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接受割礼的三周后,她决心回到学校

2020-09-03 1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家好,我是凹叔。

最近,“散装卫生巾”事件又掀起了性别平等讨论的热潮。生活贫困的女性在干净的卫生必需品与吃饱穿暖之间艰难抉择,大城市里经济自由的我们却很难想象她们的拮据与窘迫。

不仅是中国贫困女性的卫生困境,全世界女性从小到大面临的无数问题都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注。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权、家务劳动、童婚陋习、性暴力、职场性别歧视,这些问题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女性,也事关每一个人。

梅琳达·盖茨,全球最大私人基金会的联合主席,也一直在为赋权女性、改变世界的事业奋斗着。她在目睹了无数底层女性的困境与抗争故事后写下了自己对男女不平等问题根源的深度思考、发展和投资女性的实践经验,以及许多同样致力于改善女性环境的理想主义者,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

在书中,你会读到一位印度修女,在当地开办学校,收留被当地大多数人视作“贱民”的女孩读书的故事;新西兰经济学家为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偿劳动,挑战统计数据中存在的偏见;还有梅琳达本人工作奋斗、追求平等的故事。

她领导的全球最大慈善基金会,在20年间改变数以亿计女性的命运。

她和她讲述的女性故事,激励每个人摆脱无力,活出自己的光明时刻。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摘自《女性的时刻》

《女性的时刻》

梅琳达·盖茨 著 齐彦婧 译

磨铁图书 出品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01

几年前,在印度,我访问了一些女性自助互助小组,见证了女性如何相互扶助。

我看到的,是女性彼此帮衬、共同提升,而这一切都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开始。

这些年来,基金会资助的女性互助小组为数众多,主旨各不相同:有的旨在防止艾滋病蔓延,有的帮助农村女性买到更优质的种子,有的专门帮女性获得贷款。

成立小组的理由不胜枚举。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女性一旦掌握信息、工具和资金,并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就会一跃而起,带动团队实现目标。

在印度,我拜访了一些农村女性。她们都来自同一个自助小组,每个人都买到了新型的种子,种出了更多作物,提高了收成——每个人都亲切地与我分享她们的故事。

“梅琳达,过去我在家里只能住另一间房,家里人甚至不准我跟婆婆一起出现在主屋。

我住在屋后的一间房里,连肥皂都没有,只能用炭灰洗脸。

现在我有钱了,能自己买肥皂了。

我的纱丽也洗得干干净净。

婆婆更尊重我了,也允许我进屋了。

而且我攒的钱越来越多,还给儿子买了辆自行车。”

如果你想得到婆婆的尊重,就给儿子买辆自行车吧。

为什么这样做能赢得尊重?

这并不是当地特有的现象,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位媳妇赢得了婆婆的尊重,是因为她用自己的收入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一旦激发出自己的才华和潜能,我们女性就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提升女性权利能促进家庭兴旺、社会繁荣。原因非常简单:接纳那些被排斥在外的人能让每个人受益。

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将全球的女人和女孩纳入对话当中,就是在帮助每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性别平等能为所有人带来发展。

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地位,往往与健康社会的各项指标相辅相成——它能带来较高的入学率、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降低未成年怀孕、家庭暴力和犯罪的发生率。

同时,社会健康、社会财富也会相应提升。

一些由男性主导的国家之所以深陷困境,不光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用本国女性的才华,更是因为当权的男性惯于排斥女性。

除非改变领导方式或转变思想,否则这些国家永远不可能实现繁荣。

人类必须认识到,女性赋权与社会的健康繁荣息息相关。这也是被我们,或者说被我忽略的一个重点,正像过去二十年的工作带给我们的种种启示一样。

要实现人类的进步,就必须从培植女性的力量做起。在对所有人的投入当中,投资女性是最全面、最广泛、回报率最高的一种。

02

送女孩上学有助于降低文盲率,提高工资收入,加快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教育能让女孩减少婚前性行为,降低早婚比率,延迟首次生育时间,帮助女性自主规划子女数量和生育时间。受过教育的母亲懂得如何为子女保证营养,注射疫苗,并获得更多与儿童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过去二十年间,儿童存活率显著提高,其中一半要归功于母亲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且受过教育的母亲送子女上学的概率是未受教育者的两倍以上。

教育能显著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平权意识和经济实力,但我们尚不确知具体原因。女孩们的思想和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能带来这些提高?这种转变是由什么引起的?是读写技能、模范效应还是学习过程,或者仅仅是走出家庭?

我听过几种主要的解释,感觉许多说法都不无道理:

会读写的女性能更好地利用医疗服务,学校教授的知识能帮助女孩向医护人员更详细地描述家人的健康问题。

母亲们能从老师那里学到教育方法,把它运用在孩子身上。

而且女孩们一旦走进教室,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她们就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意识到自身的力量。

上述理由中,最后一条尤其令我振奋,这意味着女性能运用学校传授的技能瓦解阻碍她们进步的社会陈规。每次访问学校、与同学们交流,我都感觉学校是最能体现慈善工作价值的地方。

我的这种感觉始于高中时代,当时我曾志愿去一所拥挤的公立学校教数学和英文。在那里,孩子们每学到一点新知识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潜能,这足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改变他们的未来。

被社会排斥在外的人往往自认不具备接受教育的资格,也不应该提出这种要求,因为这不可能实现。好的学校能扭转这种认知,鼓励学生大胆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潜能。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较高的自我期望与社会对他们较低的期望完全相反,而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能为身处社会边缘的学生注入力量的学校,大都具有一定的颠覆性。社会蔑视他们,以此阻碍他们进步,但好的学校能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形象,对抗社会的打压。优秀的学校破除社会偏见的故事,在全球比比皆是——无论是在美国、南亚,还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由于社会的灌输,一些学生向来自认无关紧要,不配得到机会。

是这些学校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03

均等的教育机会赋予人力量,教育不平等则恰恰相反。

把特定人群排除在外的手段很多,教育不平等是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如果不公开倡导普惠教育,学校就不可能成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良药,而只会助长排斥。

尽管事实早已证明让女孩接受教育有诸多好处,但全球仍有1.3亿女孩处于失学状态。这个数字往往被表述为进步的结果,这仅仅是因为过去导致女孩无法上学的障碍比今天更多。在我的学生时代,全球在校男生人数远远高于女生。这种差距在不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

过去数十年来,各国政府为扭转这一趋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的男女生入学人数已基本持平。

不过我们的目标显然不是确保男女生入学率同样低,而是扫除所有影响儿童入学的障碍,只是在某些地区,女生面临的障碍比男生更多。

这个问题在七到十二年级的中学阶段尤为突出。在几内亚,只有四分之一的女孩能升入中学,而男生有近40%。在乍得,升入中学的女生不足三分之一,而男生超过三分之二。同样,在阿富汗,上中学的女生只比三分之一略多,而男生有70%。差距在大学阶段依然存在。在低收入国家,高中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女生人数仅是男生的55%。

为什么进入中学和大学的女生少于男生?从经济角度来讲,送女孩上学是一项长期投资,而极端贫困家庭关注的往往是生存,他们不是需要人手干活儿,就是交不起学费。从社会原因分析,社会为女性安排的角色往往无须教育就能胜任。

实际上,允许女性接受教育会对传统性别分工构成威胁。

从政治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大多数极端组织,譬如2014年在尼日利亚东北部绑架276名女学生的博科圣地,都极力反对女性接受教育(其实,“博科圣地”的意思就是“禁绝西式教育”)。

极端分子想告诉女性:“你们无须上学就能成为我们理想的女人。”因此他们烧毁学校,绑架女生,恐吓有女孩的家庭,迫使他们把女儿留在家中。他们相信侍奉男人是女人的天职。

送女孩上学是对这种谬论最直接的还击。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就是勇于挑战这一陈旧观念的年轻女性之一。她来自巴基斯坦,2012年被塔利班射伤,那时她十五岁。

早在负伤之前,马拉拉就已经举世闻名。她父亲创办了多所学校,在他的启发下,马拉拉注册了一个博客,讲述她作为一个女孩在塔利班政权下的学生生活。她收获了众多读者,戴斯蒙德·图图大主教曾提名她角逐国际儿童和平奖。

因此,马拉拉遭遇的并非一场针对女学生的无差别袭击,而是一次目标明确的行动,为的是阻止一位知名活动家发出声音,同时震慑那些与她站在同一战线的人。

但马拉拉并不打算沉默。受伤九个月后,她在联合国发表了演讲。“拿起书本和笔吧,”她说,“这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本书和一支笔,这些加在一起,就足以改变世界。”

一年后,马拉拉荣获2014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得知自己获奖时,她正坐在教室里上化学课!)

04

在撒哈拉以南的许多非洲国家,人们认为女孩生来应该遵循种种传统,而不是质疑甚至改变它们。

卡卡尼亚·恩蒂亚(Kakenya Ntaiya)是肯尼亚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像大多数同龄的马赛族姑娘一样,她的命运早在出生那天就已注定。她会进入小学就读,直到青春期,然后接受女性割礼,中断学业,嫁给父母在她五岁时安排的订婚对象。婚后,她就得挑水拾柴,打扫房间,煮饭种地。

她人生的每一步都早有安排,如果一个女孩的一生都被安排好了,那么这种安排一定对所有人都有利,除了她自己。

变革总是从第一个说“不!”的人开始。

我是通过一部纪录片认识这个勇敢的马赛族女孩的。当时我们基金会赞助了一项纪录片大赛,主题是改变世界的人们,最终夺魁的那部影片讲的就是卡卡尼亚的故事。

卡卡尼亚梦想成为一名教师。这意味着她必须在进入青春期之后继续上学,而不是嫁作人妇,为新的家庭做饭打扫。她必须留在学校,我难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小学时我是个乖孩子,希望赢得所有人的肯定。我很幸运,对未来的设想恰好与父母、老师的期望一致。假如我的梦想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据理力争。

卡卡尼亚显然从没产生过这样的怀疑。十三岁那年,她与父亲做了个约定:她愿意接受女性割礼,但父亲必须答应不逼她结婚,并允许她继续上学。

卡卡尼亚的父亲知道,如果她不接受割礼,自己就会在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同时他也知道,女儿性子刚烈,绝对敢违抗传统。经过一番权衡,他答应了。

行割礼的日子到了,卡卡尼亚走进她家附近的一座牛栏,一个当地老太太在全体街坊邻居的注目下用生锈的刀割下了她的阴蒂。卡卡尼亚当即血流如注,疼得晕了过去。

三周后,她回到学校,决心成为一名教师。毕业时,她获得了去美国攻读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可惜奖学金并不包含机票,村里人也不肯替她筹集路费。每当她告诉别人自己拿到了奖学金,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就会说:“真是白费。奖学金应该发给男孩。”

卡卡尼亚不仅有挑战传统的勇气,还有顺势而为的智慧。马赛族人相信好消息总是早上传来,所以卡卡尼亚每天早上都会去村里一位一言九鼎的族人家敲门,承诺如果他愿意帮助她去美国上学,那她一定回来建设家乡。

最终,她让村里人凑钱替她买了机票。

她来到美国,不仅完成了本科学业,还拿到了教育学博士学位。她进入联合国工作,了解到女性与女孩与生俱来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她说:“我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必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换取受教育的机会。那是我的权利。”

后来,她如约返回家乡,请村里的长者帮她筹建一所女校。

“为什么不建男校呢?”他们问,其中一位甚至表示女孩没必要上学,尽管他也很敬重卡卡尼亚信守承诺,回来建设家乡。“咱们村也有几个男孩去美国上学,”他说,“据我所知,愿意回来帮忙的只有卡卡尼亚一个。”

卡卡尼亚从他这句话中找到了突破口。既然回来帮忙的不是男孩而是女孩,她说,那岂不正说明女孩更应该接受教育?

如今,那位长者说:“她的话让我们非常感动……她带来了一所学校,也带来了光明,她想改变旧的传统,让女孩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长者们给新学校捐赠了一块土地,2009年,卡卡尼亚卓越学习中心开幕了。学校主要帮助小学高年级女生向中学过渡,这正是女孩们最容易被迫辍学嫁人的阶段。

卡卡尼亚中心为学生们提供校服、书本和课程辅导,条件是家长必须同意女儿在校期间不行割礼,也不结婚。在肯尼亚全国统一考试中,中心的一些学生取得了全国前2%的成绩,进入肯尼亚和国外的大学。

我不知道那些敢于站出来挑战传统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勇敢,他们一旦挺身而出就总是一呼百应,能吸引众多追随者。那些人也与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却没有他们的勇气。

领袖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他们总能说出他人之所想,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他们的队伍。这位年轻女性正是如此,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家乡的文化。

05

我与女性的交流和我看到的数据无不证明,女性教育对女孩最大的改变,在于重塑她们心中的自我。这就是提升她们的关键。如果她们不能改变看待自己的眼光,教育就无法改变传统,因为她们只会用学校传授的技能去助长压制女性的陈规。

这便是教育赋予人力量的秘诀:让女孩知道她不必听信别人对她下的定论。她与所有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她必须去主张并捍卫它们。影响深远的伟大社会运动往往就这样开始:被排斥在外的人拒绝接受社会的压制,开始重塑心中的自我。

有了爱与支持,女孩就能打破那种阻碍她发挥潜能的自我认知。她会渐渐找到自信,意识到自己也具备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让她发觉自己的天赋。而天赋会让她看到,自己其实充满力量,也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你用爱而不是恨滋养这些女孩,你就会见证这一切。

你会让她们抬起头来。

她们会找到自己的声音。

《女性的时刻》

梅琳达·盖茨 著 齐彦婧 译

磨铁图书 出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