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雨之中冲在前 危难时刻显本色

微美肥西
2020-08-19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今年入汛以来,安徽省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巢湖等长期超警戒水位或保证水位,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陷阵、挺身而出,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甘磊、陈陆、张成武同志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甘磊、陈陆、张成武3位同志始终秉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在平凡中坚守初心、关键处体现担当,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危难时刻,冲在前沿、战在前线,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

7月30日,安徽省委追授甘磊、陈陆同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甘磊同志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以及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省级主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甘磊:甘洒热血守初心 奉献基层担使命

甘磊,男,汉族,安徽宁国人,1976年9月出生,1996年8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3月,因工作突出、表现优异,被选拔为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港口镇党委委员,并于2019年4月担任宁国市港口镇副镇长,主要负责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美丽乡村和旅游等工作。今年入汛以来,甘磊同志一直奋战在防汛救灾第一线,因长期劳累过度,6月16日住镇值班时突发疾病,不幸牺牲,年仅43岁。

初心永擎照前路 信念坚定铸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甘磊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奉者、拥护者、践行者,有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甘磊同志一心向党,在黄山林校的第一个学期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多次主动报名参加业余党校学习。这主要源于他从小接受爱党教育和良好家风熏陶。甘磊同志还未出生,父亲便在为村集体农作物喷洒农药时不幸中毒身亡,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邻里多有照顾。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便时常告诉我,孩子,我们幸亏有了共产党,没有她就没有你的现在和将来,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报答她啊。”“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不为名不为利,志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添砖加瓦”。这是甘磊同志入党时立下的庄重誓言,也是他爱党忧党护党、一生坚贞不渝的生动写照。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甘磊同志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每次理论学习后,他都认真写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党的归属感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甘磊同志把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自觉融注到生命和血液中。1996年7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国县(市)中溪镇林业站工作,在林业一线一干就是20年,无论是在偏远的云梯畲族乡,还是在工作繁重的港口镇,他都毫无怨言,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2017年8月,浙江安吉的客商来西村村考察投资项目,他带着客商走遍村里每一个角落,一天下来“微信步数”竟达到了5万多步。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结了一层白白的盐花,最终用诚意打动并留下了客商。在他的推动下,西村村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田野欢歌、田野大舞台、农耕人家等游乐设施,举办了花鼓戏文化周、过大年、宁国市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2019年,西村村民宿和农家乐开了17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0万元,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成为全国首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和宣城市十大美丽乡村,被国家文联列入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典型。西村村的发展变化凝聚着甘磊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2019年8月,甘磊被李夏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特别是聆听事迹报告会后写到:“践行李夏精神,作为最基层的干部,我们要从具体的工作中做起。”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入汛以来,甘磊同志不分日夜奔走在港口镇水阳江沿线的水库、塘坝、低洼地区,排查险情、检查物资、走访群众。6月15日,就在牺牲的前一天夜里,他还一直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白天在各村跑了一圈的他,晚上还放心不下,连夜赶往联系的太平村检查指导防汛工作,走访低洼地区群众,实地反复查看六庄水库大坝、溢洪道情况。直到晚上九点多,确保全部风险点无较大度汛隐患后才回到镇政府,继续在办公室关注雨情,安排各项防汛应急准备工作直到深夜。同事们都说,甘磊是一个“遇事能扛”的人,遇上难事反而越较真,憋着一股劲干到底。

使命在肩勇担当 危急时刻冲在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越是重要关头和关键时刻,越能考验干部,也越能识别干部。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甘磊同志就是一个始终奋发进取、充满斗争精神,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共产党人。

甘磊同志体格并不高大,可一旦困难来临,他永远是舍身忘我、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2009年5月5日,凉亭村一处山场被村民烧菜地引燃。由于火势较大,从午后直到天黑都没能扑灭。考虑到夜间扑火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又要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甘磊同志就带领灭火队员在林区的一条小路上轮流值守,观察火势动态。实在累了、困了,就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打个盹,直到天亮后,众人齐心协力扑灭山火。几乎一夜未合眼的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单位上班。这样危险而忙碌的场景,对他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2012年3月27日,灰山村后山突发大火,因山体坡度过陡,只能爬行上山。“我们背的那个蜂鸣灭火器有几十斤重,甘磊就带着大家使劲往上爬,边爬边灭火。山对面是西村村一万多亩的毛竹园,如果火势不受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港口镇行政执法局局长刘援非说道。

敢于担当,任劳任怨,是港口镇各村“两委”干部对甘磊同志的一致评价。2017年底,甘磊同志工作中不慎摔断了右手,手术后不到一周就重返工作岗位,植入的钢板超期2年了,还没有去医院取出来。2019年8月10日,“利奇马”台风突袭宁国。本没有值班任务的甘磊同志担心晚上水位上涨,毅然选择留下。他对当值的镇党委副书记汪书洲说,“你在镇里指挥,底下情况我熟悉,我去各个点看一眼”。得知洪峰马上要达到港口镇上游后,在外巡查的甘磊火速联系汪书洲,将辖区内潜在的几个危险点情况一一交待清楚,并作出需要立即转移群众的准确预判。夜里11点,按照事先对洪峰路径的判断,甘磊和汪书洲兵分两路带领干部赶往现场劝离村民。“我在这里守着,你先回镇里吧!”村民转移完后,甘磊同志主动揽下责任,继续坚守一线。洪峰退却后,整夜未眠的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2020年6月5日,持续强降雨导致灰山村河水暴涨,由于河道淤塞,河水一度漫过河堤,对周边农田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风大雨急,得到消息的甘磊二话不说立即赶了过去。一番勘察后,及时调来挖掘机,现场指挥河道疏浚,及时排除险情。完工时,甘磊同志全身早已湿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作为港口镇分管道路交通工作的副镇长,甘磊同志负责辖区主要道路设卡及卡点后勤保障工作。自设卡那天开始,他每天都要到卡点待上一段时间,工作抓得细而又细,经常迎着晨曦送来早饭、伴着暮色带来晚餐,顺便看看值班干部还缺什么,哪里可以再加强。为改善干部的值守条件,他多方联系,租来两节集装箱并简单改造,让值班干部休息时可以取暖。正月十五,他主动承担晚上8点半到凌晨2点半的夜班,让已连续奋战14天的同事们可以稍事休息,与家人团聚。为做好所包保的太平村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一,甘磊同志一大早就赶到村里,迅速安排部署好全村的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自己还主动参与到卡口值班、外地返宁人员信息排查等工作。正值寒假,村里从外地回来的大学生比较多,甘磊同志就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排查,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

脚沾泥土情满怀 扎根基层写大爱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甘磊同志出身农村,对群众有着天然的质朴情感。他喜欢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用脚步丈量工作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山林竹丛中、在河道沟渠旁、在田间地头、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在贫困户家中,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为乡亲们的幸福不知疲倦地奋斗着。

2012年,时任宁国市港口镇林业站站长的甘磊来到山门村22村民组走访,得知因交通不便,山里的毛竹运不出去,村民只能望“竹”兴叹。那时,他就在心里埋下了想法,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进山道路问题。从那以后,甘磊同志就成了22村民组的“常客”,与村民聊家常、帮大伙出主意。当然,聊得更多的还是修路的事。两年间,为了勘探地形,8里多的山路走了一趟又一趟;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最终争取到16万元项目资金,修通了这条“致富路”,村民们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满山的毛竹和山货变成了财富,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万多元。从林业站站长到副镇长,这条通往山里的路始终让甘磊同志记挂在心。2019年夏天,持续的强降雨导致进山道路水毁严重,好好的林区道路成了沟壑。甘磊同志又一次次进村了解情况,积极协调道路修复资金。就在甘磊同志去世的前两天,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成还打电话邀请他参加道路修复工程验收,他答应这两天忙完了一定来。而这也成为甘磊同志对山门村22组唯一没有兑现的承诺。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58岁的孤寡老人吴廷美常年患病且无人照料,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被政府纳入结对帮扶困难户群体。甘磊同志是吴廷美的帮扶责任人,经常抽空来看他,并帮助解决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对吴廷美来说,甘磊同志比家人还要亲,甘磊一来,他的精神状态就好了起来。2020年4月,在甘磊同志的协调下,村里对他家原本破旧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并帮他接通了自来水。考虑到吴廷美行动不便,甘磊同志没有同意村“两委”利用屋外的棚子做简易卫生间的想法,执意把卫生间修在屋内。得知甘磊同志牺牲的消息后,吴廷美眼含泪花,呆呆地在床边坐了许久。

甘磊同志不仅对帮扶对象特别上心,对镇里环卫工人的生活也特别关心。每逢高温季节,甘磊同志总会给环卫工人送去防暑降温药品,还为他们单独设立了定点饮水休息的地方,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环卫工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甘受清贫葆本色 恪尽职守作奉献

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甘磊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志。

甘磊同志去世后,妻子刘理清在整理他的衣服时发现,他一年四季的衣服加起来,一个普通的小包就全部装完了。“他从小就很独立,也很懂事。”刘理清说。由于年少时苦日子过惯了,即使后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甘磊同志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风。“第一次见到他,我还以为他是个来办事的村民,有点不修边幅。”港口镇党委副书记汪书洲深情回忆道。

宁国作为山区县,林业资源丰富,在大多数人眼里,在林业站工作是个好差事,但甘磊同志甘守清贫,从未利用手中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他现在的住房还是2004年为了女儿读书,东拼西凑了4万元购买的。为了孝敬长辈,甘磊同志还特意把岳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一起生活。他生活节俭,平时开的车是一辆二手普桑,从担任港口镇林业站站长起就一直陪伴着他,已经开了近10年,虽然看上去又老又旧,但甘磊同志却亲切地称它为“小坦克”。由于农林水工作的特殊性,甘磊同志在办公室时间很少,熟悉他的同事和群众都知道,找到“小坦克”,就能找到他。

忙碌是妻子和女儿对甘磊同志最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家3口一起出门旅游就一次,最近一次照全家福还是十年前。”刘理清轻轻地翻看着相册,泪水早已夺眶而出。虽然因工作忙,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少了些陪伴,但父爱从未缺席。他温和开明,尊重和支持女儿的意愿,跳舞、书法、画画……只要女儿有兴趣,总是鼓励她尝试。父女俩甚是亲密,在作文里,她经常写到爸爸,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敬意。追悼会上,女儿哽咽着说的一番话打动了许多人:“爸爸,请您放心,我不会因为您的不告而别而一蹶不振,对您的思念将会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像您一样,用一以贯之的努力,去完成不懈怠的人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敢面对今后的困难挑战,做生活的强者。”

扎根基层铸忠诚,情系群众写大爱。甘磊同志用一生对党的无比忠诚、对群众的真挚情感,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平凡事,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的崇高境界。

陈陆: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陈陆,男,汉族,江苏江都人,1984年2月出生于合肥,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入伍,生前系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2020年7月22日,陈陆在执行庐江县连河村抗洪抢险任务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陈陆用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本色,阐述了人民卫士的忠诚。

从救民水火到青山铸魂 始终如一的是忠诚品格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我必须带头上!”当得知仍有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时,已在抗洪一线奋战了4个昼夜的陈陆斩钉截铁地说。自7月18日起,合肥市普降暴雨,多条河流水位超过历史峰值,庐江县城告急!环巢湖圩区告急!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告急!灾情就是命令,抗洪就是责任。面对百年一遇的洪灾,陈陆带领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全体指战员昼夜不懈、抗击洪魔,一刻不停地在惊涛骇浪中穿梭转战。

连续4天的紧张战斗里,陈陆抛安危于脑后、置生死于不顾,始终冲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由于长时间野外救援和水中浸泡,他的脸颊过敏蜕皮、四肢肿胀发白,但他强打精神、强忍疼痛,不离一线、不下火线。7月22日一早,在得知石大圩漫堤溃口、圩内4个行政村的群众被洪水围困后,已三天三夜没有睡过囫囵觉的陈陆,多次谢绝战友们劝他休息的好意,迅速调集5艘橡皮艇火速前往救援。随着时间的推移,溃堤的口子越来越大,汹涌的巢湖湖水倾泻而出,不断向被困群众逼近,情况万分危急,救援刻不容缓。

“同志们,我来带路!我打头阵!”陈陆又一次跳进首艇,主动担当洪水中的开路先锋。突然,远处堤坝传来几声巨响,5台正在封堵决口、重达4吨的挖掘机瞬间被洪水卷走不见踪影,湖水河水之间的落差水位陡增,形成了高达3米的“滚水坝”。这是水域救援中最不可预料、最难自救、最容易发生亡人事故的情况。“调头!稳住!不要怕!”千钧一发之际,陈陆大声喊道。话音未落,橡皮艇已被卷入漩涡侧翻,滚滚洪流顷刻间吞没了一切......“教导员,你在哪里?”“陈陆,收到请回答!”乡亲们沿着大堤一遍遍搜寻陈陆的身影,战友们在电台中一遍遍呼叫陈陆的名字,直到7月24日13时50分,陈陆的遗体才被找到,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6岁。

坚决听从党的号令,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时提出的首位要求。接过旗帜,就认定了方向;铭记训词,所以不畏艰险。接警411次,转战5个行政村,历程600余公里,成功营救、转移、疏散群众2600余人,这是陈陆在生命最后的96个小时里会同战友们交出的答卷。一组组数字是冰冷的,但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对永听党话火热誓言的坚守,是对永跟党走炙热信仰的践行。在滚滚洪流中、在滔滔浊浪前,陈陆闻“汛”即动、冲锋在前,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从驰援汶川到守护庐州 始终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里氏8级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时任合肥市瑶海区消防中队中队长的陈陆主动请战,积极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安厅先遣部队,成为入川救援的消防队员,年仅24岁的他也是当时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震后的巴蜀大地,山崩地裂,桥断路陷,陈陆和其他救援队员徒步13个小时才挺进位于震中的漩口镇漩口中学。抵达救援地点后,战友们才发现陈陆的军裤已经血迹斑斑,很多水泡磨破流脓。在震区的10天里,陈陆每天都要忍受毒虫叮咬、水土不服的痛苦,时刻面临余震频发的危险。即使在免疫系统紊乱、全身红肿起泡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每天背负60余斤重的破拆设备开展搜救,为当地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被合肥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早在同年年初,安徽遭遇特大冰雪灾害期间,陈陆就已投身铲冰除雪、保民平安的战斗中,像上紧了的发条般一刻不停,转移了一人又一人,排查了一户又一户,处置化解了周谷堆批发市场积雪、龙潭某煤球厂垮塌等险情。连续两天两夜浴“雪”奋战,陈陆的左大脚趾严重冻伤,险些截肢。刚刚伤愈,他又义无反顾地奔赴汶川,开赴新的战场。这样的冲锋陷阵并不是偶然为之的一时冲动,而是矢志为民的自觉行动。2016年6月,庐江县连续一周暴雨狂泻、内涝严重,已转任县消防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的陈陆“玩命”地和险情赛跑,向洪魔抢生命,不眠不休35个小时,带队营救和疏散群众2430人,直至当场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2小时后,陈陆才转危为安,在他醒来时第一句话说的依然是“不要管我、救人要紧”。

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必须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无论是日常应急救援,还是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陈陆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参加灭火救援战斗千余次,救出群众百余人,他的小腿、膝盖、前胸、后背都留下了伤痕累累的“勋章”。陈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竭诚为民,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其本人先后被安徽省消防总队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安徽省公安厅评为“优秀人民警察”。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 始终坚守的是使命担当

2018年,消防队伍进行了改革转制,陈陆脱下了“橄榄绿”换上了“火焰蓝”。改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使命担当。在陈陆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努力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时刻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斗争精神和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英雄气概,书写了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对事业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

消防队伍改革转制前,陈陆多次放弃机关任职机会,一步一个脚印走,一点一滴务实干。2007年4月,陈陆赴任瑶海消防中队中队长,首次挑起了基层中队主官的重担。当时的中队训练工作在全市位列倒数第三,为了打好翻身仗,陈陆每次训练都全勤参加、全程组训,立身为旗、身先士卒,带领全体队员苦练本领、奋勇争先。两年后,在全市比武竞赛中,中队取得了团体总分第2名的好成绩。2015年11月,陈陆调往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任职,面对基础条件较差的实际,他积极协调争取多方支持,推动落实政府专职消防员待遇,投入6千多万元建起了汤池、同大专职消防站和龙桥特勤消防站并配齐全部装备,凝聚了人心,建强了队伍,改善了设施,受到一致好评。

消防队伍改革转制后,陈陆经常对队员们说,虽然我们的体制变了、身份变了,但铁心跟党的赤胆忠诚绝对不能变,事业如山的初心使命绝对不能变,服从命令的责任担当绝对不能变。2020年3月,庐江县东顾山突发山火,当时又刮着8级大风,火借风势迅速烧到了离县城不到1公里的夹山蕻公园。园内有1个大型垃圾处理场,连续十几年用于集中填埋垃圾,沼气浓度较高,一旦被火引爆,将危及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陈陆迅速带队配合有关人员,在垃圾处理场前建立隔离带,冒着沼气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死守阵地,成功战胜了火魔。

使命担当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政之基、成事之要。在陈陆的一生中,无论岗位如何变迁、体制如何变动、环境如何变化,他都以战士的勇毅、战斗的姿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在危难关头豁得出,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每一次救援都分秒必争,每一次行动都使命必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危急时刻显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风貌和宝贵品质。

从舍弃小家到守护万家 始终传承的是家国情怀

陈陆出生于军人、警察世家,他的父亲是安徽第一代边防军人,母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外公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家庭环境的熏陶,让陈陆从小就有了参军入伍、建功立业的志向。17岁那年,陈陆如愿以偿考上了军校,穿上了军装。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中队任职。每当谈起自己的选择时,陈陆总是说,“我虽然不能像外公一样上战场保家卫国,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依然可以守护万家灯火。”

出于对事业的共同追求,2011年,陈陆与来自边防队伍的王璇结为了夫妻。婚后十年,小两口总是聚少离多,从未一起过过除夕。甚至在王璇阵痛进入产房时,因庐江县一厂房发生火灾,陈陆在执勤一线指挥无法抽身。没有直系亲属签字,导致王璇的无痛分娩针都未能注射。孩子出生后因呛羊水,直接被送到了保温箱。即便如此,母子俩还没有出院,陈陆就返回了岗位,总共只在医院待了3天。平日里,陈陆一般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分不清哪个星期才能见到爸爸,每到周五总是不停地问“爸爸这周能不能回来”,特别是一看到消防车就会大喊“爸爸、爸爸”。陈陆曾经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崭新的红盒子,里面装的是孩子最喜欢的消防车模型,这个礼物陈陆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多月,却永远不能亲手送给孩子了。

陈陆对家人亏欠很多,为人民却不遗余力。庐江县曾有多个商品市场存在占道经营、无火灾报警系统等消防安全隐患,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陈陆一到任,就带领监督执法人员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多次向县委县政府争取支持,最终促成火灾隐患整改销案,硬是把先前的“老大难”变成了如今的“示范点”。中心城是庐江县城最大的居民安置房,面积上百万平方米、人口数十万,群众关注度高。陈陆多次沉到现场办公,主动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协助政府推进消防工程建设,帮助加快项目进度,使安置群众如期搬进了新居。

舍小家为大家,体现的是家风浸润,彰显的是家国情怀。陈陆36年的人生征程中,有15年献给了他所挚爱的消防救援事业;提干16年来,有14年扎根在他所牵挂的基层一线。陈陆因国而忘家、秉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对岗位的坚守之中,把人生的理想抱负寄托于对群众的大爱之中,用乘风破浪、舍生取义奏响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生命壮歌。

十九载水火人生,为民赴难忠胆耀江淮;卅六年热血青春,英魂不泯丹心映山河。陈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展现了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昭示了对消防救援事业的无限热爱。

张成武:扎根基层守初心 无畏风雨逆洪流

张成武,男,汉族,安徽六安人,1973年12月出生,1997年11月参加工作,200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党委副书记。2020年夏天,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肆虐了江淮大地,7月18日,金安区东河口镇的降雨量在4小时内突破了269毫米。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张成武同志第一时间奔赴防汛现场,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抗洪救灾第一线。

23年扎根基层、执着坚守,张成武同志始终保持着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着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保持着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保持着艰苦朴素、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

一刻不得闲,防汛抢险连轴转

“越是艰险越向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汛情来临,在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张成武同志无私无畏、奋勇向前,发扬了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初心使命的一贯坚守。

7月18日上午8时15分许,六安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日,该市金安区东河口镇遭遇史上最大强降雨,境内25座水库超警戒水位,9个地质灾害点出现滑坡。面对严峻汛情,张成武同志与其他党员干部一样冲锋在前,工作起来连轴转。

18日上午,东河口镇降雨还未成灾,张成武同志和同事一起赶往边远的华山村协调一起道路施工纠纷,并沿途巡查库塘水情和山体地质灾害点险情。到达华山村后,雨越下越大,暴雨如注。上午11点40分,镇政府通知召开紧急会议,布置防洪抢险工作。他急忙赶回镇上,离村时,再三叮嘱村里要注意山洪,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险情。

12点30分到12点40分,镇里召开10分钟的紧急短会。就在开会的当儿,大水已漫过街道,镇政府大院也已进水。机关干部逆水而上,立即安排群众转移,当时雨很大,张成武同志冒着雨与大家一起在河道拉起警戒线,一户一户喊人……一直忙到下午1 点30 分左右,总算把街道被淹的几户居民转移到安置点,随后又接到紧急通知,街道北头的长岭村21户50多名群众需要转移。出街的路水深过膝,张成武同志紧急调来备用抢险农用车,率应急分队爬上车斗往长岭村安置点赶去。

“到了安置点,从大卡车下来的时候,张书记全身被大雨淋湿,突然滑倒在地,连胶鞋都掉了。我看他脸色发白,提议陪他休息一会,但是他看到门外的水位急涨,已经有一米多深了,转移群众十万火急,让我不要管他,去转移群众”,同行的陈圣炎回忆说。看张成武同志态度坚决,陈圣炎继续去转移受灾群众,留下张成武一个人在大院里察看安置点的准备情况。

在大家去转移群众前,张成武同志还托同行的一名城管队员帮他去买方便面。原来,他17日晚在办公室忙到深夜才被同事催去睡觉,18日一早就投入防汛一线,忙得连早饭和午饭都没顾得上吃。面还没买回来,张成武同志就倒下了。

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导致张成武同志突发脑溢血,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尚未恢复意识,情况十分危重。

一往无前,攻坚克难挑重担

“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体现每一个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张成武同志身处基层,无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尽忠职守、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小岗位上展现了大作为。

1997年,张成武开始在张店镇财政所工作,虽然财务金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实际工作仍然让他觉得所学不足,压力很大,这更加激发了他刻苦钻研的进取心,从此“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他工作中最鲜明的特点。2006年,他调到东河口镇财政所工作,通过自学又进一步掌握了审计、税务、工程项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快就成了所里的业务骨干,并逐渐成长为副所长、所长,一举扭转了东河口镇财政税收工作的被动局面。

凭着过硬的业务本领、出色的工作业绩,张成武同志脱颖而出,在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中以“三类人员”的身份顺利通过组织选拔,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这个年纪还能进班子,今后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农村工作并不都是一团和气,一旦涉及到利益冲突,矛盾纠纷就会层出不穷,工作也难以推进,每逢此时,张成武同志总是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不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坚决不签!”在上堰村桂花水库项目拆迁动员会上,23户农民一致要求拆迁补偿款要达到城区标准,工作一下子陷入了僵局。面对这种情况,张成武同志秉承着“政策以外不开口子、政策以内百提不厌”的原则,带着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摆事实,并亲自给他们量房子、测面积,对有疑虑的,一遍不行就再量一遍,直到让群众满意为止。对一户抵触情绪较大的拆迁户,张成武同志特意赶到其苏州上班的地方,反复沟通做工作,在该户返回六安看望生病父亲时,又多次找到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完成了该户的拆迁任务。

拆迁户都说:“张书记的工作没话讲,我们是被他的态度和责任心打动了,对他是一万个放心!”

一心为民,初心不改显本色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张成武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能理解农民群众生活的甘苦。“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为老百姓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工作信条。

在驻点联系上堰村期间,他把驻点当“住村”,亲自参与村里面的重大工作,特别是对村里60户贫困户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并有针对性地为每户量身制定脱贫措施。贫困户朱昌育66岁了,身体不好,一家三口智力上都有点残疾,张成武同志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家。今年,朱昌育在张成武同志的指导下试养了5亩龙虾,暴雨来临之前,张成武同志特意赶到他家,反复叮嘱他望好水、喂好食,做好大雨来临前的防护。

64岁的高奎也是张成武同志时时挂念的帮扶对象,只要有时间,张成武同志就会去他家看看,给老夫妻俩送点生活用品和必需药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得知张成武同志在晕倒前,还一直交代其他干部“不要管我,快去转移群众”,老人哽咽地说:“张书记就是这样,总是把我们老百姓看的比他自己还重!”

一泓清泉,艰难困苦玉汝成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张成武出生在70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个,家里负担很重,贫困的家境让张成武同志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坚韧朴素的优良品质。

199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成为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也是全村的骄傲。但父母体弱多病,医药费已经成为这个家庭最大的经济支出,张成武同志决心不再增加他们的负担,通过找亲戚朋友借一点、勤工俭学挣一点,顺利完成了学业。

打小养成的性格,培养了他既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又有和风细雨的柔情。在单位,他对待同事热情诚恳,是一位好领导、好大哥,尤其对年轻人,他亲切温和,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在家庭,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百善孝为先,自己的父母过世较早,张成武同志把对父母的孝道尽到岳父身上,他把岳父接到自己家里,方便照顾他起居,在自己忙于工作之际,还叮嘱妻子带岳父到合肥看病。

张成武的妻子是一位乡村教师,成家后家庭条件有所改善,但夫妻俩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平时生活不讲究吃喝穿用,宿舍也只有一个简易的布衣柜和一张书桌、一张床。张成武同志还经常教育儿子要尽忠尽孝,传承优良品格。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张致远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成为一名国防生,如今即将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投身国防事业。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洪水已经退去,而我们的英雄还未醒来。他的家人在期盼,他的同事在期盼……

张成武同志是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平凡的基层干部。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始终用行动和信念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他们还关注这些:

1.

2.

3.

4.

来源:共产党员

原标题:《风雨之中冲在前 危难时刻显本色》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