学术内涵的文章,任何形式的大众媒体也都是需要的。”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好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好的文章就是好的文章。其他任何类型的通俗媒体,都需要好的文章。我今天仍然相信这个想法,文章还是要好,要好看,要有内容,要有学术,要有思想。我们这些人年龄大了,但还在坚守,同时也相信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可能越来越需要阅读有内涵的文章。今天的这两本书是《书城》里选出来的,我只是一个作者,还有一大批的编者,他们联络了很多学者,都是写文章的好手。”

活动之后,澎湃新闻采访了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书城》杂志社长李爽。《书城》杂志历经几次改版,最近一次改版是2013年,李爽社长说,“在这次改版中,《书城》杂志确定了‘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的办刊宗旨,以思想、文化、艺术为内容定位,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经济、科技等领域。希冀能够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实现多领域、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与对话。《书城》杂志将推广深度阅读作为自身的时代使命,作为一本扎根上海的人文期刊,希望能够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思考局限,和读者一起分享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视觉之美。”

附:《看见与被看见——《书城》精选(一)》目录

何怀宏:看见与被看见——阅读《理想国》的一条思想主线

何怀宏:活下去,但是要记住——莫言作品中的乡土历史与生命记忆

陈嘉映:快乐与至乐

姚大力:“故事”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葛兆光:谛听余音——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

葛兆光: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张汝伦 赵穗康:从艺术哲学得到解放——关于艺术哲学的对话

樊树志: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

樊树志:1590年代的朝鲜战争

戴  燕:在世界背景下书写中国文学史——从翟理斯到王国维、胡适

江晓原:一个科学史研究者眼中的爱因斯坦

江晓原:火星故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

张信刚:文明的地图:回顾与前瞻

《有象——《书城》精选(二)》目录

郑培凯:陆羽与茶道审美

郑培凯:啜英咀华

郑培凯:晚明饮茶风尚

戴 燕:华佗无奈小虫何

戴  燕:“这是多大的使命呀”——试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贡献

葛兆光:借纸遁窥牖(节选)

葛兆光:福州黄巷葛家——《葛生蒙楚》之一章

李天纲:“中西医的调人”——高晞《德贞传》读后

李天纲:卅年风雨共经历

李天纲:马尔智和“兰花指”

陈平原: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

陈平原:走向地方的新文化——“潮州民间文学丛书”总序

陈子善:张爱玲三题

陈子善:创造社的“创造”

姜建强:日本浮世绘文化的一个视角

姜建强:在咖啡之神与咖啡之鬼之间——日本咖啡文化的一个视角

马慧元:牛顿的苦恼:声与光的故事

马慧元:音乐几何

赵穗康:守其雌

赵穗康:镜框内外的艺术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