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图文丨清水高桥村:深度贫困村"变形记"

2020-08-25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高桥村:

驶上幸福的快车道

——清水县山门镇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变形记"

8月20日,连日秋雨初歇,麓绿风轻。

通往清水县山门镇高桥村的乡村公路蜿蜒起伏,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菊花和格桑花随风摇曳,延绵不绝的大山和满目苍翠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一进村就远远望见高桥村刚刚建成的新党群服务中心,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院内规划有序,“以人民为中心”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也是高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行动的指南。

高桥村下辖6个自然村167户731人。曾几何时,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交通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欠缺,村集体经济空白,2013年底时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户40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

改变源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为高桥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经过几年脱贫攻坚,全村现剩余贫困户9户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02%。特别是今年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以来,市委书记王锐先后多次深入高桥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

清水县也对挂牌督战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严格落实挂牌督战机制,以上率下“督”,扑下身子“战”,找准影响脱贫质量的突出问题,明确精准攻击点位,组织精锐力量攻坚克难。在市、县、镇、村各级的共同努力下,让这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美丽嬗变。

初关键词【勤劳】

好日子是靠双手干出来的

在高桥村提起樊建军,没有人不竖大拇指,“那可是我们村里最勤快的人,勤劳致富的好榜样!”

樊建军家在高桥村南面的村口,远远望去,洁白的院墙与红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衬,就像他家的日子一样红火。

今年49岁的樊建军,家里有4口人。老伴和儿子都在上海打工,儿子每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女儿在天水师范学院上大四,今年准备报考研究生。“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有人叫我干活,我一般不讨价还价,跟上就干去了,闲坐着一分钱没有,干一点就有一点的收入。”樊建军说,平时除了用电动车拉沙子打零工外,他还种了六七亩地,种的小麦、菜籽、洋芋,“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我家里囤的粮食够全家吃好几年的。”

高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贠武军告诉记者,樊建军虽然是建档立卡户,但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于2017年就脱了贫,为全村人作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表率。

2016年时,樊建军家享受了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国家补贴了1.15万元,他自筹17万元盖起了新房。“盖房子的时候家里卖掉了4头牛,还欠下6万元的债,去年才慢慢把账还完。”樊建军说,一边要还账,一边还要供给女儿上大学,家里负担还是很重,全靠“肯干”和“手细”才能存点钱。“党的政策确实好,但国家的政策应该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像那些有重病的,或者孩子考上大学上不起学的人,我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项目,心里很感恩。”他说,虽然穷日子过怕了,但一直明白“靠自己的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我以前身体不好,房子盖起来后,脱了贫,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身体也变好了,有使不完的劲。”任劳任怨的樊建军像头老黄牛,他也喜欢养牛,说起今后的打算,他说:“以后老伴年龄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打算老两口一起发展养殖产业,养几头牛或者猪,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关键词【帮扶】

扶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背后,离不开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

长期贫困的制约,一度让高桥村部分群众过于依赖国家政策扶持,“蹲在墙根晒太阳,坐等政府送小康”成为部分群众的心态。针对这一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们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大家脱贫的积极性。

见到赵爱霞时,她正在村里合作社新建牛棚的工地上忙碌着。“要是没有扶贫干部的多次鼓励和帮助,我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说起现在的生活,赵爱霞满是感激。

赵爱霞的丈夫闫碎银身患精神残疾,无法劳动,她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女儿,导致她虽然已经脱了贫,但还是对生活提不起一点劲头。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干部多次鼓励我,帮助我们家解决实际困难。帮扶责任人自己掏了800多元钱,带娃他爸去市上的医院做检查,还办了残疾证,以后就可以享受残疾人的生活补贴了。帮扶干部还带我们在市里吃了大盘鸡,把我们送到回县城的班车上,看着发车了才离开。”赵爱霞眼眶发红,感动地说,“帮扶干部每次来看望我们,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出钱又出力,我们不能在家里躺着不劳动,日子是自己过的。”

现在,赵爱霞每天安顿好丈夫后,就去村里的工地上打工,一天能收入80元,两个女儿成年后也纷纷外出务工,替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新农村的房子住了2年多了,干净又舒服,娃他爸办了慢性病卡,药费有了着落,按时吃药让他的病情稳定多了,吃穿不愁,生活有保障,我现在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赵爱霞说。

村民王小平家因病至今未脱贫,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重点帮扶的对象。

王小平家7口人,大儿子患有癫痫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女儿、女婿外出务工的收入维持。去年,看到同村村民们一个个日子越过越好,王小平也坐不住了,主动找到驻村帮扶工作队表示自己也要做点什么。驻村工作队为王小平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成了村里的保洁员。“精准扶贫这几年,村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好了,生活在这里心情很舒畅。现在我能为村里的环境卫生做自己的贡献,很荣幸,也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王小平家除了女儿、女婿外出务工每年收入3万元以外,再加上他公益性岗位的1.2万元,还有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收益带贫分红、六大产业分红、生猪养殖带贫收益等,全家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今年保证实现稳定脱贫。

“这几年,确实是帮扶干部的真情实意感动了村上的每一个人,他们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次来讲政策、送温暖,树立了我们的信心。今年一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能再拖村上的后腿了,明年我打算养几头牛,发展养殖产业,把日子过到人前头去。”王小平感慨地说。

高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贠武军告诉记者,为了助力脱贫攻坚,生猪代养、苗木代育代销、食用菌带贫等一系列帮扶项目陆续落地实施,加上公益性岗位给贫困户带来的收益以及扶贫车间的启动运营,让贫困户开始有事做、有钱挣,极大地鼓舞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关键词【产业】

培植产业夯实村民脱贫致富梦

扶贫的关键在增收,增收的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

高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把产业发展、增产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克服发展局限性大、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在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

走进高桥村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面一派忙碌景象。只见菌棒层层叠叠,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发着阵阵清香,工人们正在进行香菇采摘。“香菇长势很好,在市场上也很抢手,每天都有从市里过来的客商等着拉我们村的香菇。”正在采摘香菇的工人王小会介绍到。

王小会现在日子过得很舒心。作为第一批被吸纳到香菇种植基地工作的工人,目前,她每个月能拿到2400元的工资,既能照顾两个在山门镇上初中的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对于能在家门口获得这份工作,她很满意。

“以前娃他爸出去打工,我只能待在家里给娃做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每个月我也有了固定的收入,从家庭妇女成了工人,让人很有成就感。”王小会欣喜地说。

和王小会一样,变成家庭增收主力的还有李秀玲。在高桥村的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里,女工李秀玲熟练地穿针引线、拉线调整,不一会儿功夫,一袋袋包装好的成品有机肥就整齐的码放在了车间。李秀玲说:“过去农闲时大家都是靠着墙角晒太阳,如今的高桥村在农闲的时候,村里几乎看不到一个闲人,车间就在家门口,村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每个月2400元的稳定收入让李秀玲很安心,“脱贫后的日子也有保障了,只要勤劳而笃实地打拼,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2019年,清水县盛农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0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高桥村建成占地9.2亩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价值20万元的菌棒5万棒。同年,县农发公司又在高桥村投资建设了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装备两条先进的自动化有机肥料生产线,可年产有机肥料、花土10000吨。

贠武军说,按照香菇基地目前的出菇率来看,今年预计总收入可达40万元。扶贫车间目前已吸纳23人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7人,户均可实现年收入3万元以上。这两个项目都能有效拓展延伸高桥村的产业链条,促进“种养加”一体发展。

去年以来,高桥村还先后在黄台、闫家、罗庄三个自然村新建养牛小区3处,发展18户建档立卡户养牛56头。下午3点,午后小憩一阵之后,罗虎儿、罗求娃、罗得吉、罗得善几个专业养牛户就像提前约好的一样,前后脚来到罗庄肉牛集中养殖点,打开牛舍的门,吆喝着牛儿上山吃草。

一砖到顶的牛舍宽敞亮堂,里面饲料槽、饮水槽一应具备。“我养了一辈子的牛,以前都是在家门口搭个简易棚,牛的生长环境差,牛粪到处都是,也影响了人的生活环境。现在为了让我们发展养牛产业,农民不花一分钱就用上这么好的牛舍,比过去我们住的房子条件还好,全都是托了党的福啊!”罗求娃赶着几头黄牛,脚步轻快地朝着后山而去。

如今的高桥村,有机肥加工车间、香菇种植基地、黄牛养殖小区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薄弱、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单一问题迎刃而解,“种养加”一体发展的产业链条初具规模,贫困户也当上产业工人,在决胜决战之年,高桥村走出了一条稳健有力的脱贫新路径。

建档立卡户王小平:

帮扶干部们都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尽管我们村比较偏远,可是他们每个月都来看望我们,不仅自己出钱给我们买米面油、买生活用品,还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宣讲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我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脱贫的信心。如今,村里的环境卫生大变样,我们家吃穿不愁,今年肯定能脱贫,我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建档立卡户樊建军:

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农村人穷日子过怕了,需要帮扶,但是也不能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只等帮扶,国家这么大,每个人都坐着等政策,给国家的负担太重了,所以还是应该靠自己的双手,争取过上好日子。2016年我家盖房子时享受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017年脱了贫,虽然早出晚归干活很辛苦,但人的精神面貌却比以前好多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心里满足得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建档立卡户罗海祥: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村阵地建起来了,群众都有了精气神,村上建起了扶贫车间解决了村民们就业的问题,家家日子都过得好了。最明显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上的变化,以前守旧、懒散,现在有发展养殖产业的,也有发展种植产业的,还有的以外出务工为主,反正家家都想办法要挣钱呢,都行动起来了,都知道好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不能“等、靠、要”,国家政策这么好,扶持力度这么大,可是给多少钱自己不动弹也就用完了,只有自己动起来,任何东西就会从没有变成有。

记者手记:

为这样的"变形"点个赞

腰包鼓了,环境好了,精神面貌变了……记者透过一张张笑脸,看到了属于高桥村的“变形记”。这样的“变形”,不由得令人要为之点个赞。

三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用心、用情、用力”,完善了一揽子的基础设施,牵住了产业的牛鼻子,探索了增收的新路子,而最大的变化,是村民思想的变化,贫困户积极融入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把“等、靠、要”的思想变成了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的内生动力。

雄鸡一唱天下白。决战决胜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桥村将依托完备的产业结构,持续发挥产业“造血”功能,探索更多增收的途径,实现真脱贫、高质量脱贫,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让老百姓也演上一出“变形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今,已经逐渐摸索出脱贫之路的高桥村,干群齐心,并肩作战,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形成了强大合力,正一步步走上幸福的快车道,向着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目标迈进。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景春燕 李旺旺)

▌来源:新天水客户端

原标题:《视频+图文丨清水高桥村:深度贫困村"变形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