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磅发布!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一届七次全会《决定》全文来了

2020-09-11 14: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贯彻落实区委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群策群力建设美丽幸福罗江。

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加快融入成德同城化推动罗江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0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罗江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抢抓这一国家战略重大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罗江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结合区情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是顺应时代的宏大布局,是罗江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战略,有利于罗江聚合资源、借势发展,顺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布局、重塑经济格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能级、放大优势,充分利用位于成都都市圈、成德绵主轴的区位优势,拓展城市功能,吸引人口聚集,促进城市高品质发展;有利于利用政策、突破制约,打破行政边界,承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扩大合作空间,共享国家战略红利;有利于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加快推动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落实国省战略贯穿到推动罗江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围绕成渝地区“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乡融合发展田园城市为统揽,坚持对标成都、学习成都,聚焦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顺势融入主干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开放融入,释放发展潜能,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人民中心、共建共享,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推进玄纤之都、文旅智谷、科教新区、幸福家园建设,全力塑造“天府封面、蜀道门厅”罗江新形象。

(三)目标任务

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德阳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做优做强“四张名片”,明确罗江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

玄纤之都。瞄准“全国领先、世界一流”,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十亿级企业、百亿级园区”,加快发展以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为龙头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推进以特种树脂、纳米材料为代表的其他先进材料产业蓄势突破,建成国家级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基地、纤维复合材料高新技术转化应用基地,打造“玄纤之都”。

文旅智谷。深度挖掘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蜀道文化智慧内核,赋予新时代内涵,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文创+”行动,丰富文旅产品,增强代入感、体验感、获得感,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推动文创体验、休闲度假和观光康养协同发展,打造成渝地区一流、国内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科教新区。积极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构建以科研为核心、教育为动力、产业为承载的产学研用互动平台。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培育研发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校企、校地、产教融合发展。

幸福家园。突出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加快建设“城景相融、人城相宜、精致隽秀”的生态公园城市,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有机融合城市和田园要素,加快建设“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美丽乡村,使罗江成为“近悦远来”的美丽幸福城市。

到2025年,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初见成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城乡体系、生态体系等加快构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能级明显增强,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成为主干城市重要支撑和成德同城化的重要功能板块;到2035年,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进制造、科教融合、全域旅游、生态宜居在成渝地区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践行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成渝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

二、聚焦重点率先突破

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为引领,构建城乡发展、交通建设、现代产业、开放创新、绿色生态、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加快融入速度,拓展融入渠道,提升融入水平,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融合发展的城乡体系

按照底蕴深厚、富有活力、和谐宜居的思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积极融入主城区,优化区域功能分工,推动区域一体发展。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综合考虑在都市圈的功能定位、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等因素,合理布局生产、生态、生活多维空间,构筑“一核一廊一环”总体格局,形成主干功能板块重要支撑。培育以“中心城区+白马关”联动发展的县域发展核心,形成牵引全域发展的“主引擎”;按照“双向融通、立体链接”推动金山、白马互动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白(马关)—金(山)”走廊,形成贯穿南北、辐射东西的经济示范带;以农旅融合产业环线为纽带,推进略坪、调元、鄢家、新盛竞相发展、错位发展,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夯实融入主干发展的承载力、持续性、动力源。

做强城市引领功能。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对标成都“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营城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南进东优中提升”战略,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功能完善、服务提质。加强城市设计,明确片区发展策略、街区设计导则,促进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打造秀丽温婉、舒畅宜居的山水田园城市。推进城市“留白增绿”,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弹性、韧性。加强城市建设,坚定“南进”战略,加快建设科教新区,深化与旌阳融合发展,打造德阳高校和职业教育核心区,培育城市活力新动能;坚持“东优”理念,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定位,集约开发高铁和周家坝片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后劲;坚持“中提升”战略,大力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奎星阁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推动城市水体治理,打造城市新地标,讲好“小城故事”,提高“老城”品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推进百姓城管,完善城市便民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和“5分钟优质生活圈”;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与城市管理服务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做优白马关文旅休闲功能。立足文旅智谷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研学营地、关楼广场、蜀汉基业小镇、高品质酒店等项目,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实施“旅游+”战略,引进一批大师、大咖,培育文创品牌。发挥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优势,实施“体育+”战略,办好国省重大活动,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研学深度融合,建成西部户外运动休闲首选地。发挥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优势和“出川入蜀第一关”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成都武侯祠、广元剑门关等合作,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

做实金山产业发展功能。围绕产业生态圈构建,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镇功能边界,推动金山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蓝绿有效搭配、三生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标准化厂房、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平台。用好“全国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品牌,发挥德绵一体化桥头堡作用,承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强化一环功能支撑。围绕筑牢成德绵发展“白(马关)—金(山)”走廊底部基础,支持各镇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一环发展新格局。支持新盛、鄢家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定位,集中发展晚熟柑橘、优质粮油、畜禽养殖,连片打造乡愁记忆公园,建设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示范区。支持调元挖掘川菜川剧文化,发展旅游新业态,建设调元文旅小镇。支持略坪发展蔬菜、制种,打造川菜绿色食材基地。加快新一轮村庄规划,实现空间同城、交通同网,提升区域协同水平和能级层次,形成城乡融合、互补互促、有序竞争、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

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拓展、内部畅联”的思路,对外搭接立体交通大动脉,对内构建高效便捷交通网,实现高效互联互通。

着力打通外联内畅通道。搭接成渝交通主干线,形成“三高四快四轨道”的交通骨架网络,实现德绵15分钟通勤、成都半小时畅达、重庆2小时通达。推动南北延伸,加快建成德罗干道及其北延线。推动G5成绵高速扩容、G108罗江段改扩建,推进S108成德大道北延线、S211德阳至绵阳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步规划S11市域铁路延伸至罗江,力争早日建设。强化东西拓展,推动罗桂路、罗绵路改扩建,有机串联成绵高速及复线、G5成绵高速扩容线,打造连接成渝、链接全国的战略大通道。实施区镇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畅通内循环。推进“路旅融合”示范公路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实现域内交通成网成环、互联互通。

着力融入现代物流体系。依托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搭乘“亚蓉欧”国际班列,畅通最快陆上出入通道。主动对接长江、嘉陵江、涪江航运枢纽,融入“成渝黄金水道”“北部湾出海货运大通道”,打通出海通道。加快与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绵阳机场的路网对接,连通航空物流通道。提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组织效率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智慧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综合性物流建设。整合城乡客货运输资源和市场,建立覆盖城乡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聚焦优势、差异协同”的理念,推进三次产业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

做大做强制造业集群。依托省级高新区,融入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形成与成德绵内生链接、嵌存融合的经济有机体。做强先进材料产业,培育玄武岩纤维产业集群,推动应用端裂变发展,打造“罗江智造”领军板块。做精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区域供需适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加快融入成渝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提质增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融合化、信息化、特色化,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打造美食、购物、休闲核心商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发展,共享成渝数字经济成果。大力发展川派餐饮业,推动川菜传承创新,擦亮“川菜川剧之乡”品牌,共享川菜“盛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探索“文创+”“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国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发一批富有地域特质、彰显罗江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成渝地区文化消费现象级IP。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服务、节会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

集约高效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品种、品质、品牌发展方向,打造成渝两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地。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巩固提升青花椒、贵妃枣和20万亩粮油基地;围绕10万亩目标,做强晚熟柑橘产业;继续加大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水产等产业,落实商品猪发展战略,提升“罗江产”品牌显示度。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高标准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冷链集配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实施“农业+”战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园区;培育农村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持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服务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带动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构建开放创新的动能体系

坚持改革增动力、开放添活力,着力建平台、聚资源、提能级,建设成渝地区内陆开放创新高地。

持续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借力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双创”孵化园建设,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坚持“兴教优才”,引进培育一批综合性大学和高水平职业院校,打造一批重点学科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匠”培养基地,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坚持合作共赢,积极推进“飞地园区”“边界合作试验区”等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模式,主动承接东部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按照“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模式,深化校企合作、院地合作,实现研发成果在罗江落地生根。坚持探索创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入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改革。深化城乡融合、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务求取得实效。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罗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通与“亚蓉欧”国际班列的大通道,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对外开放口岸体系。积极参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围绕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全方位的开放合作格局。深化与成渝经济圈、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聚集优秀青年人才,提高人才资源与城市发展匹配度。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合作,面向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更多“罗江造”产品走向全国。

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坚持看齐成都、对标国际,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围绕“一件事、一次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项目秘书、社会投资承诺制、驻企特派员等制度,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一日办”。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在行政领域试行承诺制,探索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大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好市场主体,推动民营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建立完善安全审查、行业监管、信用体系等监管制度,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区域法治环境。

(五)构建绿色美丽的生态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共建共保,加强联防联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统筹生态共建。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实施“一江一河”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着力建设沱江、涪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四大革命”,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管护长效机制,厚植乡村生态底色。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加大铁路、公路、河道沿线绿色景观廊道建设,打造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打响罗江生态品牌。围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宝峰山森林公园、凯江大回湾生态廊道建设,营造时时有花、处处见景的生态本底,绘就“花开罗江”新画卷。

推进环境共保。强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整改,推动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保护罗江生态的绿水青山。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清洁能源改造。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化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加快启动砚台石城市备用饮用水源地建设,规划建设经开区工业水源地,推进红岩寺水库等中远期水源地规划。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分类管控、治理与修复“三大工程”,落实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控制修复试点。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厚植生态发展空间。落实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健康养生、精品民宿等绿色产业,促进自然资源增值。提倡绿色低碳生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启动周家坝生态湿地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打造“零碳”示范中心;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努力形成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教育医疗资源联动协作。采取结对共建、开办分校、网络教学、教师互派等方式与成渝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基础、补短板,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医院集团”建设,加强跨区域城市医联体合作,高位嫁接引进成都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跨区域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协同构建成渝地区全流程便捷就医体系。协同传承创新中医药,做强中医药产业。

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异地就业服务平台,协同解决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成渝地区户籍便捷迁徒、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成渝绵地区“五险一金”无缝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协同成都、重庆做好异地养老。落实双城经济圈内的社会救助协同机制,加强城乡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协同举办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共建共享。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相对贫困省级试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以建设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省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县为抓手,加快建设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学院,开展“三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突出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做好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一核五治”“定向议事代表”治理模式,探索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用好全省唯一的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构建政府、社会、公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常态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健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深化法治罗江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平安罗江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交界地区联动管控,用好社会资源,完善一体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危化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全力保障人民幸福美满、社会长治久安。

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承担起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论述作为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引导干部筑牢融入发展理念、坚定融入发展信心。严格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导权,汇聚融入发展正能量。推进宣传动员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构建大宣传格局,推动思想大解放,打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共同思想根基。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包联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加强与省、市级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将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纳入国省市规划纲要。建立健全“清单制+责任制”的工作机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动各项工作加快落地见效。强化考核激励,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定期开展督查考核、跟踪问效、社会评价,确保中省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政策在罗江落地落实。

(三)锻造一流队伍。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强化“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关键的岗位、最合适的地方。坚持“一线工作法”,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任务,识别一批优秀干部。大力实施“一线提能”工程,选派干部到先进区县学习锻炼,到重点工作蹲苗历练,培育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推行“三比三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大胆使用政治强、敢担当、能落实、善攻坚的干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奋勇争先。

(四)建设清廉罗江。坚持挺纪在前,全面构建清明健康的政治生态,清正有为的干部队伍,清廉高效的营商环境,清朗和谐的社会根基,清新尚廉的文化风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持续抓好“以案促改”工作,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强化小微权力制约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落实容错纠错和关心关爱机制,引导全区干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先行先试、敢闯善为。

(五)调动各方参与。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让政府有为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各安其位、各尽其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政协依章履行职能、统一战线建言献策、群团组织发挥纽带作用,凝聚融合发展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谱写罗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罗江发布

原标题:《重磅发布!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一届七次全会《决定》全文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