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万企帮万村结硕果 产业扶贫惠万家

龙门发布
2020-08-25 1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立秋后的清晨,伴着习习清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贫困户陈春红沿着一条平坦开阔的道路,走向上东村生态果园。无论是行走的道路,还是工作的地方,都由企业捐建。

万企帮万村,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帮助众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记者连日来深入乡村和企业,挖掘和报道了帮扶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暖心故事,展示相关企业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贡献。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据了解,我市已成功推动128个村与企业实现对接、村企结对帮扶169对,落实帮扶资金12.6亿元,惠及村民17万余人。

目前,惠州正按照省“万企帮万村”工作部署,探索制定企业帮扶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奔向农村、投入农村、开发农村,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夯实基础

捐建基础设施助力贫困村蜕变

上东村地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最北端,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佳兆业集团成立扶贫公司,派出专职专业团队组成精准扶贫“特战队”进驻,一场“大洗牌”式的旋风在上东村刮起来。

要致富先修路。210乡道是上东村的主干道,也是村民通往文化广场、小学、卫生室的必经之路。当时,这条路只有4米宽,人、车、畜混行,路边杂草丛生、蛇虫出没,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扶贫团队用一周时间完成调研、考察、设计等工作。路面硬化、拓宽,两边加人行道、绿化等……次年春节前夕,为让村民过个好年,团队加班加点,修路项目从开工到完工,只用了约20天。

帮扶团队还花了2个月时间,走村串户,把上东村的资源、现状、需求和未来发展进行整体梳理,最终确立了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大方向,对整村进行打造,上东村一天天在蜕变。

在数十公里之外,省定贫困村博罗县杨村镇水华寨村也正走在脱贫的康庄大道上。

走进村内的张乾小学,原本杂草丛生的空地已变身宽阔的运动场,全新的篮球架、塑胶跑道一应俱全。张乾小学兴建于1994年,随着国家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标准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条件逐渐不能满足完小的要求,2009年起从完小转变为当地的教学点。

张乾小学“重生”,源于恒大集团的帮扶。“除了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以外,教育是我们培养下一代的战场,打造好张乾小学有长远意义。”恒大集团广东扶贫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正成为惠州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快了我市脱贫攻坚步伐。

恒大集团捐资4亿元支持惠东和博罗县26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佳兆业集团捐资1亿元支持龙门县6个省定贫困村,有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壮大花卉、光伏等一批村级产业;碧桂园集团在秋长街道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称,爱心企业的参与,是我市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

“2017年开始定点帮扶龙门县6个贫困村,建成道路、广场、通自来水、产业扶贫项目等已超80个,目前在龙门的扶贫项目基本进入收官阶段。”在惠州市2020年扶贫济困日活动仪式暨10周年总结座谈会上,佳兆业地产惠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的扶贫工作成员来自惠州、广州、深圳等地,他们跟村民同吃同住,希望更好地推动扶贫工作全面落地。

分类施策

精准帮扶激活乡村活力

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近年因种植蝴蝶兰成了“网红脱贫村”,被称为“博罗东部第一村”。

该村是传统的水稻种植村,受气候影响,易旱易涝,种养不成规模,一度被打上贫瘠、落后的标签。

去年6月,恒大集团为羊和村建了2.2万平方米花卉智慧温室,并移交当地政府,交由专业公司运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脱贫增收。花卉智慧温室的租金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50万元收入,羊和村还和其他两个省定贫困村三水村、石滩村入股花卉基地,每年可收入约5万元。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市拓展延伸帮扶范围,组织各县区自下而上全面摸底,根据空心村、城中村、城郊村、产业村、特色村、发达村、落后村等不同情况因村施策,分类解决帮扶什么、如何帮扶。

如今,通过各村与企业深度洽谈,全市已有128个村与企业实现对接、村企结对帮扶169对,其中适合特色种植村106个、适合水产养殖村10个、适合家禽养殖村9个、适合乡村旅游村3个。

为延伸产业链、吸收更多村民就业,我市积极引导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属地村庄,引导旅游开发企业对接空心村或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

对于省定贫困村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而言,山多地少,种植产业发展缺乏资源。如何把有限土地盘活、唤醒“沉睡资产”,是该村乡村振兴的一大课题。

城西村有耕地面积3000多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水稻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生产的龙门大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龙门正在建设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核心加工区预计今年底投产使用。城西村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瞄准了龙门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的契机,几经协调和沟通,使城西村获得了该项目建设主体之一的龙门县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将村里有限的耕地集中打造,建成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

去年初,城西村和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标准化种植有机水稻,并免费提供全部农用物资,稻谷收获后统一以高于市场价回收。一时间,村民们劳作的积极性被调动,纷纷踊跃参与,年收益显著提高。当地还举办“一村一品”丝苗米稻田标志旅游节活动,推动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引导企业从村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帮扶行动,突出帮扶成效。”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惠州正以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围绕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健康、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内容,积极引导企业与村庄自愿结对,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助推乡村振兴。

“滴灌”扶贫

精准帮扶每一个贫困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与“万企帮万村”的企业,为农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而企业参与对贫困户滴灌式的精准扶贫,更体现企业扶贫的现实意义。龙门县龙潭镇下埔村村民梁伟平10年前在深圳打工,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天有不测风云,他不幸患上尿毒症,家里拿出全部积蓄为他治病。

7年来,治疗费用高昂,梁伟平家成了典型的因病返贫户。村委会为他提交低保申请,他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低保补助。

去年初,下埔村帮扶企业惠州兴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梁伟平纳入精准帮扶对象,评估他家的劳动能力后,每批提供约2000只鸡苗,一并配送饲料、药品等,还上门教授如何科学养鸡。只要养鸡过程中有一点“不对劲”,公司就马上派人上门解决。

一批鸡苗130~150天可出栏,兴泰农业公司上门全收,鸡粪也定期回收做成有机肥。去年以来,梁伟平家一共出栏三批肉鸡6000多只,收入近6万元。

“因为这病,一度灰心丧气,差点过不下去。现在,我要好好活着、好好工作,努力过上好日子。”梁伟平希望掌握技术后扩大养殖规模,让父母和孩子过得更好。

“看着他的变化,我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发挥了作用,能让农村困难群众看到希望。”兴泰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计划建立产业培训基地,分教学区、实践区、饲养区等,带动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村民一起参与产业经营,让他们学到新技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像梁伟平全家一样,我市农村剩余的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人口占比高,他们文化水平低,很多面临“无力脱贫、无业可扶”,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政府与企业对准贫困“病根”,进行靶向“治疗”,完成精准“滴灌”,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帮助他们脱贫,体现脱贫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应有之义。

长效之举

发展产业成脱贫重要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也是长效之举。

走近盛夏的惠东县梁化镇新民村,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玉米、辣椒、茄子及其他蔬菜随处可见,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梁化镇是省级蔬菜专业镇,蔬菜的常年种植面积达14.4万亩,是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素有“梅菜之乡”的美誉。

作为帮扶企业,惠东县伦信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销售蔬菜约20万吨,带动当地4000多户农户种植过万亩蔬菜,为广大贫困户奔康致富提供了“绿色通道”。

该公司目前正在牵头建设惠东县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从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发展、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贷款贴息等六个方面,全面加快推进园区蔬菜产业的现代化生产及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园区的辐射,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靠科技种菜、保证蔬菜品质以及延长蔬菜产业链,惠东伦信公司带领更多村民找到奔康致富金钥匙。

我市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进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

惠州市2020年扶贫济困日活动仪式暨10周年总结座谈会提出,希望企业把商机和目标投放到农村,可以投资也可以进行合作,通过产业帮扶带来就业和消费的帮扶。

原标题:《万企帮万村结硕果 产业扶贫惠万家》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