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洪峰过后,内江开启“美颜”模式,这些千万要注意!

2020-08-19 20: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8月17日-18日,沱江内江段迎来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峰。8月18日,内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内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后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工作的紧急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内江市将从疫情监测、饮水安全、灾后消杀、环境整治、科普宣传等方面着力,严防洪涝地质灾害后疫病发生,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最大限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疫情监测方面,各县(市、区)将组织专家开展洪涝灾害后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卫生防疫措施,有效应对灾后公共卫生风险。同时,落实疫情24小时值班和报告制度,加强洪涝灾害重点地区和临时安置点等重点场所的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病媒生物风险监测,做好重点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的预测预警。

饮水安全方面,各地各部门将加快被淹没水源和供水设施的清淤、消毒,尽快恢复供水;指导群众对水淹水井进行清淘、冲洗和消毒。各级疾控机构将加强受灾地区出厂水、末梢水的卫生监测,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饮用水卫生安全。

灾后消杀方面,将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后环境消毒、杀虫等技术指导,加强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农(集)贸市场等场所消杀工作,重点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到哪里,消杀工作跟进到哪里。坚持综合防控策略,大力宣传普及灾后防病知识,引导群众喝开水、吃熟食,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品,提高群众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环境整治方面,将针对洪涝地质灾害后环境污染严重、蚊蝇孳生加快、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点,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平台作用,动员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治理“四害”孳生场所,及时清运和处理垃圾污物和动物尸体,迅速搞好和恢复环境卫生,从源头上预防传染病发生流行。

洪峰过后

内江开启“美颜”模式,

你参与了吗!

市中区

8月18日凌晨,“8.17”洪峰顺利过境内江市中区,洪水导致城市多处老旧街道和院落发生内涝,城市垃圾和淤泥亟待清理,为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8月19日上午,市中区组织16人的城市社区服务队立即赶往大洲广场社区开展清淤服务。

清扫路面大块垃圾

身穿红马甲、脚踩雨靴的服务队队员,手拿铁铲、扫帚和铁耙等清扫工具,在社区书记的带领下对汉安首座与虹桥中路38号路段的街面和居民楼进行清淤工作。

“你们在前,我们在后,大家排成一排一齐清扫”,队长一声令下,形成“一字型”排淤战队,清淤效果事半功倍。同时,齐集社区、消防、群众各方力量,配合高压水枪清扫,最终顺利完成路面清扫与恢复。

排成一排一起使劲

清洁过后的街面

东兴区

8月19日上午,记者在东兴区大佛寺外临江路段看到,受“8·17”沱江干流洪峰过境影响,该路段出现较大范围积水和淤泥,现场数十名环卫工人正手拿铁铲,分片分组,相互配合,清扫路面淤泥,再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路面,清淤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东兴区大佛寺外临江路段清淤(周雪梅 摄)

“我们从18日下午就开始清淤工作,主要是清理大佛寺外临江路段沿线一公里长的地段。现场共60人参与清淤工作,出动大小水车各4台。”东莞市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东兴分公司负责人吴伟诚说。

清淤(周雪梅 摄)

由于洪水退去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沉积的泥沙比较厚重。“这条路段的淤泥的厚度大概在20厘米左右。”吴伟诚告诉记者,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将给清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影响,只有连续作业,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清淤工作。

清淤(周雪梅 摄)

此外,记者还在现场发现,部分受损的商户不等不靠,积极生产自救。被淹的商铺店主、店员也忙着清扫店铺内外的淤泥,清理被损坏的货物,以期尽快恢复营业。

截至19日下午3时,东兴区大佛寺外临江路段清淤工作已基本完成80%。据了解,待洪水完全回落后,该区将快速启动河边人行道排涝清淤工作,积极保障全区道路畅通,努力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隆昌市

8月19日,随着洪水渐渐退去,昨日被洪水淹没的区域被厚厚淤泥覆盖。隆昌市黄家镇各级各部门迅速出击,召集志愿者、民兵、镇村干部、消防队等30余人,安排消防车和垃圾转运车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清理转运积淤垃圾,清除污泥积水,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做好清淤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次生污染和灾害损失,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尽管大家已经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鞋子和裤子上都沾满了泥巴,但现场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互相鼓劲,气势高昂。经过几个小时的共同努力,黄家镇顺河村受灾区域的淤泥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资中县

资中县受洪峰过境影响,沱江水位上涨,造成滨江路全线被淹。随着洪水退去,按照县委县政府“洪水退人进,人进扫把进”的要求,该县立即组织人员对滨江公园进行清扫,沿线商家也陆续展开自救。

8月19日早上8点,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洪水逐渐退去,滨江路一片狼藉,淤泥和垃圾遍地,滨江护城墙被冲毁近100米,沿路广告牌、休闲亭、绿化带植物不同程度损毁,沿线店铺商家卷帘门破损,里面淤泥沉淀,物品损毁严重。部分商家今早就开始组织员工一起进行清淤作业,他们拿上扫帚、铲子进行清理泥浆,把洪水浸泡后的物品搬离出来,积极展开自救。

在滨江主道上,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清理绿化带里的垃圾,铲车正在对路面淤泥进行清理,洒水车对平台路面进行喷水清淤,环卫工人正在打扫碎石杂物,整个场面十分繁忙。

资中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林斌说:“今天上午就出动了环卫所,市政所,城监大队,以及局机关人员300余人,对亲水平台淤泥进行紧急清淤,以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威远县

受暴雨影响,威远县城区多处路段出现大范围积水及淤泥,既影响了城区环境,也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8月18日,小编在湿地公园看到,环卫工人们拿着扫帚、铁锹,冒雨对道路上的淤泥进行集中清理,他们先将淤泥铲走,再用高压冲洗车对路面进行冲洗。

小编了解到,暴雨过后,为快速恢复路面整洁,威远县环卫所从17日开始,便组织环卫工人对县城区的垃圾、落叶、淤泥开展雨后清淤工作。

本次清淤工作,威远县环卫所共出动259人次,8台人行道清洗车,6台洒水车,6台扫地车,1台雾炮车,对湿地公园、后湾沿线、滨河公园、弘正广场、鱼尾坝一线、滕家坝公园一线,爱丁堡河边两岸一线进行清理,面积约30万平米。经过环卫工人的努力,湿地公园人行道逐渐恢复成干净整洁的路面。

内江经开区

8月19日,内江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组织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等共计200余人,5辆冲水车和铲车,并联合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开展道路清淤工作,保障环境卫生整洁及市民出行安全。

一方面,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掌握汛情和受影响街面,对辖区积水、低洼地段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处理。安排专人加强重点路段巡查力度,对积水严重路段通过打开排水井的方式加速排放,缓解路面积水现象。

另一方面,加大清淤力度,及时对洪水退却路面进行冲洗清洁,增加垃圾清运频次,着手对被淹过的居民房屋、水井等进行消毒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确保居民身体健康及饮水安全。

目前,内江经开区圣江路沿线、南苑小区外、亲水步道沿线受淹面积较大,遗留泥沙和垃圾较多,正在有序清淤中。下一步,将根据水位回落情况,对洪水褪去后的其他区域进行及时处理,全力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内江高新区

截止目前,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插箭山社区洪水水位已退至警戒线以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组织力量,有序开展环境垃圾清理、卫生消杀防疫等洪峰过境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询问群众需求

“实在是太感谢他们了”,插箭山社区一名居民在搬回自己的家具时激动说到。在汛情开始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组织执法队员,利用执法车辆,将插箭山社区紧靠河边,地势低洼的群众家中的家具逐一搬离到安全位置,并做好登记备案,保护好群众的财产安全。8月19日,洪水退至警戒线以下,又及时组织人员,帮助群众将各类家具物品“物归原地”,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合力将冰箱抬到居民家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尽快恢复灾前干净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保证高新区市容秩序保持正常的情况下,抽调20名执法队员,30名环卫工人,出动3台大型环卫冲洗车、2台小型环卫冲洗车对路面淤泥进行高压冲洗,帮助群众冲洗家中淤泥、家具。

你一锹我一铲,你运土我冲水,在汛情刚刚过去的插箭山社区街面上,热火朝天的景象点燃了群众灾后重建的热情,聚合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让受灾群众早日安居、生产生活尽快恢复。

全力开展环境卫生清扫

接下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继续围绕灾后重建工作,建管并举、城乡并重、标本兼治,切实履行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职责,以实际行动助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洪水开始退了

安全了吗?

千万别大意

一些次生灾害才刚刚开始!

警惕肠道疾病、皮肤病、蚊蝇鼠等

不要放松大意

来源 | 四川经济网、市中区委宣传部、隆昌融媒、资中融媒、威远融媒

原标题:《​洪峰过后,内江开启“美颜”模式,这些千万要注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