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为上海"扎台型"

2020-08-24 15: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我为上海“扎台型”

——参加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侧记

钱平雷

1

这两天(2019年8月29-31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它的主会场就在离我家不远的浦东世博中心。对于这次会议,尽管最近各种媒体几乎都大张旗鼓铺天盖地地予以报道,但对于我这个已经不再担任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的退休老爷子来说,并没有投去太多的关注,甚至还不清楚自己也是本次会议某个主题论坛的特邀嘉宾。

前些日子,我依稀记得在我们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会员微信群里,有一位名叫项莉的会员,发了一条消息,说在一个名为《AI赋能 智慧建筑》的论坛上,有她的演讲,欢迎大家报名参加。如同当下其它学术活动一样,人们对此反响并不热烈,结果只有3位微友报了名。一位是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毛正峻主任委员,另一位是郭际冬秘书长,再有一位就是我本人。

吸引我前往的原因是“智慧建筑”这四个字触及了我的神经。我对《智慧楼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已经研究了5-6年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不知什么原因,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时机未到,一直没有被有关部门和单位所重视,更谈不上应用了。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一家著名的大型国企,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浦东世博会原址,造了许多高水准的物业,他们想将它们搞成“智慧建筑”,于是到处取经求教,但苦于始终找不到入门的路径,一个偶然机会,在我会的网站上看到我们在4年前发布的《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1.0》的版本,茅塞顿开,如获至宝。他们想,既然是《1.0》的版本,大概还有《2.0》版本,于是就找上门来,请求帮助。我们的成果总算有了首次实地的应用。在应用中我也发现,《2.0》毕竟是3年前的版本,而科技的日新月异,该版本也有点落伍了,理应予以修改升级,但修改的依据在哪里呢?“AI赋能 智慧建筑”的主题无疑会引起我的关注,尤其是那里是否存在对我们制定的标准形成否定甚至颠覆的元素?作为一名学者,肯定是要亲临“侦察”一番的。

另一个想去与会重要原因是,世博中心离我们家不算很远,虽然每次驱车跨越卢浦大桥时,总可以远眺到那座的建筑物,但它那并不吸引眼球的外形,加上那里的交通不便,所以一直没有到它跟前观察过。但如今上海的重要活动,如每年的“两会”都在那里举行,我们也只能在电视中看到里面的样子,一直没有机会进入会场看看,这也成了我心中的一点期待。既然这次机会来了,自然也要进去游览一圈啦!

经过郭际冬秘书长与项莉的一番交流和努力,我们三人得到了会议的邀请,相约届时在世博中心大门前集合后进入会场。本来应该是我的一次学习机会,没想到在毛正峻、郭际冬二位的鼓动下,当然更是自己性格的使然。我居然在“大咖”圆桌讨论的议程上,放了一“炮”。不过这并没有带来负面影响,相反是一片掌声和赞扬,为我们上海扎了“台型”,也为中国体现了“智慧楼宇”研究的最高水平。

2

2019年8月30日下午我在家门口最近的地铁站乘了13线地铁,只有一站路,就到了世博大道站,本以为世博中心离此不远,谁知道快步走了10多分钟,才到了世博中心的正门前。平时是远眺这座建筑物的,好像体量并不大,走近一看,毅然是一座雄伟的大厦,与在天安门广场远看人民大会堂的效果相似。我马上先拍了一张照相,但因为走得太近了,无法将其全景拍摄下来。

▼上海世博中心外立面

此时还是1:15,离原定集合的1:30还有一刻钟的时间。随后毛正峻也到了,他说,他们通过电话,郭际冬已经先进去踏勘会场位置了。不一会儿郭从大厦内向我们赶来,把VIP的胸卡分别发给我们,让我们随他进场。与其它重要场合一样,少不了安检手续。我抬头一看,里面的迎宾大厅的气派令人震撼,高大敞亮,还有室内观光电梯且不说,就是从大门到登楼的一道道自动电梯的距离,也不是三脚两步就能穿越的。

▼上海世博中心迎宾大厅内景

毛正峻本来还要与几位朋友相约会面的,到了这个场合,已经没了方向,连志愿者也说不清楚原定碰头的地点究竟在哪儿,也只能作罢,匆匆地向4楼的会场赶去。亏得小郭事先已经与项莉接上头,所以她很快就迎了上来。四个人急急忙忙在会标前合了影,小项就立即把我们领进进了会场,说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

▼东道主项莉女士的合照

在她把我们介绍给一位名叫高文伟的副董事长后,我们也赶快坐到贴有我们名字的指定座位上去了。

一位长得很漂亮,自我介绍也是姓钱的年轻姑娘主持了今天的会议。随后她请本次会议的第一主办者东浩兰生集团董事长王强致论坛开幕辞。

▼钱小姐主持会议

前方的大屏幕上,左侧一小块是演讲者的题目,中间大块是PPT;右侧一小块从下倒上,先是演讲者的言语立即转变成中文(英文)反映在屏幕上。当他(她)讲完一句话后,这句话的中文(英文)相应的英文(中文)就立刻同步呈现出来了。毛总说,这是人工智能(AI)的智能语音同声翻译技术发挥作用了。

▼同步翻译屏幕

我回头看看,大厅左后角的同步翻译室里仍旧有一男一女在工作,但我估计他们主要任务不是翻译,而是速记。因为有些演讲者还有浓厚的地方口音,需要他们纠正成为比较确切的文字形式,人工智能才能正确地译成标准的语言。

3

随后大会正式发言开始,大多数的发言者都是本次论坛各个主办方派出的代表。每个人只有20分钟时间。

但上来第一个发言的人就给了我们一个新鲜感,她大概是一个外籍华人,名字叫Truddy Cheung,虽然她的普通话很标准,但主要用英语演讲,她的题目是《下一代的工作场所》。按照她的介绍,我们目前最常见划分成一格一格的小开间的办公格局,在国外已经是20年前的传统办公场所了。后来又演变成为同事之间面对面围着一张桌子,便于交流办公形式了。近10年又变成基于活动的工作场所了。PPT显示几个同事围着一张圆桌。最滑稽的是,每个人座的位子,不是我们一般应用的靠背椅子,而是一张张悬空的秋千。显然这样的办公场所,是适合于平时不坐班,根据任务坐到一起的团队。

▼千秋式的办公室

第二个发言的是腾讯马化腾的麾下大将——腾讯云副总裁万超,他的题目是《携手腾讯 云端共赢》。他回顾了腾讯发展的历程后,重点介绍了“深度适配智慧建筑场景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微瓴”,说该软件如同s对电脑的作用一般,是“以云为基,连接一切”最基础的软件。

▼微瓴软件构造

第三个发言的是YOCO Robot(中文叫“有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阳新,他的题目叫《服务机器人在楼宇智能化中的应用》,他认为未来楼宇中许多事情都可以用机器人代劳了。像现在送外卖小哥在楼里穿来穿去的现象也就消失了。

▼机器人帮助物业管理

第四个发言的就是项莉,至今我们才知道她的头衔是东浩兰生集团“智业云”首席信息官。她的题目是《空间有限,价值无限》。通过她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东浩兰生集团经营管理着包括国家展览馆在内的上海许多主要的物业,并在物业管理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他们的“智业云”就是以“数字驱动+绿色科技”重新定义数字置业新模式。她还谈到,“智业云”的开发得到了腾讯云的启发和帮助。

▼项总在介绍智业云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从上述发言中,我和毛总、小郭都感觉到项莉的发言内容最为完整,与我们研究的“智慧楼宇”的内容也最为接近,但他们的不足所在也暴露出来了。

4

接下来是“圆桌讨论”,主题叫《未来之路》。邀请的嘉宾,用主持人王女士的话说,都是“大咖”,因为今天的论坛报名的有800多人,受到邀请只有200多位,能来的都是行家,因此嘉宾更是大家级人物。除了高文伟、万超,还有Truddy Cheung的上司Robert Price,中国房地产产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王惠敏以及一位叫马旭刚的先生。他们围绕着如同论坛大屏幕上显示的《AI赋能 智慧建筑》,英文是“AI ENABLING INTELLIGENT ARCHITURE”。这毕竟是世界级的盛会,诸位嘉宾水平确实很高。各位都觉得目前各人研究推广自己的成果,尚未形成产业链,有些碎片化现象,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把“智慧建筑”这篇大文章写好。其中高文伟和王会长的发言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高先生谈到东浩兰生集团为此所做的大量工作,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所以在国内可称为“智慧建筑”的物业并不多。王会长更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谈到这个领域的未来。

▼园桌讨论

到此为止,我突然感觉我应该在这个发表一个不能轻易放弃的观点。估计30分钟的“圆桌讨论”预定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主持人在“收头”了。毛、郭二人在旁边催促我赶快抓住稍迟即逝的机会。我举手示意要发言,但由于整个论坛,只有发言,没有提问环节,看上去主持人有些为难,但我持续举手不放,她只能让我发言了。我讲了两句,因为没有话筒,声音太小,所以其他嘉宾请我到台前来发言。

我首先介绍自己来自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其实就是一家房地产的科技学会,我这样说,可以拉近与王会长的同行关系。

其次谈到今天来与会是冲着“智慧建筑”来的,因为它正是我近年来研究的对象。但我发现今天大家谈论的“智慧建筑”实际上是“智能化建筑”,英文是“INTELLIGENT BUILDING”。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城市英文是“SMART CITY”,因此智慧建筑应该用“SMART BUILDING”才能匹配。此时我发现台上有的嘉宾在点头,说明他认同我的观点。我又说,刚才大家表示要形成智慧建筑的产业链,用什么来连接?那就是“标准”,就是“智慧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这时台上的嘉宾点头的人多了起来。

我带着激动的口气继续说道,我们研究会对此已经研究了多年,有了《1.0》到《2.0》的版本。我也从上海宣传到香港,从国内宣传到国外,今天我还要在讲一遍:一座楼能被称为“智慧建筑”,要具备四个条件,也就是四个维度,一是绿色建筑,二是包括AI在内的自动化集成,三是现代物业管理,四是融入“智慧城市”。只有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楼宇,我们才可以叫它智慧楼宇。我的话完了,谢谢大家!此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说明我的一番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5

接下来是茶歇的时刻,我回到座位上,觉得胃里有饥饿的感觉,实际上是刚才的发言把自己弄紧张的原因吧!不过此时过来要求与我交换名片或者互扫微信的与会者络绎不绝,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发言起到了效果。一般人我都把他们介绍给小郭,因为我已经把我职务的担子交给他了,我应该逐渐退出这个舞台才是。王会长特地走到我面前,与我交流名片,还问及我是否来自上海的房地产系统,当我们提及桑荣林、许明义、王鹏等彼此共同的熟人时,更突显出我们是同行的亲近感。

随后毛总绘声绘色地告诉我,刚才我发言谈到不应用“INTELLIGENT BUILDING”而应该用“SMART BUILDING”的观点时,他听到后座不少来宾发出“啊!”的质疑声,到我说清楚成为智慧建筑四个条件时,后面又发出了“哦”的释然的理解共鸣声,紧接着就是热烈的鼓掌,说明你今天的发言成功了。你确实解决了人们在这个领域存在的一个困惑的问题。

我赶忙跑到厅外,对高文伟先生打招呼,说自己居然冒冒然然在世界级论坛上自说自话地请求临时发言。高董不但没有责怪的意思,相反表示今后要保持联系,并有建成第一座名副其实“智慧建筑”的打算。

6

会议到了下半部分,发言内容与上半场相比,与智慧建筑的关系紧密度显然在降低,还有不少合作或者产品发布仪式。但随后无论是主持人钱小姐还是高董的发言,都提及我发言的内容,还有一位无锡科协的同志主动坐到我旁边的位子上,除了交换名片,还表示今后有机会请我到无锡去指导工作。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了。

但是这样的学术会议,体现了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对权威并不盲从。一位大教授,据他自己介绍是国家级的智能化专家,滔滔不绝讲他的丰功伟绩,完全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人们却不买他的账,下面都熙熙攘攘地开小差了。毛总揶揄地说,同样的话题,要是请上海交大的林少培教授来讲,要精彩多了。下面的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暗示发言时间已到的牌子提示他,主持人钱小姐也几次欲打断他的发言。而他仍旧似乎毫不在意在继续介绍他研究的成果。最后总算演讲完毕,主持人立即宣布论坛结束,大概原定的时间被他拖延不少。

我们告别了高董和项莉,退出了会场。我们谈论起刚才的发言时,我认为一则是他们毛总、小郭他们二位的鼓动,二则也要让人们知道我们上海是一个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地方。即使是“智慧建筑”也有我们研究的成果。2016年在我会举办了“智慧楼宇国际会议”,并组织各国来宾参观了上海中心后,我写了一篇散文,名为《上海高度》,以后成了我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我想告诉人们,上海中心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高度,也隐喻我们对“智慧楼宇”的研究也在国际上领先的,也是一种“上海高度”。今天当中国在AI方面在世界上领先时,我们上海的楼宇科技工作者也同样在为祖国争光,我也因此为上海扎了一次“台型”,“扎台型”这个上海方言的俚语,在普通话里没有相同的词汇,那就让上海人自己去体会吧!

来源:“qianpinglei”的美篇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荐 书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我为上海"扎台型" (作者:钱平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