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 肇州县大阁村脱贫变奏曲

2020-08-21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初秋的肇州县兴城镇大阁村

阳光明媚,清风习习

村屯巷道两侧鲜花绽放

农家院里瓜果飘香

一张张笑脸是对美好生活的最佳诠释

养猪走上致富路

苞米个个粒饱满

8月10日,又到了村里的“爱心超市”给脱贫户发奖励的日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靳长巍又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挨家挨户走访。

面粉畅销拿分红

王明福得到了一袋大米、赵有志得到了一桶豆油……东西虽然不贵重,但都是对他们立志脱贫的奖励。

驻村一年来,靳长巍激励不但想方设法扶起了贫困户的志气,更是千方百计兴旺产业。

指导村民养鸡鹅

祥阁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出的面粉滞销了。“没有任何添加剂、‘一罗到底’的面粉,质量这么好,一定得想办法把市场打开,让大家拿到分红钱。”靳长巍积极为面粉销售找出路、想思路。

经过靳长巍所在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积极协调努力,面粉销路打开了。从2019年6月份至今,累计销售面粉40余吨,创收31万余元。贷款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未贷款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全村47户贫困户目前全部实现脱贫。

给脱贫户发奖励

“懒汉”变勤致富记

肇州县永胜乡胜利村村民张福君的脱贫故事

张福君在锄草

顶了将近半辈子“懒汉”头衔的张福君,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一改懒惰的习性,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子”,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养殖“能人”。

一家三口“蜗居”在没装门、没吊棚的简易砖房里,全因一个“懒”字

今年48岁的张福君,是肇州县永胜乡胜利村人。以前,他穷,却是村里最闲的人,成天东家坐坐、西家瞧瞧,不是打麻将就是“斗地主”,无所事事。村里人都说:“张福君不好找,成天不着家;张福君也最好找,哪家有牌局、酒局,他指定在,一找一个准儿。”

都说结婚生子能改变男人的心性,但张福君好像是个例外。成了家后的他依然是一身“懒肉”、不务正业,带着媳妇和孩子挤在一间低矮的泥土房里过日子。“家里除了种地没有别的进项,去了我的买药钱,就不剩啥了,吃饭有时候都成问题。”张福君的妻子告诉记者,自己患有严重心脏病,得成天靠药顶着,日子这么难,张福君也不琢磨“来钱道儿”。“恨铁不成钢”之下,家里的碗摔碎了不下20个。

越穷越有事儿。2014年的一场大风雨,把他家房子的后山墙冲塌了,一家三口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了。就这样,张福君还跟没事儿人一样,照旧玩牌、喝酒,实在没地方可住的情况下,就向亲戚邻里借钱,修了一个没装门、没吊棚的简易砖房“蜗居”。

“‘等靠要’思想太严重,就指着我们帮扶。”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贾玉民说,他多次去张福君家找他谈心,帮着想脱贫办法。一次,贾玉民看着张福君的闺女对他说:“孩子越长越高了,你要努力啊,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张福君沉默了,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张福君找到了村里一个木匠,跟着学了点儿简单的手艺,自己试着把家里的屋门安上了,棚也吊起来了,屋子暖和多了,有个家样了。

“房子修好后,看着媳妇和闺女那股高兴劲儿,我就在心里琢磨,以前的日子咋被我过成那样呢?回头一想,就是一个‘懒’字。”张福君说,改,必须改。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牌桌上少了一双摸牌的手,田里多了一双劳作的脚,“懒汉”脱贫了

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福君立志要当年甩掉贫困的帽子。

看到张福君的这种转变,扶贫干部打心眼儿里高兴,多次找他了解致富想法和近期状况,帮助他一起出思路、想办法、谋致富。最终,扶贫干部在张福君家炕头上,为他绘制出了脱贫“施工表”——发展养殖业,农闲时节打短工。

为了帮张福君脱贫,扶贫干部也是“蛮拼的”,送来了一头美系大白母猪,并帮着盖起了猪圈,还拿来了关于养猪技术的书籍和光盘。

张福君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每天清晨4点多就起床打扫猪圈,给猪喂水上食。天天给猪洗澡,精心伺候。母猪要产第一胎时,他日夜守在猪圈旁,不敢有半点儿疏忽。仔猪出售后,他挣了3000多元钱。

看到张福君脱贫的积极性这么高,扶贫干部又给他送来了鸡种蛋、鹅种蛋,堆满了他家的炕头。张福君生怕温太高,把蛋烫坏;又怕温太低,孵化不出来鸡、鹅,就专门买了一个温度计,一个小时一测温。

家里的活儿即使忙完了,两口子也不闲着,种西瓜、种烤烟,打苞米、收黄豆……到处都有他们打零工的身影。

这一年,牌桌上少了一双摸牌的手,田里多了一双劳作的脚。通过养猪、养鸡鹅,打零工,年底一算账,张福君一家收入3万多元。“懒汉”脱贫了。

明年争取养上30头猪,让银行存款再加一个“0”

脱贫之后,张福君又给自己定下了致富的“新目标”。

“现在,新猪圈里有11头猪,其中3头母猪。今年单养猪一项就能挣3万多元,明年争取养上30头,让银行里存款再加一个‘0’。”张福君对记者说。

为了让张福君实现“新目标”,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帮他建立起新的猪舍,就在原来旧猪舍旁边。从空间、设施、外型上,一新一旧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来的只能养4头猪,现在的起码能养30头。旧的猪圈是露天的,新的有棚,而且带自动上水系统。”张福君对记者说。

驻村工作队帮忙,张福君夫妻俩自己也铆足劲儿干。每天清晨4点多,夫妻俩就起床喂猪、刷圈,两个小时打底儿,忙完猪舍里的事,夫妻俩才开始吃早饭。饭后,张福君接着去村里的公益岗上班。“一天不着闲,家里和村上两头跑,累是累了点,但挣得确实不少。”张福君说。

“政策不养懒汉,我得发狠干。下一步,我打算把新旧两个猪圈合到一起,养更多的猪。”站在猪舍外,望着大大小小、干净肥实的猪,张福君写满希冀的脸,被一缕阳光照亮。

记者手记

找准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

从前好吃懒做,一家人蜗居简易砖房;如今勤劳脱贫,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张福君的故事已经在邻近几个村子里传开,大家说扶贫干部“有办法”,也都认为张福君“有志气”。

其实,脱贫干部“有办法”的实质就是,找准了符合张福君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又给予务实的帮扶和激励。张福君说,在没有养猪之前,扶贫干部曾多次找到他,询问他擅长干什么?在确定养猪后,扶贫干部又帮他想办法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俗话说得好,扶上马再送一程。扶贫干部就是帮张福君找到了合适的“马”,才让他奔向了脱贫的目的地。

我们相信,有产业的帮扶、有扶贫干部的努力、有脱贫的斗志、有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村民说

姜丽丽:幸福生活“比瓜甜”

香瓜“罢园”后栽种的辣椒,又是一笔收入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肇州县新福乡耀先村李申屯村民姜丽丽,在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之后,擦干眼泪,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扶下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

原本,姜丽丽和丈夫都是勤快人,家里日子过得富足。两个女儿一天天长大,更也让夫妻俩奔头儿十足。但2012年,丈夫意外去世,姜丽丽不得不独自一人扛起了养家的重担,靠着四处打零工挣钱,微薄的收入仅够糊口。

2017年,姜丽丽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帮助姜丽丽一家脱贫,成为乡、村干部们关心的问题。时任新福乡党委书记张芝慧作为姜丽丽的帮扶人,多次到耀先村和姜丽丽的家中调研走访,帮姜丽丽谋划脱贫之路。

耀先村是远近闻名的“香瓜村”,很多村民都靠种植香瓜致富。姜丽丽也想种植香瓜。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张芝慧的支持。

可是姜丽丽家耕地太少,形不成规模,怎么办?村里给出了帮扶办法。村委会以每亩600元的价格从个人手里承包了10亩地,交由姜丽丽耕种,共计1.8万元的承包费由村里支付;又将8栋扶贫大棚交给姜丽丽,让她种植香瓜。

种香瓜是个苦差事,大棚里面闷热,在里面即使不动也会一身汗,何况还要除草、施肥、掐蔓儿。“苦点倒没啥,当时就盼着能有一个好收成,让自己脱贫。”姜丽丽说。

然而,第一年由于不懂技术,香瓜的产量不高。辛苦一年没有挣到钱,姜丽丽有些灰心。

“不懂技术可以学,不能因为一年的欠收就放弃啊!”张芝慧在安慰她的同时,又送她参加了农业技术辅导班。2018年,在八一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她因地施肥,香瓜不仅产量高,而且不得病、口感好。当年纯收入3万元,全家一举脱贫。

2019年,8栋大棚的香瓜产量又增加了,姜丽丽一家年收入近5万元,日子终于好了起来。

7月29日,记者走进姜丽丽的大棚,她正在侍弄大棚里的辣椒苗。

“这些辣椒是今年的香瓜‘罢园’后栽的,今年的香瓜卖了5万多元,再有一个多月,这些辣椒上市,保守也能卖1万多元。”姜丽丽告诉记者。

“有党的好政策扶持,有包扶干部的帮助,我们娘仨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姜丽丽的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点击查看“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全部报道

来源:大庆日报

记者:王治军 李楠

摄影:刘为强

原标题:《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 肇州县大阁村脱贫变奏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