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丽水乡村纪行|走读曳岭脚,感受文武兼修“进士村”的前世今生

2020-08-21 2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张兆蔚 许军 瓯江行

“丽水乡村纪行”系列原创作品:行走在丽水的美丽乡村,体会乡村变迁,领略丽水乡村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质朴之美,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丽水,欣赏并珍惜它!

美丽丽水

坐标:

曳岭脚村,隶属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地处丽水、武义、松阳三县交界地带,距离丽水市区约24公里。西南毗邻国家4A级景区东西岩,东北与革命老区新屋村毗邻。下辖曳岭脚、高浦、大片、黄庄和景都新村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700余人,主姓蔡,另有项、祝、刘、张、孙、陶、蓝、钟等。2012年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瓯江有一条支流,叫做宣平港。

在这条流域的茫茫大山中,有一条古道----“曳岭古道”。曳岭古道的开辟可追溯至隋唐以前,曾经是从处州(丽水)通往婺州(金华)的交通要道。

古往今来,古道上不知经历过多少故事。现在,这条古道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只有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们还常常相约走一走。

01

曳岭脚村

曳岭古道丽水这一端的起点在曳岭山脚,山脚下有一处古村就叫曳岭脚村。据《处州府志》记载:“曳岭相传有仙曳履过此,故名”。

曳岭脚村自明代至民国时期隶属宣平县崇义区,一直是宣平的重镇,1956年撤销宣平县后,改崇义区为曳岭区,划分到丽水县。

曳岭脚村曾是曳岭区政府、崇义乡政府的驻地,亦是莲都区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7年撤区并乡后,曳岭区被撤销,村落划归老竹镇管辖至今。

早在唐代中和年间(881-885),蔡氏先祖迁居处州城,因喜欢东西岩美景,再次迁移至风光秀丽的东西岩风景区,笔架山东麓,繁衍生息,成为丽水一大望族。据可考文献记载,蔡氏先祖在曳岭脚村已繁衍近40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

走读曳岭脚

02

从空中俯瞰,曳岭脚村座落在山间小盆地中,周围山体重峦叠嶂,山环水抱,既有空间深度又有层次。

村落空间形态呈半月形,以群山为横轴,溪流为纵轴,形成对称均衡的轴线格局。

西北面有高山耸立,东南面有小溪环村而流,村外的东、南面是宽阔肥沃的良田。白墙黛瓦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乡村生态风水特征。

村口就是村委办公楼,附近是小广场,供村民休憩之用,兼作停车场。

周围气派的别墅式现代民房一幢接着一幢,老村被包裹其中。幸好,还有一些古宅保留下来,虽然带着岁月的沧桑,却依然从精湛的建筑工艺里透着前人的审美观。

由于这里还没有旅游区的气息,所以纵横交错的巷道、古宅也没有任何标记。只能向村民打听、询问,沿着村中小路走走看看。

这样也好,在小村中徜徉、走读,犹如展卷细读一册书本,对村庄的前世今生渐渐有一些了解和感悟。

03

感受古村风貌

曳岭古道自西向东蜿蜒穿村而过,据说从前曾经是热闹的街市,明清时期曾有南北货、土特产等商铺三十多家,是丽水、松阳、宣平三县交界最繁华的集市。

保存下来的古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清代为主,也有部分是民国时期。古建筑沿古道两边排列,并向南面铺开,随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分布,村街巷弄穿插其中。

蔡氏宗祠坐南朝北,占地约1060平方米,始建于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清末民国时期曾重修,其建筑主体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受到很大的更改和破坏。近年由蔡氏族人再次集资修缮。

可惜铁将军把门,未能入内瞻仰。据介绍,蔡氏祠堂三进七开间,天井开阔,木雕精美。因为祠堂是寄托乡村信仰的场所,庇护着本族子孙,所以祠堂都是建在村子中风水最好的地方。

母子康乐园,有“宣平县南门出城第一笔头”美誉的蔡焕甫,在建国早期把自己的住宅拿来创办的一所幼儿园,招收附近乡村的小孩入园学习。

正厅用作教室,墙壁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让社会主义花朵越开越红”等字清晰可见,天井四周檐柱上的牛腿,雕刻有牡丹、梅花、人物等图案,精美别致。大门门额上留存的“母子康乐园”宋体墨字就出自蔡焕甫的手笔。

一路打听,在村西北侧靠山脚处,找到著名的“八角井”,曳岭古道沿井的西南经过。虽名为八角,实为六边形。井沿用长近1米的六块条石垒砌而成,井壁也用条石块垒砌,深约2米,井水清澈见底,井的东边是人工挖掘的约1700平方米的防火池塘。

井的首建时间有两说,一说是唐代时曳山村开建后就发现此泉,而建井供饮用;二说是北宋时,为酿贡酒而建。现存的八角井为清代时重修。

据说,宋代时曳岭脚村人用八角井水酿造的“金盘露”酒远近闻名,曾列为朝廷贡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处州金盘露,水和姜汁造曲,以浮饭造酿,醇美可觞。”

村中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占地宽敞。以门额刻字为名,村中还有“祥开日华”、“霞蔚云蒸”、“瑞日祥云”等数幢极具观赏与保护价值的古宅。

每一幢老宅都很气派,砖砌门墙,门楼讲究气派高大,屋檐设有精美的砖雕。石库门,门楣上都有匾额,题款略有剥蚀,然字迹依旧清晰,有些是表明家族来历,有些则表达主人豁达情怀和文雅志气,更多的是以此教化后人。

房屋大多为二层楼,泥木结构,四合院式,进门为大天井,条石阶沿,当中块石平铺,两侧置厢房,夯土地面,泥墙,硬山顶马头墙。

台阶上长满绿苔,泛黄的青砖沉淀着岁月的瘢痕,屋檐的砖雕饰件虽然沧桑却依旧端庄典雅,木板壁的颜色经岁月的洗礼泛着古铜色。

门窗格扇雕刻着花鸟走兽等花样,但大多数已残缺不全。梁架以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为主,各种雕刻别出心裁、题材广泛,形象生动富有寓意,木雕不事彩绘,显露出天然肌理和质感。

有几幢古宅门前还立有一对甚至二对石质桅杆石,有些院子正堂上还高高悬挂“贡元”牌匾。

所有这一切,虽然已显破旧,带着岁月的沧桑和落寞,但依然显示出曾经的精致奢华,仍不乏书香门第的气派。

文兴族,武安家

04

据《处州府志》及《宣平县志》记载,自北宋以来,曳岭脚村先后出了1位状元、13位进士,另外还有举人12人、征辟11人、贡生9人,等等,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明洪武五年(1372),刘基为曳岭脚村《蔡氏宗谱》作序:“吾栝(指处州)世族,名阅非一姓,而莫盛于蔡。”

嘉定十六年(1223),蔡仲龙、蔡梦龙兄弟俩,同时登科,蔡仲龙以进士对策答第一,高中榜眼(殿试第二)。发榜前夕,恰好原定的状元蒋重珍因病身故(也有资料显示,其实蒋重珍本人并未病故,而是因其母去世不得不回家奔丧),宋宁宗在重新审核后,下诏颁发《赐升状元蔡仲龙敕》,擢升蔡仲龙为状元。朝廷曾赐建“状元”石牌坊。蔡仲龙死后,葬官桥(今联城官桥村)。

蔡氏先祖重视教化,以耕读诗礼世代相传。蔡氏祖上专门设立学田制,拿出30亩良田,用作家族的教育经费,于明万历癸卯﹙1604年﹚开办村经学馆,不仅族人子弟受益,蔡家的佣人子女,和主人一样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制度一直流传到民国,促使了当地文风的兴盛,曳岭脚一带求学之风蔚然,英才辈出。

蔡氏先祖不仅重视教育,还特别注意文武兼备,日习文,夜学武,希望族人“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

明朝时,村里人在军队当官的非常多,仅族谱里记载的将领就有13人(县志里找到真名实姓的有6人)。

《宣平县志》里也有蔡氏先祖习武的记载。

2004年,曾经来到曳岭脚村,翻找出当时拍摄的照片,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却又仿佛不同,孩子肯定已经长大,老人是否还安好……

摄于2004年

走出老宅,来到宽敞整洁的村道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曳岭脚村,这座时光长河中的千年古村,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改变。

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质的飞跃,有的在新宅基地盖起了洋楼,有些则是拆了旧屋重起新房,还有一些古宅被拆了一半或一间,拼接着一幢三四层的混凝土建筑,显得有些扎眼。

村民们大多数已搬迁到新楼房,居住环境与城里没有差别,甚至更宽敞更自在。

一些人通过求学改变了身份进了城有了体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闯荡江湖,经商、务工,也有一些人回乡创业,发展乡村经济。

而留守的村民们,仍然象从前一样,在田园里忙碌着耕种庄稼,空闲时相互串串门,聊聊家常……

这便是现代乡村真实的生活状态……

只要是真实的,它一定是美好的。

原标题:《丽水乡村纪行|走读曳岭脚,感受文武兼修“进士村”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