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淴浴”的其他意思

2020-09-03 21: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知沪者 沪申故事

读上海点

沪申故事

上海话里,洗澡叫“汰(da音)浴”,早先时候却都叫做“淴浴”。

过去,没有淋浴的条件,洗澡都是盆汤,人坐在澡盆里,用手泼水,或者用脸盆、水壶浇水清洗,上海人叫“淴浴”,“淴”,《广韵》里注解:“水出声”。

#“淴浴”

南京东路的背后有条“盆汤弄”,弄口在福建中路上,至今还醒目地留着“盆汤弄1864”的字样。

“盆汤弄1864”

1864年,那里有英租界最早的一批公共浴室,到畅园、瀛园、沦园等浴室的大盆汤去淴浴,也成了上海滩上一时追逐的文明时尚。

也许是“淴浴”以后一身轻的感觉,这个词引申出了一些奇异的意思。

一百多年前,四马路(今福州路)的“四大名旦”(林黛玉、陆兰芬、张书玉、金小宝)之首林黛玉巨债缠身,不得已下嫁南浔富商邱老爷。

“四大名旦”

邱老爷帮林黛玉还清了债务,然后赎她出青楼,娶她回家做小。然而,邱府几房姨太太看不起林黛玉,经常出言不逊,林黛玉恼了,就开始百般作闹,闹得邱老爷不堪其扰,最后,只好分了不少财产给林黛玉,登报与她脱离了关系。

四马路

上海滩上,“淴浴”不但可以逃债,而且还能“镀金”。

鲁迅曾在《书信集》里写过:“所为作家,在上海文坛失败,多往日本跑,这里称为‘淴浴’或‘镀金’。”

《书信集》

上海弄堂里,经常有些人家的孩子没出息,读书不好,就想办法到外头读个野鸡大学,如钱钟书《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回来后,也算是“淴了一把浴”,可以改头换面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淴浴”的说法渐渐少了,但是,“淴浴”逃债、发财、镀金的现象,倒还时有所闻,暂且称之为一种“澡堂文化”吧。

当年的“盆汤弄”带动了周围丝业公会、金业公会等许多会馆公所和菜馆都开在附近,“盆汤弄”斜对面的“花粉弄”里,都是卖化妆品的店铺,所以,这一带曾是上海滩最繁华、最热闹、最时尚的市中心,“淴浴”的澡堂文化,可以很快就传播到上海滩的各个角落里。

原标题:《“淴浴”的其他意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