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递上高原教育亮丽的“美育清单”——西宁市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校园探索

2020-08-19 19: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走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校园里,“幸福西宁”这一关键词高频率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中。近年来,西宁市城中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道路,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美育课程体系,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美育清单”。

01

“走班”筑就理想 “中国梦”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童年,总是能带给人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西宁市阳光小学是城中区唯一一所公办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除了寄宿生,学校也有许多走读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团队而言,所有孩子是否都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校一直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为什么就不能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呢?”这句话出自一位走读孩子之口。阳光小学美术组教研组长徐龙说:“自学校于2014年3月开始在住校生中开设活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天保证1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布置班级文化墙、组织各类活动时住校学生成了展示才华的主角,走读学生都很羡慕,也想参加这些活动。”

看到学生有如此高的积极性,阳光小学谋划着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满足学生们的愿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实施“走班”学本领制度。学校通过走访老师、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全面落实“走班”活动课程,根据师资、场地的实际情况,学校最终在2015年6月确定下来了28个社团。

张怡然是阳光小学六年级的走读学生,她很喜欢农民画,将来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美术教师。铅笔绘描,填充颜色,不一会儿功夫带有文化气息的一幅农民画就跃然纸上。学生爱学,这让老师们非常高兴。在多方协调下,学校邀请了“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党明汉为学生们指导。四年级学生赵星宇说:“特别喜欢每周四下午的‘走班’式少年宫活动课程,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丰富而可选择的内容。尊重学生个性,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自由、自主发展的空间,这已成为人人喜爱、全员参与的活动了。”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源于城中区委、区政府极力改变农村学生的教育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西宁市阳光小学,一方面在探索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融入学校美育各方面、各环节,阳光小学仅仅是个缩影。

02

版画引领思想 “好氛围”

西宁市观门街小学的美育教育也很有特色。观门街小学德育主任王平也是教导孩子们版画的老师。她看着学生从一开始的胆怯不敢动手,到最后自己亲手做出的版画,立体、俏皮、古灵精怪充满童趣,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我没想过让孩子们都成为艺术家,但我想让孩子们从版画的动手过程中,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自由。让孩子们的心充满阳光。”基于这样的理念,许多对版画没有概念的孩子,在王平的鼓励和赞许中渐渐喜欢上了版画。王平说,版画是开发儿童思维,启迪儿童审美心灵的一把钥匙。她想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上这一门有趣、神奇的引领思想课程。

近年来,西宁市观门街小学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坚守“以美润德,以美育人”的办学宗旨,努力建构一所有思想、有温度,教师幸福从教、学生快乐成长的特色学校。如今这所历经100多年岁月洗礼的小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美育综合改革。这些年来,西宁市城中区统筹各个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氛围。

如今,城中区把艺术特色工作室的建设作为象牙塔尖,再通过塔尖引领全区美术工作的快速发展。前营街小学仿青铜制作工作室,阳光小学漫塑工作室、绘艺黏土画工作室、大通农民画工作室,北大街小学刘峰当代民间绘画工作室,华罗庚实验学校晁迎霞创意酥油花工作室,南川东路第二小学儿童水墨工作室,南大街小学陈爽手工编艺工作室,南山路小学石膏雕刻工作室,南川东路小学篆刻工作室等14个工作室犹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各自特色凸显,形成了引领孩子们思想进步的“好氛围”。

03

黏土唤醒心中 “艺术热”

在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一朵朵鲜艳的“鲜花”被展示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原来这是黏土酥油花。晁迎霞开发的仿酥油花黏土工艺课程,被称为“指尖上绽放的鲜花”。2018年,她在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一缕霞光”创意仿酥油花工作室,其工作室作品陆续参加了校级、区级、市级的展览和比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并且给予了很多支持。

有15年美术教学经验的晁迎霞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让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发扬光大,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丽的种子,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他们动手的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艺术,这才有了酥油花的探索研究和仿制,开发了‘仿酥油花’手工艺教学。我的目的是想让这项青海本土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负责人介绍,校本课程中有一批如养蚕植桑,黏土工艺等的特色课程,现已初步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支撑。

孩子们的课程作品还能被社区“爱心换购驿站”给换购。目前,城中区首批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绿色阳光爱心换购”驿站已经成立,未来将逐步推广至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采用志愿服务积分换购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手工作品的方式,积极推广“以志愿者服务换积分,以积分换志愿者作品”机制,实现“服务+奖励”的良性内循环,用小小驿站串起未成年人的志愿精神培养、青少年德育美育、壮大志愿者队伍三条线。

近年来,西宁市城中区通过挖掘青海传统河湟文化研究,以特色学科艺术工作室为切入点,发挥好学校教师的创造才华和艺术才能,搭建好平台、创造好条件、提供好保障,把学校、社区和志愿者联系起来,打造出文化艺术“高地”。

04

陶艺映出生活 “大价值”

走进劳动路小学,学校随处可见孩子们奇思妙想的作品,楼道、走廊、教室、甚至连卫生间的标识都是孩子们的陶艺杰作。拉坯、捏塑、晾干、修坯、上釉……陶土在美术老师和孩子们手里敲打着,揉搓着,旋转着,再经由1280度高温电窑烧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摆件、花瓶、茶具就诞生了。

在西宁市劳动路小学的陶艺室里,一群10岁出头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可塑性良好的泥塑专用泥,表现出了极强的创作欲望:徒手捏制,静心修胚,独自雕塑……他们神情愉悦,专注创作。学校陶艺工作室负责人贾煜蹲在孩子们旁边,悉心指导。他和孩子们一起,或敲打、或揉搓、或拉团,创作陶艺作品。

西宁市劳动路小学校长王海明介绍,“陶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王海明说:“学科之间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劳动路小学的美育教学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重在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敏锐视角 ,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贾煜是学校的陶艺课老师,他说,“在授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有感触,孩子们的思维天马行空,做出来的作品也很有特色,但是很多好的作品容易裂缝,甚至不能碰,一碰就坏,所以在和王校长沟通后,我们就购买了烧窑设备,把泥塑课变成了陶艺课。”

“一块泥巴,经过老师的手如魔术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六年级学生赵文凯说:“同学们上陶艺课的热情都很高,在动手实践中发挥着自己的奇思妙想,都想制作出特别的陶艺作品。”

像劳动路小学让陶艺走进校园,让孩子能够在陶艺制作中感知家乡文化的魅力,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及了解地方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家长对劳动路小学陶艺课程好评如潮,好消息也是接二连三,就在前不久,学校接到“2020第三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征集启事”的通知后,城中区教育局精心准备报备后,最终有9件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

如今,劳动路小学在全面完成国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携手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开设陶艺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立了青海省第一个青少年历史文化彩陶教育基地。通过努力,学生们也已初步掌握了彩陶制作基础造型技巧。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陶艺校本课程的开设,成为劳动路小学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为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解码西宁市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校园探索的奥秘,不难发现,那就是“幸福西宁”校园递上的一份“美育清单”。

—END—

监制 | 刘昌瑛

原标题:《递上高原教育亮丽的“美育清单”——西宁市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校园探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