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字化转型,证券业是认真的?中证协报告:全行业投入不及摩根大通1/3,前10更被招行碾压

2020-08-22 0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一个高盛顶整个中国证券业”,这样的调侃之意令“航母级券商”的建设箭在弦上。而在信息建设之路上,国内证券行业同样任重而道远。

8月21日下午,中证协公布《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系中证协对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的调研,从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客观分析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行业调研反馈情况就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在这份约5000字的报告中,中证协指出,我国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放眼海外,2019年度,摩根大通、花旗集团信息技术投入分别折合人民币685.13亿元、493.71亿元,是我国证券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3.34倍、2.41倍。此外,中证协还提出,国内证券行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不足等因素,都制约了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实际上,近年来头部券商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已有所突破。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喊出数字化转型的口号,并将相关互金部门、IT部门更名为“数字金融”部门。不过,对标国际投行,国内证券公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投入水平:小摩折全行业三倍有余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一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令数字化时代匆匆到来。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势在必行。那么,当前证券业数字化进程究竟如何?

8月21日下午,中证协发布《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在这份约5000字的报告中,中证协从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客观分析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

中证协指出,近年来数字技术渐趋成熟,为证券行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催生金融服务线上化需求,为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从而实现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资本市场重要参与主体面前的重大课题。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家高盛相当于中国整个证券业”的回顾曾令人感慨几许。而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国内证券业仍无法与国际投行相抗衡。

在报告中,中证协给出了鲜明的数据对比。2019年度,我国证券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达205.01亿元,占上年营收比重为8.07%。然而,2019年度摩根大通、花旗集团信息技术投入分别折合人民币685.13亿元、493.71亿元,占上年度营业收入的9.01%、9.71%,是我国证券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3.34倍、2.41倍。

图源:中证协《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

实际上,摩根大通和花旗是国际投行中信息技术投入费用相对最为突出的两家机构。据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测算,2015-2019年期间,摩根大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合计达到393.77亿美元,花旗信息技术投入金额则合计达到344.45亿美元。

相比之下,2019年国内信息技术投入超10亿元的仅3家,排名首位的券商为国泰君安,投入金额为12.39亿元。此外,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的信息技术投入也超过10亿元。

报告显示,2019年度98家证券公司中信息技术投入额在1亿元以下的有46家,占比为47%,其中有17家信息技术投入额在5000万元以下。部分证券公司的信息技术投入仅能覆盖正常的运维成本,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捉襟见肘。

此外,在国内金融行业“圈内”,证券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也不敌兄弟行业。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信息技术投入分别为1730亿元、330亿元,是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8.44倍、1.61倍。例如,2019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达到93.61亿元,虽未达到“碾压”全行业的水平,但也已超过上述前10家券商投入的总和。

人才支撑:人均薪酬占高盛20%

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证券行业人才的数量与专业能力是关键要素。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应用水平提高,证券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人才有13241人,占行业注册人员数量的3.75%。

在信息技术投入远超国内证券业之际,国际投行的人才储备同样惊人。华锐金融科技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国际领先经营机构普遍把金融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投入和科技投资,二是人才结构。国际领先经营机构信息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达到20%左右。

在信息技术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那么国内证券行业的技术人才的待遇情况又如何?据统计,2019年度,我国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人才人均薪酬约占高盛的20%、腾讯的52%。即便是考虑到国别和行业的双重因素,这一数据同样颇为惨淡。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期阶段,依然存在着数字化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由于证券行业“重业务而不重技术”现象长期存在,加上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短期内数字化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并且,与国际一流投行或科技公司相比,证券行业存在数字化人才管理模式落后、激励不足的现象,信息技术部门依然被定位为后台技术支持部门或成本中心,需要进一步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储备和激励。

在投入不足、人才激励不够的情况下,我国证券行业的数字化应用水平也有待提升。报告指出,尽管目前国内多数证券公司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提供并优化远程开户、在线交易、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服务,但与境外领先机构相比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深度方面,我国证券行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共享水平较低导致的数据治理能力薄弱,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财富管理智能化服务目前多集中于账户分析、资讯服务等方面,在智能交易、资产配置、理财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在广度方面,类似区块链等已在境外证券发行、交易、结算清算、登记托管领域有所实践的前沿技术在我国证券业得以应用的场景十分有限。

在此次报告中,中证协还列举了目前数字技术在国际一流投行的应用情况。不难看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区块链成为国际投行主要拓展的领域,不断推出加密数字货币、智能投顾、区块链结算系统等应用或研究开发。

数字赋能打开行业想象空间

虽然在信息技术投入与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投行差距明显,但“迟来总比不来好”。就今年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头部券商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已有所突破。

头部券商最早公开喊出数字化转型口号的华泰证券,在2019年高调宣布全面数字化转型,并成立数字化运营部。进入2020年以来,国泰君安、光大证券、银河证券等多家券商也纷纷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将旗下部门冠以“数字金融”之名。

此外,今年6月,中金公司与腾讯合资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腾科技正式落地,中金公司CEO黄朝晖亲任董事长,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腾讯财富管理板块负责人闫敏任总经理。中金方面曾表示,金腾科技拟通过提供技术平台开发及数字化运营支持,助力中金财富管理和零售经纪等业务,以数字化和金融科技能力推动中金财富管理业务加快转型及实现规模化发展

从数字化对业务的赋能来看,券商的首选多是财富管理,数字化财富管理一时间成为业内热词之一。华泰证券课题报告提出,数字化财富管理的关键是真正借助数字手段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应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价值链建设全面数字化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用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四大核心定位。

虽然已有相当开拓,但对标国际投行,国内证券公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此次报告中,中证协也给出了四点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是加大引导科技投入,支持行业自主创新。

报告建议,首先要优化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信息技术投入指标,合理界定研究开发费用范畴,完善加分标准。其次,应推广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最佳实践,鼓励证券公司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加大投入。再次,应鼓励行业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外部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成立或收购金融科技子公司。

二是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促进业务融合发展。

在这一建议中,报告提出,加快出台行业标准,促进金融科技应用融合,逐步建立完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标准和技术规范。此外,还要鼓励行业构建数字化战略,深入挖掘发挥数据价值。鼓励证券公司加快数字化运营转型,加强内部数据标准化整合,构建数据中台,实现各业务条线数据标准化采集、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促进行业运用数字技术降本增效。

三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夯实数字化人才基础。

报告建议,应明确相关法规要求,畅通数据人才引进,建议适当拓宽相应工作经历及从业年限的认定范畴;允许和鼓励证券公司尤其是金融科技子公司采取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安排。建议进一步充实数字化专家库,设计推出精品化、专业化、实践化的数字专业课程,提供更多面向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支持证券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联合开展数字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坚守防范风险底线。

报告指出,应当加强数据安全技术应用,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鼓励证券公司与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加强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认证、数据标签、数据脱敏与安全审计等数据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推进建立数据安全标准,并强化在证券行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推广应用。鼓励行业建立数据安全保障动态监测系统,加强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行业数据安全通报机制,及时发现、预警、通报、报告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和漏洞隐患。

原标题:《数字化转型,证券业是认真的?中证协报告:全行业投入不及摩根大通1/3,前10更被招行碾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