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号 >
这个江川人的为官之道,高拱、海瑞都点赞!
2020-08-18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政务
字号

光阴如梭,数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来到侯必登故里
在其后人的回忆讲述中依然能感受到他
心怀百姓、不畏权贵的优秀品质
以及那延续于族人后裔间的家风遗训
故里裔孙忆祖辈
龙街位于江川区星云湖以北,历史上是江川一座古县城所在地。400年前侯必登便在这里生活。
在村落深处,有一栋颇具现代气息的乡村民居,主人名叫侯光弼。算起来,他已是侯必登的第13代孙,虽80岁高龄,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与其聊起自家祖辈,侯光弼说:


侯光弼起身从里屋拿出侯家后人新修的《侯氏族谱》翻阅了起来,他对于祖上的了解,多半来自族谱上的描述和老辈人的口耳相传。
片刻之后,侯光弼继续说:

侯必登在潮州任职期间,除心系百姓为民分忧外,他还采取措施繁荣民间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并提倡募捐开办学堂,培育人才。因其忠厚耿直,不唯亲,不惧权势,凡有私事相托的都会遭到严词拒绝。若上司追责,或以撤职要挟,侯必登则会以“吾头可断,事不从;若违民意,只有解甲归田耳”回应。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并不在意。
吏部以“卓异”推荐
如今的侯氏后人对侯必登其实表现出一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那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而陌生的则是后人对侯必登在外地为官的事知晓不多。

翻阅文献,在有关潮州知府侯必登治潮业绩的记载里,有一段文字讲的是: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高拱曾向巡按广东御史杨标询问广东官员情况。杨标觉得,广东官场唯“知府侯必登有守有为,任劳任怨,民赖以安,但不肯屈事上司。所以问之百姓,人人爱戴;问之上司,人人不喜。”为此,高拱特意请求皇上表彰廉洁有才能的知府侯必登,以激励其他官员。很快,侯必登到京述职,吏部以“卓异”推荐。此时,在京城任职的潮州籍官员担心侯必登调往他处,便屡向高拱进言:“潮州不可一日无侯必登也。”潮州籍的举人也一起进言:“侯知府年久该升,若遂升去,百姓无主,必皆随之而去。”为安民心,明隆庆年间,朝廷升侯必登为广东布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整饬潮州等处兵备。

虽然,侯必登以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得到朝廷和百姓的认可,但部分官员对他的非难并没有停止,而侯必登据理相争,不肯屈服。高拱深知他的为人正直,在左右权衡后将其调往江西任职,并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在《改参政陈奎兼潮州兵备疏》中,高拱这样感叹道:“看得广东地方多盗,而潮、惠尤甚。先任潮州府知府侯必登能弭盗安民,是以本部即拟升潮州等处兵备,令其弹压地方。今既被论调去,地方失望。非得有才力、肯任事者,不可以继其后……”
对侯必登认可、赞许的不仅只有高拱,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亦是如此。
明隆庆年间,在南京任职的海瑞对侯必登在潮州勤政爱民的为官之道已经有所耳闻,在其被罢官并在了解了潮州政事后,曾修书赞扬支持侯必登的施政措施,并表达对他的关怀。
优良家风传后世
关于侯必登的生卒年月,地方文献已经找不到记载,后人也无法说清楚,但侯必登对家乡的贡献,以及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侯氏家风,却在数百年岁月更替中得以传扬延续。
龙街当地有一所侯氏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侯光弼说,祠堂已有数百年历史,分前、中、后三殿。因历史原因,如今的祠堂已显得有些破败,但庞大的建筑规模和典雅的建筑风格,以及木制门庭下饱经风霜洗礼的石狮,都在诉说着祠堂曾经的雄伟与家族的荣耀。

受“读书立品、廉明公正、乐善好施、存心行事、诗书传家”的侯氏家风熏陶,侯必登一生都在践行先辈传下来的祖训。在为官处世方面,他成为潮州百姓爱戴的清官廉吏;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文才出众,写下了不少优秀诗作。清代康熙《江川县志》就辑录了他的多首诗作,其中尤以《星云湖对月》最为后人称道:“玉露清凄秋气凉,星云湖水澄明光。近屿含烟凝紫翠,远山峭壁摩青苍。”
思绪回转间,侯光弼说:

在家风祖训影响下,侯氏家族中,除了侯必登外,其兄长侯必封、侯必显,弟弟侯必恭也都考取功名。家谱这样记述:“侯必封,贡生,诰封奉直大夫,任赵明王府教授;侯必显,贡生,诰封奉直大夫,任石泉王府教授;侯必恭,隆庆科举人,选馆翰林院待诏,任梧州府知府。”族人侯弘文也在家风熏陶影响下,以忠义之气,在明万历年率军平定流寇立下战功。最终,朝廷赠太仆寺少卿总理七省监军道,入名宦,入乡贤。

侯光弼说: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顾世丹
原标题:《这个江川人的为官之道,高拱、海瑞都点赞!》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