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秋收时节,看西藏人民如何“端稳手里的饭碗” ——青稞地里千重浪

2020-09-07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1日,自治区农科院科研人员给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冲堆村种植的青稞新品种“13-5171-7(代号)”测产。

 

秋收时节,农民群众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收获粮食。(资料图片)

 

在西藏区外农作物育种基地——云南元谋农作物南繁基地内,青稞长势良好。

 

在阿里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制作面包。(资料图片)

 

图为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的青稞地里,农民正忙着收割粮食。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在西藏,青稞安全,粮食就安全。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靠自己”的重要指示,向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调优结构,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力争粮食丰收。2019年,我区粮食产量达到104.7万吨,是1965年的3.6倍,其中,青稞达到79.29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51元,是1965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120倍。

向土地要粮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作物能够产得出、供得上。近年来,自治区相关部门压实责任,高站位推进农田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印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代拟稿)》、《西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试行)、《西藏自治区农田建设项目评审工作指导意见》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架构起“四梁八柱”。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差异化政策,提高建设投资标准,我区农田亩均投资标准达到20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0元。

各地市明确建设优先顺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两区”“大型灌区”以及国家、自治区种子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集中投向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型灌区。形成拉萨市林周县和日喀则市萨迦县拉洛、旁多两大灌区集中连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基地、山南市扎囊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实施了高海拔搬迁地、脱贫摘帽县“口粮田”建设;部分市地开展了土地小块并大块,支持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为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要求,我区扎实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综合治理。“项目区新增和调整了农田灌溉范围,增加了农田林网防护面积和机耕面积,提高了土地粮食生产效能,预计今年底,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可达223万亩。”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十四五”期间,我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每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7500万公斤以上。

西藏农区历来有“土肥是一家”这一说法,为改变农业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我区相关部门以推广商品有机肥、绿肥复种、高温堆肥为抓手,深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开展增施不同配比的商品有机肥试验示范,加大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广冬播青稞为契机,不断扩大绿肥复种面积和规模。充分利用我区牛羊粪这一有机肥,开展大规模有机肥堆沤行动,努力提升我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全面改善耕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靠科技增产

目前,我区青稞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5%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青稞人均消费占全区人均粮食消费的67%。可以说青稞安全,高原粮食就安全,青稞育种技术进步了,我区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

“西藏青稞育种工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派出农业专家组进藏进行农业科学考察。从1952年开始,先后创办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农业试验场,开始对各种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栽培等试验,青稞科研工作因此拉开序幕。”自治区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自治区成立以后,青稞品种选育和新品种更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实施青稞种质创制与分子育种重大科技专项,先后选育适合高寒农区种植的早熟高产新品种“藏青690”,适合冬播青稞产区种植的冬青稞高产新品种“冬青17号”和“冬青18号”,以及适合河谷农区种植的青稞高产新品种“藏青2000”“喜玛拉22”等,示范推广后增产增效显著。2020年,全区青稞良种计划推广面积190.6万亩,比2012年增加48.55万亩,青稞良种覆盖率由2012年的75%提高到2019年的90%。青稞产量从自治区成立时的每亩101公斤提高到每亩380公斤,我区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科技部搭建的“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支持建设的“藏区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西藏青稞分中心”……一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青稞生产和科技创新,设立专项支持青稞科技创新。从2010年开始,先后立项支持青稞新品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青稞基因技术开发等,青稞育种逐渐走向“尖精深”,西藏青稞产业科技自主创新领先全国。

“我们需要什么青稞品种,就从有关基因上选取相关性状,进行杂交组合,再利用南繁加代育种和扩繁基地,原本需要十几年才能选育出一个青稞品种,现在5至8年就能培育成功。”区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自治区农科院3号试验田里,青稞13-5171-7新品系扬着饱满的穗子,绽放金秋的希望,“这个青稞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在每亩400公斤以上,有望取代现在的主推品种,从而在全区5市地及其他青稞适宜种植地区大面积推广。”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二牛耕地”的落后农业生产局面,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并完善一系列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购置机具实行应补尽补。截至2020年,全区共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7亿元,覆盖全区74个县(区),补贴机具范围扩大到7400多个品种。数据显示,2019年,我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较2012年底增长46.6%,农业机械化充分解放了农牧民群众的双手,大幅度提高了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了粮食产能。

让农民种粮致富

70多岁的旦增,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龙桑村人。在家附近的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旦增亲眼看着一粒粒青稞经过加工变成了细长的面条、香甜的饼干。“我们以前只是将青稞炒制碾磨成糌粑,从来没想过,青稞能做这么多好吃的。”旦增说。

西藏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青稞精深加工的企业。该公司通过与自治区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将青稞加工转化为粗粮类、保健食品类、精加工成分提取类、休闲食品类4大高附加值产品,全力研发生产青稞精深加工产品。

“现在,青稞这么受欢迎,收购价也高,多种一些就多些收入,明年我们家还要再多种些。”旦增说。2019年,他卖了7万斤青稞给德琴公司,收入近17万元。2019年,德琴公司收购日喀则市青稞原粮3000多吨,增加了青稞种植户的现金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各种以青稞为载体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2018年底,全区规模化青稞食品生产企业达30多家,总加工能力达到11万余吨。

农牧民种地积极性的提高,离不开党的惠农政策。2001年以来,我区先后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269亿元,实行种粮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等政策,这些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农业增产增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像旦增一样,因种粮而致富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走得从容而富足。

把好青稞做成强产业

现在,高原老百姓的餐桌上多了米饭、面条等主食,对青稞需求减少了,慢慢地,青稞会不会被米面取代?这是记者在采访之初时常会想到的问题。

“青稞哪能被取代呢!虽然人们当主食吃得少了,但是作为一种优质粗粮,现在,青稞可以加工成面条、饼干、麦片等产品,营养更好,需求量会更大。”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科研人员扎西罗布说。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多样化,青稞作为主食或者加工类食品前景广阔。近期,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不少市民游客点赞青稞食品的营养价值。“早上一般吃青稞面炒制的糌粑,青稞面有营养,我还寄了些回去给孩子当辅食……”一位市民这样说。

金秋时节,走进区农科院3号试验地,高低相间、青黄紫黑的青稞带着饱满的穗子傲立在田间,这是一场青稞种质资源的盛会。

我区的青稞品种资源丰富,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青稞多达十几种,为做大青稞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随着对青稞的辅助降血脂、控血糖等营养保健功能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人们对青稞的营养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将青稞加工成青稞饼干、面条以及青稞茶等食饮品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青稞产业技术创新和食饮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按照每种青稞的营养价值进行突出培育,比如糯青稞受欢迎,我们就选育出区内第一个糯青稞品种‘藏青18’;黑青稞花青素高,更具保健价值,我们就收集各地的黑青稞种子优选优育……”扎西罗布说。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青稞产业在我区刚刚起步,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青稞系列产品的知名度还不够。究其原因,还是青稞的加工还不够彻底,产品宣传还不够,造成青稞产品“久在深巷无人知”。因此,要做大做强青稞产业,还需相关部门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研攻关,通过优培育、精加工、提品质,打造优质青稞产品,形成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青稞系列产品走出高原、走进内地市场。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李梅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