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上手扶拖拉机,他还真成一块“宝”

2020-08-31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一心朴实为民生

——记庄河市大郑镇党委第一副书记兼葛炉村第一书记 王兆宝

人物简介

王兆宝,男,1979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大连市政府办公室综合二处副处长。2018年4月,下派到庄河市大郑镇任党委第一副书记、葛炉村驻村第一书记。先后荣获共青团辽宁省委“辽宁最美驻村第一书记”、“大连市十佳驻村第一书记”等称号。其事迹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以前见王兆宝,那可是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连办会的总协调,西装领带,皮鞋锃亮;现在看王兆宝,运动裤,大汗衫,脚上沾泥水,脸上冒油汗。标准的普通话变成了地道的庄河腔。“刚进村那会儿,听不懂庄河话,闹了不少笑话。”

“我连早上起床的时间都适应了俺们农村,四五点起来锻炼,边晨练边想今天要做的事儿,学达沃斯那样列一个‘to do list’发在微信群里,给合作社成员分派任务。”王兆宝说。

01

“咱就养生态猪”

王兆宝,人热情,善交际,一进村就介绍自己是村民们在城里的亲戚。农村人实在,不跟他客气,马上就有人找“城里亲戚”帮忙进城看病。他一路陪着挂号、问诊、找专家、做治疗,掏心掏肺换来了村民对他亲上加亲的信任,也跟他唠出了实嗑:村里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

“叫姐的比我大30岁,叫妹的比我小20岁,见到个跟我差不多大的简直像遇到宝。”带着扶贫任务下乡的葛炉村“第一书记”王兆宝犯了难,村里的主要劳动力是70岁老人,靠发展科技农业带领农民致富根本不现实。

不靠山、不临海,走遍了葛炉村的7个屯子、405户人家,王兆宝看到全是自留地和牲畜圈。

“王书记,你怎么领俺马上发财?”村民见面会上,一位老大爷的直言直语戳痛了他的心窝。

“没有山、没有海,但咱有绿色。家家户户都养猪,喂自家产的地蛋长得格外好。”“喂鸡蛋?给猪吃鸡蛋!?”不知道地蛋就是土豆的王兆宝把村里人逗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灵机一动的他一拍大腿:“对,咱就养生态猪,搞订单养殖、电商直购,让城里人来吃看得见、摸得着、货真价实的绿色猪肉。”

说干就干。王兆宝通过实地调研,与村干部们研究后决定,由葛炉村两委、大连聚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大连聚祥果菜专业合作社与大连田祖生态庄园组建开展“党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模式,发动农户开展“订单式养殖”。

“猪崽儿离不开我,拜托你好好照顾女儿……”,王兆宝狠心的对妻子说,其实他也心疼宝贝女儿,但是没办法,他得对群众们的期盼负责。

67头满载着乡亲们增收希望的猪仔在王兆宝和合作社的努力下顺利的分发到了农户手中,刚开始,有几只小猪“水土不服”,恰巧这时候王兆宝的小女儿感冒发烧,为了群众,王兆宝给妻子只撂下一句话,就一心扑在小猪身上,比对自己女儿都上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猪终于稳定了下来,养殖项目也走上正轨,最终,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2018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式养殖”67头黑猪,平均每头黑猪为群众增收了1500元,给农民带来了实在的效益,走出了一条增收发展的道路。村民们笑在脸上,王兆宝甜在心里。

民心是秤。年底的分红大会上,养殖户们边数着分红,边说道:“跟着王书记养猪,大家心里美滋滋的”。

采访手记

“当好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乡亲们‘不隔疑’的亲人,还要拿出让乡亲们服气的真本事。”这是王兆宝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经验之谈”。驻村仅短短几个月,从一无所知,到行家里手;从确定发展“养殖项目”,到变成村民们信服的“养猪”专家,他真正成为一个村民们眼里奔小康的“宝”。

02

“蜜薯是个好产业”

2019年春节刚过,王兆宝就开始筹划新一年的发展项目,除了养殖项目,他想再开辟新的途径,带领乡亲们扩大增收。他联合其他几个驻村第一书记一起跑技术、跑资金、找合作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大郑镇的土地与气候特点和对蜜薯培育、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详细论证,最终确定了新的增收发展方向:种植订单蜜薯。还是老办法——由合作社去发动、组织群众参与项目。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拿着厚厚一沓预期“成果”,跟干部群众宣传讲解种植蜜薯、扩大增收的时候,一盆冷水泼在了第一书记们头上。大多数干部、群众并不支持,都觉得有些冒险、特别是没有人力干等。

这下可愁坏了几位第一书记,眼看着赚钱的好项目,没人支持,就要泡汤了。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信心遭受打击的时候,王兆宝挺身而出,坚定大家的信心: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要我们第一书记干什么?村民们不理解,不是不想种蜜薯、不想增收,他们只是想讨一个实底儿,怕让钱打了水漂儿。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家,还没有把尕伙儿的心捂热乎,拢到一起来。那我们就一个人一个人的做工作,一个一个焐热村民们的心。“我相信,只要工作做到家,就一定能转变群众的思想。”

在王兆宝的带动下,几位第一书记又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大家分工动员,逐个人做工作,从白天唠到了晚上,田间唠到了炕头,真是嘴皮子都磨亮了。慢慢的,村民百姓们都理解了第一书记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这都是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的道理。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项目终于干了起来。

在给地垄扣地膜的过程中,非常耗费人力,而小型机械又没有适合蜜薯种植的地垄。于是,王兆宝带领合作社人员向当地种粮大户和农机具能手学习,自己买配件改装农机具,给覆膜机加宽,改装覆膜机。设备有了,可是没有会开的人,王兆宝就现学现卖,农机能手演示了一遍,他就上手开始操作,刚开始不是很熟练,经过几次实践,慢慢的就熟练了起来。于是,人们就经常看到王兆宝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回穿梭在田间。村民们都佩服地说:“我们农村人都开不好这手扶,这干部真不一般!”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等着节气到来栽蜜薯苗了。栽苗有个要求,必须要在阴雨天进行,才能保证成活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着下雨载苗。可是等来等去,每天都是艳阳高照,那段日子大家只看一个节目:天气预报!没办法,只能等!终于,在一个周六,小雨淅淅沥沥姗姗来迟,大家都很激动。天不亮,王兆宝就组织合作社人员微信开会研究。“好,定了,咱们今天就干!”大家一起在这场福雨中把蜜薯苗栽上了,王兆宝高兴地像个孩子大喊大叫:“好雨知时节,咱们的蜜薯安家啦!”

蜜薯长势喜人,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又一大难题摆在王兆宝面前,他必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收!否则气温下降,蜜薯冻伤,春季的辛勤劳作就化为了泡影。抢收期间大家一起上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拼尽全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气温骤降,一大批蜜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每个人都慌了神。

但王兆宝知道,作为主心骨的他不能慌,必须想办法解决难题。他立即与周围的商家积极沟通并送货上门,同时发动各种关系,联系庄河、大连的亲朋好友帮忙销售蜜薯。几十斤、几百斤,积少成多,慢慢的将上万斤的微冻蜜薯也成功销售了出去,保证了损失降到最低。虽然“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是他说:“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蜜薯是个好产业”,种植户老谢憨笑着说。2019年,全镇在合作社带动下,共发展蜜薯种植200亩,产量达到80余万斤,产值达到160余万元,群众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采访手记

蜜薯是个好项目”!自己磨破嘴、跑断腿;村民乐开怀、齐声赞。王兆宝认为:值!在他心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快快乐乐奔小康,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03

“把唐儿府的田祖文化搞起来”

进村不长时间,王兆宝就在调研中发现大郑镇有着传承上千年的唐府文化。“俺们大郑在唐朝的时候叫唐儿府,有个文化站站长研究唐府文化很深,他告诉我,大郑有个田祖庙,田祖就是炎帝神农氏,是种田的老祖宗,中国一共就有两座田祖庙,一个在厦门,一个就在俺们大郑。”

村里有个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村民们都要到田祖庙前来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的人络绎不绝。村里的农业龙头企业田祖庄园,也是因此命名。

搞大型活动出身的王兆宝顿时来了灵感。他想,大郑镇和葛炉村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为什么不挖掘和发展一下呢?于是,他决定组织当地村民百姓挖掘唐府文化,大量采访80岁以上的老人,梳理唐府文化以及田祖文化的脉源。

王兆宝风风火火、说干就干:“我的方案已经做好了,咱先把田祖文化的故事串起来、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田祖文化。下一步就是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城里人都来俺们大郑过田祖文化节。前几天我在咱们合作社的五间大瓦房里小试了一把牛刀,找了20多个人来体验农家乐、参观田祖生态庄园,效果还真不错。”

为了给葛炉村吸引人气,王兆宝的点子一个接一个。村小学合并了,留下校舍闲着没用。他琢磨来琢磨去,决定把村小改造成城里孩子的学农基地。“俺们村里有田祖生态庄园,没有比这更好的学农资源了。我所住的市内某区,全区1万多名学生目前因为没有学农基地开展不了学农活动,这正好是个契机。1万个孩子背后可是1万个家庭,都来俺们葛炉村,那就不得了!”

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和准备,学农基地项目正在积极的向前推进着;唐府文化以及田祖文化也吸引来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农家乐、参观田祖生态庄园的人络绎不绝,使乡村有了人气,发展有了朝气。同时,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迅速提升了大郑的知名度。

“有文化就是不一样。真没想到,王书记把我们唐儿府的田祖文化搞了起来!”村民们交口称道。

采访手记

“小传说”变成“大招牌”,田祖文化带火了乡村、带火了经济。王兆宝的这一招“乡村振兴,从文化振兴入手”的点子,不仅来源于他的智慧,更来源于他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理解。只有一心想着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小康的大目标,才会有致富的“金点子”。

来源:中共大连市委网信办、二更·更大连

原标题:《开上手扶拖拉机,他还真成一块“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