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壶关到和顺,打开全总机关扶贫干部一线日记

2020-08-19 11: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

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收官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正酣。一位位扶贫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走村串户,开展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中国工人》杂志邀请全总机关的两位工会扶贫干部,用口述的形式讲述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

陈伶浪

■ 全国总工会驻壶关扶贫工作队队长

战斗在扶贫一线

脚踏土地,是一种踏实之感;手捧泥土,是返璞归真的恬静;邻里乡亲,是我与第二故乡传递爱意、投身奉献的纽带。

2019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的一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前往山西长治市壶关县挂职扶贫。

干好工作,熟悉掌握情况是第一位的。进驻壶关后,我便开始翻山越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厂矿、企业、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民情。半年多的时间,我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掌握了全县脱贫攻坚、教育发展、农业产业等第一手资料,成为自己到任之初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全总机关工作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扶贫思想,就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中。我也深知,做大脱贫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力、最根本的举措,也是增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最直接的途径。

到壶关工作后,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帮助壶关发展什么产业,做大做强什么品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产业扶贫结出硕果,取得实效。

“小黄花”变成“致富花”

壶关县气候、地理条件都比较特殊,每到花开时节,驱车行走在沿线村庄,到处可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岭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黄花”。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路过石坡乡看到“全总连翘基地”时,心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之情。经过详细的调研了解得知,这种小黄花就是连翘花。

连翘是个“懒庄稼”,两到三年就能开花,叶子可以加工成连翘茶,果实是中药材,花季可观光,既有一产种植,也有二产加工,还有三产旅游,把其各种价值“吃干榨净”,就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脱贫。

于是,壮大发展连翘产业,成为我们这届全总扶贫工作队的首要任务。在详细规划、认真核算、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最终以鹅屋、石坡、树掌、东井岭等偏远乡镇为主,按照苗木免费提供,每亩补贴100元种植劳务费的形式,投资230万元,种植连翘1万余亩。现如今,壶关种下的4万亩连翘,5年后进入丰产期,保守估计每年可有1亿元产值,真正把壶关的“荒坡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小香菇”变成“大产业”

记得刚到壶关时,正值初春时节,地里还没种庄稼,下乡与农民聊天,了解到全县各村的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下来辛苦不说,收入还不高。在多次走访中,我萌生了发展经济作物的想法。

2019年3月,我带领相关人员,牺牲周末时间,先后到湖北省随州市、河南省西峡县考察香菇种植项目。香菇种植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具有产品丰富、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等众多特性,特别是在壶关县发展香菇产业,季节、气候、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成为我的第二个目标。

▲陈伶浪(右)实地考察香菇大棚种植情况

2019年3月,全国总工会投资120万元,在晋庄镇北庄村先期建起了60座标准化香菇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去年,每个香菇大棚保守估计收入都在5000多元,直接带动村上4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今年,我们又扶持建设了一条菌棒生产线,从菌棒原材料的加工、灭菌到菌棒接种,再到香菇的养成,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小香菇成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小车间”变成“大工厂”

在一次调研中我发现,壶关县店上镇移民搬迁小区虽然搬得出,但要稳得住、能致富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想到了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劳模吴迪。他曾经往返广东东莞几次考察调研,在当地引进广东东莞银帆电子公司开设的电子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地剩余贫困劳动力100余人。

能否在壶关县移民搬迁小区也开设扶贫车间,促进当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这是我的第三个想法和目标。

说了算,定了干。我们总投资20余万元,在县里最大的移民搬迁小区,建成了电子扶贫车间。一名扶贫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曾自豪地说:“不用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多亏了扶贫车间,让我们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打工挣钱,工作生活两不误。”

此外,我还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积极联系劳模企业捐资助学3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资助贫困生上学;对接企业,销售滞销农产品180余万元;协调对接阿里巴巴集团,引进“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投入352余万元保费,为壶关县0-10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女性提供教育、医疗保障;将价值123万元的“松果公益”教育脱贫项目落户壶关,惠及学生2.3万名……

在壶关工作一年多来,我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深谋实抓,务实苦干,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也收获了幸福和感动。

精准扶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走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作为战斗在扶贫一线的一名普通帮扶干部,距离挂职结束虽然还有半年多时间,但我会继续努力,用更实的做法、更大的力度、更多的资源,为壶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尽最大努力。同时,也非常珍惜和感谢组织给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向老百姓学习、向基层学习、向脱贫攻坚学习,待挂职扶贫结束,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王素萍

■ 全国总工会驻和顺扶贫工作队队员

让我不舍的和顺

2019年12月20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在由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我们工作队正在研究如何把山西和顺当地的农副产品更好地展示出来。突然,队长把我叫到一旁,小声对我说:“刚接到通知,你扶贫挂职任期已满,不日就要回全总机关工作了。”

听到这一消息,虽然在预料之中,但我还是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么快。

顿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随后,五味杂陈的感受涌上心头,既不舍,又激动,既伤感,又高兴。高兴的是,两年的扶贫挂职结束了,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回到自己原来熟悉的工作岗位,回到以往的朋友和同事们中间了;伤感的是,我即将离开给我人生带来特殊经历和收获的和顺县,那里还有我许多的眷恋与不舍……

纯朴善良的人们

记得有一次,我下乡入村慰问贫困户,临近午时,走进一户人家,看到屋里摆设虽然简陋,却干净整洁。

吊炕上坐着一位目光呆滞的中年妇女,身穿一件浅蓝色棉袄,虽然有点褪色,但却素淡洁净。她呆呆地看着我,始终不出声。我正要上前打招呼,突然听到一个粗哑的男声说:“她有智障,不会说话。”

随着声音,我扭头一看,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男子一瘸一拐地朝我走来。他身穿一件深黑色老棉袄,黝黑的脸上布满深刻的皱纹,尽显沧桑。看他行动困难,我赶忙把他扶到炕边坐下,随后拉起了家常。

言语间我才知道他们是夫妻俩,相差近20岁。妻子虽有智障,但却很勤快、爱干净,能把家里收拾得有条不紊。男主人虽然腿脚不利索,但还坚持下地种田养活家口。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孩,享受政府教育扶贫救助,正在上小学。

我询问男主人家中还有什么困难时,他却告诉我:“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我们没有什么困难。”听到此,我沉默了。起身把带来的米、面放到炕边,向他们告别。

男主人感激地拉住我的手挽留吃饭,我推脱还有事情,然后扭头向女主人打招呼。这时发现,她一直木讷的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当走出去老远,回头望着那家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时,我浮想联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多么纯朴善良的村民啊,他们虽身残却志不残,虽家境清苦,却时时感到幸福快乐。

宁静秀美的山川

当我响应全国总工会号召,奔赴扶贫一线挂职时,心里早已开始想象着贫困山区山高沟深、穷山恶水,缺吃少穿、环境艰苦,于是,便早早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

结果到了才知道,挂职的和顺县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美丽山城。

这里古称梁榆,有远古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王侯贵族的避暑遗迹,还有秦赵阏与之战流传下来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传说隋唐时的李世民、明末李自成都在此屯兵打仗;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石拐会议”。

这里山川俊美,绿树成荫,溪流涓涓,景色宜人。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让人心旷神怡。不愧于“太行氧吧,避暑圣地,情满漳河,江山如画”。

春天里,鸟语花香,处处生机盎然;夏日里,夜空群星闪烁,文化广场上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人们载歌载舞;秋天里,风清气爽,田野上一片丰收景象;冬天里,白雪皑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装素裹,一片北国风光。小孩儿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老年人晒着太阳,喝着小酒,唠着嗑,谈天说地,一片恬静祥和。

更吸引人的是,那闻名遐迩的和顺旧十景、新十景。旧十景有黄榆古戍、风挝石鼓、八赋晚霞、松子香风、合山奇泉、凤台异形、九京新月、西溪灵井、雨洗麻衣、涨水环带。新十景则是云龙园林、姑岩天险、阳曲远眺、水帘新貌、夫子望日、溶洞奇观、天池寒桃、支锅形胜、禅堂幽居、铁桥松涛。

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远离城市的喧嚣,守着绵秀山河,过着宁静的生活,真让人流连忘返。

▲王素萍(右)在田间调研

继日未尽的事业

两年来,我们工作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山西重要讲话,背负着全国总工会殷切寄托,跋山涉水,走乡串村,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为助力脱贫攻坚,我们投资1200多万元,实施了包括种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小50多个扶贫项目。同时,开展了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式帮扶,使全县1.8万户、近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增收。

201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验收,和顺县从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望着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扶贫项目,看着一张张过上幸福生活的笑脸,我们不辱使命,倍感欣慰。

尽管如此,今后和顺县14万百姓要走上小康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乡村振兴的历史任务依然异常艰巨,我们还有好多正在实施的项目没有落地见效,而我却要在这时离开了,离开这片令我魂牵梦绕的热土。

但是,我相信,留下的同志们会做得更好。我想,我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再回到和顺看看这里的父老乡亲,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到那时,这里的人们会更幸福,生活更美好。

扶贫挂职虽然短短两年,却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与汗水,留下太多的眷恋与不舍……今日,和顺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原标题:《从壶关到和顺,打开全总机关扶贫干部一线日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