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师节关注丨一支川藏边界雀儿山下的支教团队

封面新闻
2020-09-09 15:18
教育家 >
字号

雀儿山—曾经的川藏第一屏障,影响了几代人的出行,2017年9月,随着雀儿山隧道的正式通车,翻山路从此沦为历史。

雀儿山下、川藏边界的德格县与900公里外的天府之国成都,第一次变得不再遥远。

2018年,怀揣着援藏的使命,成都高新教育人组成了一支23人的教师团队,奔赴德格开展支教工作,2年时间,他们走遍了德格县所有教学点,帮助当地学校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书写了一段雪山脚下的援藏故事。

9月7日,在全国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到教师之一何锋,听他讲述这段雀儿山下的支教之旅。

何锋正在上课

23名成都教师

开启藏区支教之旅

主动报名成为援藏教师后,何锋特意在百度地图上查了下德格的地理方位,这名来自成都中和中学,负责高三语文教学的老师,此前还从未涉足过距离这么远的藏区。

2018年9月,何锋与高新区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师们组成了一支23人的援藏教师工作队,开启了一段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

位于金沙江畔,四川和西藏交界处的德格县,平均海拔4235米,拥有典型的高原气候,紫外线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等等......

何锋不愿多提环境的影响,尽管他和同事们刚来便遭受了高原反应,久久未能适应。“既然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环境这些只能自己去克服。”他更愿意回忆和当地老乡、学生们朝夕相伴的瞬间,点点滴滴,动人难忘。

走遍所有教学点

和老乡结下深厚友谊

挂职德格县中学副校长期间,何锋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之外,偶尔也兼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何锋发现,当地学生汉语普遍不流利,自己和他们的沟通常常受阻,他主动拜师学生,学习民族语言,角色互换后,效果立竿见影,学生争相教他,师生距离很快便拉近了。

为了让学生学好汉语,酷爱书法的何锋主动邀请学生和他一起创作,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学生拿着毛笔写字,尽管歪歪扭扭,但每一次书写都有进步。

何锋和老师们一起写书法

“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淳朴、善良、热情。”两年时间里,何锋和同事们在走遍德格县所有教学点后,发出了深深地感慨。

无论是在县中学或马尼干戈、阿须草原等乡下,孩子们远远望见老师,便自动鞠躬问好、打招呼,当地的老乡们会热情地拿出酥油茶、糌粑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师们。何锋还记得冬天宿舍唯一的取暖设备电炉子坏了,校长特意多拿了几床被子过来“你们可不能冻坏了”。校长的关怀,至今让他感动。

教育赋能

生生不息

当地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激励了何锋和同事们要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为改变这里的教育现状多做贡献。

作为学校的管理干部,何锋积极助推语文学科组建设,与6名县中教师缔结为师带徒帮扶关系,同时完成了教师工作手册的编制,撰写了《德格县中学义教均衡工作报告》《德格县非遗课程建设工作报告》等。

把成熟的教学方案和计划送到老师手里。两年间何锋参加了40余场次“送教送培”活动,并指导10余次学科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累计指导近600人次。

“德格只有两季,一是冬季,二是大约在冬季。”9月7日,已经回到成都的何锋,幽默地回忆起支教时的经历。他的工作还未结束,因为新一批的教师即将启程,接过援藏的接力棒。作为前辈,他需要为新老师做宣讲动员。

“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进来,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何锋无悔于这段经历,并寄语即将奔赴高原的老师:“我们都是带着梦想和信仰上去,带着教育人的期望,希望新的老师发挥好各自专长,不负使命,勇于担当,书写好这个时代的援藏故事。”

(原题为:《教师节关注丨一支雀儿山下的支教团队》)

    责任编辑:徐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