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中山医院7个项目获得殊荣!

2020-08-26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8月26日下午2点,上海市医学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我院7个项目获奖,快来看看这些“大牛”的风采吧!

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许剑民团队

《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程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许剑民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吴兆文教授领衔完成的《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程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由于缺乏对疾病诊疗全程的统筹规划,既往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仅32%。本项目历时13年,从早诊早治,微创外科,复发转移预测预防与治疗四个方面入手,创建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程诊疗体系,全体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71.4%,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创新成果如下:

1 创建早诊早治新体系:①率先在上海市推广肠癌筛查。②国内外首创血清5-羟甲基胞嘧啶早诊模型,准确性优于国际标准方法。③国内率先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肠癌及癌前病变,并国内外首创放置肛管预防ESD术后穿孔,开展腹腔镜下穿孔一期修补术,显著提升ESD安全性。该体系显著提升早诊率(6.7%→16.4%),早诊早治患者5年生存率达95.1%。

2 创建微创外科新体系:①国内外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临床研究,发表于《Ann Surg》等,被美国NCCN指南收录。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微创手术,创新多种术式,手术总量国内外第一;建立亚洲首个机器人手术培训基地和中国唯一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教学示范中心。②国内率先开展肠癌肠梗阻急诊腹腔镜手术、肠梗阻支架+II期微创手术。③国内最早应用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RAS) 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国内外首创ERAS+传统医学+微创手术模式,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该体系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3.0%→16.3%),缩短住院时间(13.3天→8.3天),减少费用10%。

3 创建术后复发转移预测预防新体系:①建立随访体系及数据库,病例数>1万,随访率>90%。②发现LncRNA-CLMAT1、TAMs亚群比例等多种预后、疗效预测标志物,发表于《Clin Cancer Res》等。③国内外首创术中门静脉化疗+术后辅助化疗预防复发转移,发表于《Ann Surg》。该体系显著降低复发转移发生率(28.6%→16.9%)。

4 创建复发转移治疗新体系:①国内外率先发现KRAS/BRAF基因预测肠肝同切疗效,并创建多维度模型指导手术。②对不可切除RAS野生型患者,国内外率先将西妥昔单抗用于转化治疗,发表于《J Clin Oncol》,被美国NCCN指南收录,并率先建立多基因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疗效。③对不可切除RAS突变型患者,国内外率先将贝伐珠单抗用于转化治疗,2019-ESMO大会发言,已被《J Clin Oncol》接受。④对一、二线治疗失败者,率先建立类器官小鼠移植瘤模型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该体系显著提升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12.0%→41.0%)。

牵头制定《国际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上海共识》和世界首部《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中英文版;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 55篇,他引980次,总影响因子287;主编中英文专著5部;举办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15届,参会超1万人次,全国MDT和微创学习班120余期,学员超3000人次。推广至全国100余家三甲医院20万例患者,提升全国5年生存率至57%,效果卓著。

项目完成人:许剑民,吴兆文,钟芸诗,韦烨,任黎,何国栋,刘天舒,冯青阳,常文举,朱德祥。

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丁小强团队

《急性肾损伤防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推广》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丁小强教授领衔完成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推广》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已成为制约众多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传统诊疗技术不能实现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危重病例死亡率高,亟需AKI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和转化应用。项目组围绕AKI防、诊、治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1.系统阐明并提出基于“缺血预适应”的AKI预防新理论,建立多种临床可行的预适应手段,积极推进临床转化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低氧诱导因子HIF-miRNAs-靶基因介导肾脏预适应的新理论;建立多种临床可实施的预适应手段,如远程肢体缺血和氙气吸入等,开展多中心临床转化研究,为AKI防治提供全新手段。

2.国际首创尿液离子组学诊断技术,实现亚临床AKI的有效识别和早期干预,显著降低危重AKI发病率 建立国际首个尿液离子组学诊断新技术和AKI实时动态预警体系,并在国内率先建立AKI院内实时监控系统(E-Alerts),实现肾脏亚临床AKI的有效识别和早期干预,危重AKI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13%和33%。

3.国际上率先提出以容量为核心的心脏手术后AKI透析启动指证和目标靶值,建立AKI临床质量控制体系,显著降低AKI病死率 通过优化心脏术后患者容量管理和目标导向透析方案,建立国际首个AKI临床质量控制体系,AKI总体死亡率下降40%。

项目成果被编入2016年、2017年AKI和肾脏替代治疗国际指南,编写中英文专著5部;所选20篇代表性论文累计影响因子84.3,他引326次;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5次,培训班34期;成果已推广到国内10余个省市20余家医院,累计造福患者约3.5万例,为提高我国AKI防治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项目完成人:丁小强,贾平,沈波,许佳瑞,罗哲,於佳炜,王一梅

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吕迁洲团队

《精细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吕迁洲主任药师领衔完成的《精细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医院药事管理具有过程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院内药品质量源头及流通管控对于患者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团队秉承“以患者为中心,安全合理用药为目标”的宗旨,经过十余年探索,逐步构建涵盖临床用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持续改进药学品质管理和用药指导服务集群为一体的精细化全天候安全合理用药平台,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用药服务,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1、创新构建了基于院内药品条形码设计、药品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和RFID技术链接的手持机三位一体的药品三级管理模式,对院内药品从入库到患者使用进行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使药品入库、调剂和登记的差错发生率大大下降至接近为零,药品入库、效期管理及盘点等工作效率指标提升41-77%;对病区备用药品、急救药品、放射造影剂、精麻药品及抢救车药品实行创新性药品实库存管理,盘点误差率为十万分之1.2,优于国家标准的200余倍。

2、2007年起率先在国内利用“品管圈”理念开展药品质量管理的探索,由药师为主的医院“种子内训师”团队积极参与全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活动,相关成果代表医院于2017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医院品质管理大会(ISQua)发言交流;项目团队近年来开展的多个品管圈项目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帮扶西藏察雅县人民医院获得二级医院专场一等奖,持续改进的药学服务品质管理技术平台构建对药学管理质量改善与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

3、创新构建了涵盖特色专病药物咨询门诊、线上线下综合药学门诊、微信药学服务、社区药学服务、科普创作与传播及药师深度参与的医生-药师联合门诊和院内多学科联合MDT门诊的患者全天候用药指导服务集群,为肿瘤、心血管、哮喘、糖尿病、肾病、结肠炎等患者开展合理用药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项目成果在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医院品质管理教学交流,受众6000余人次,累计为3万余患者开展药学服务,项目推广到全国三十余家单位,累计受众患者超过12万;接待参访代表团39批次,接受央视及上海电视台采访多次;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12.81;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报告70余次,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完成人:吕迁洲,李晓宇,叶岩荣,许青,张建中,沈赟,吴轶,陈喆,邹烨,汪红

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曾蒙苏团队

《小和微小肝癌的诊断

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系统影像学研究》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曾蒙苏教授领衔完成的《小和微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系统影像学研究》 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影响肝癌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1.小和微小肝癌是否能够被超早期检出;2.肝癌生物学行为是否能够在术前进行精准评价。历时10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蒙苏教授领衔完成的《小和微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系统影像学研究》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该项目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肝胆特异性对比剂中国使用及诊断标准;并使用最新的影像学方法预测肝癌的生物学行为,为制定个体化及精准治疗方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该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国内最早将钆塞酸二钠用于小肝癌(≤3cm)及微小肝癌(≤1cm)的诊断,首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钆塞酸二钠的中国使用及诊断标准(筛选出适用人群、优化了扫描方案及制定了诊断标准)。

2.国际上首先使用扩散峰度成像(发表于本专业TOP1期刊《Radiology》)、灌注成像及直方图于术前定量预测了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微血管侵犯及Ki-67的高表达),并首创了基于ADC值“相似度”的多结节肝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方法。

3.国际上首先将磁敏感加权成像这一最新的序列用于我国肝硬化患者的小肝癌的诊断中,首创了其诊断标准及扫描方案,并于国际上首先阐述了铁沉积逐步廓清在肝硬化结节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本研究成果写入我国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2019 年版)、我国首篇《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钆塞酸二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两项肝癌诊疗的国际专家共识中,分别发表于《Liver Cancer》、《Eur Radiol》、《中华放射学杂志》。举办国内会议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0余次,参会人员5000余人。吸引全国各地进修人员1000余人。并建立了肝胆特异性对比剂全国示范中心,无偿培训全国学员。

项目完成人:曾蒙苏、饶圣祥、樊嘉、杨春、丁莺、陈财忠、吴东

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楼文晖团队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楼文晖教授领衔完成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NETs)是一类较为罕见的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肿瘤,病情复杂,易发生远处转移,常引起漏诊、误诊及误治。pNETs的早期诊断、肝转移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指征的把握存在很大争议。近年,pNETs总体发病率迅速增长,但国内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局限。

基于以上背景,课题组从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相关转化研究方面做了系统研究,疗效显著:(1)阐明了pNETs及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因素,明确指出WHO G3分级中存在的肿瘤异质性,完善了pNETs及其肝转移生物学特征的循征医学证据;(2)评价了血清CgA、NSE以及循环肿瘤细胞在pNETs及肝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阐明了pNETs在MRI中的特征表现,这些循证医学成果明显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3)分析了pNETs伴异时性肝转移患者R0术后复发情况,阐明了转移灶较原发灶Ki-67升高是独立预后因素,解决了肝转移患者术后复发的干预指征这个关键问题;(4)积极开展临床试验,扩大了舒尼替尼在该肿瘤中的适应症。以上几点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有效构成基于国人循征医学证据支持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截至2019年9月,专病门诊有2200余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随访病人,实施了400余例pNETs的胰腺手术,200余例pNETs肝转移灶切除。在本中心,pNETs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90%,pNETs伴肝转移的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40%-50%,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本团队在pNETs领域所选代表性论文20篇中,17篇SCI总影响因子38.0,他人引用共144次。阐明了pNETs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的部分机制。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报告,本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团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成为国内指南的重要循证医学依据,牵头制定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指南(2014)》,撰写了国内第一部《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部分解读》,参与制定了《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 2016 年版)》。举办国际、国内高峰论坛及培训班20余次,开展胰腺肿瘤多学科MDT 120余次,外院进修学习人数500余人次。本研究成果在北大医院、长海医院、瑞金医院、浙大一院、华西医院等国内30余家知名医院广泛推广,累计诊治该类型肿瘤5千余例。以上措施有力普及了国内对pNETs认识,并推动了国内对pNETs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项目完成人:楼文晖、周宇红、纪元、许雪峰、刘凌晓、黄成、饶圣祥、姚秀忠、韩序、吕洋

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董智慧团队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指导,董智慧教授领衔完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no-opti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NOCLI)是血管外科常见病,致残率高,常见病因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国人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为青壮年,致残后社会和家庭负担沉重。目前旁路、支架等主流血运重建方法疗效差。项目组依托4项国自然、2项省部级和1项校级课题,历经14年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NOCLI,将截肢率从40%降至16%,劳动力丧失率从34.8%降至18.7%,90%以上患者单次移植疗效超过5年,显著降低医疗费用,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国际首次报道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NOCLI 5年期满意疗效,并首次提出“炎症介导的重度肢体缺血概念”。

2、国际首次完成纯化自体CD34+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疗效差异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证明前者可更快缓解缺血。

3、国际首次针对术后复发开展了危险因素分析和二次移植相关研究,发现NOCLI经干细胞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复发率较低,二次移植仍有效,中远期疗效理想。

4、国内率先开展自体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NOCLI,6个月无截肢生存率达到84%。

5、国际上首批通过HIV-Tat蛋白转导域-超常磁纳米颗粒标记系统和同步辐射技术,证实了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现象。

共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 8篇(IF=27.43),培养研究生10余人。举办学习班10余次。成果推广至包括“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内的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共计近300例。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完成人:董智慧、符伟国、刘澎、方圆、潘天岳、魏征、顾史洋、陈斌、蒋俊豪、石赟

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

王春生团队

《胸主动脉病变的病程进展早期预警及诊疗规范研究》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领衔完成的《胸主动脉病变的病程进展早期预警及诊疗规范研究》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

胸主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瘤样扩张或夹层,病因涵盖遗传、高血压等,当病变进展为夹层,24小时自然生存率仅40%,手术难度高、预后差。本项目从胸主动脉病变的早期预警管理到术中技术标准化、适应证扩展、并发症防治和衍生新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1. 率先从遗传学层面建立早期预警管理平台。项目通过建立胸主动脉病变基因诊断平台,对高危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在国内首次报道了Loeys-Dietz综合征等遗传性胸主动脉病变的基因信息,率先建立了患者疾病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深入解析病变进展中药物作用机制,基于此对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早期预警管理,降低了病变进展夹层风险。

2. 率先从表观遗传学层面优化早期预警管理。项目揭示吸烟等表观遗传学因素在胸主动脉病变进展中的重要影响,降低了这类患者环境因素暴露导致的病变进展的风险,优化了高危因素患者的早期预警策略,作为研究亮点收录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的Editors’ Concern: Recent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highlights from China.

3. 国内首次推广应用“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处理技术使年轻患者避免了机械瓣替换术后长期抗凝带来的并发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项目开展主动脉手术635例,居上海第一,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至今开展204例,术后五年生存率达96.4%,为我国单中心最大病例数。

本项目建立了完善的胸主动脉病变早期预警和诊疗规范。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1篇,获授权专利3项。项目总体达国内先进,国际领先:参与发布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在全国近20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带动全国主动脉诊疗水平整体提高;王春生教授于2018年当选AATS Member,参与发布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ortic Arch Surgery Study Group一项。

项目完成人:王春生,赖颢,朱铠,李军,孙勇新,顾佳伟,陆树洋,王毓琳,刘鼎乾,翟骏宇

原标题:《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中山医院7个项目获得殊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