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助力脱贫攻坚 || 新绛“河东巧姐”解玉霞:寻失传技艺 守传承初心

2020-09-13 11: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它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乾隆皇帝赋予其"抚如石、呵生津"的美誉,它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孕于秦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王侯将相、名流大雅入室收藏者甚众。遗憾的是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达三百余年。

如今,经过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十余年的努力,绛州澄泥砚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说起绛州澄泥砚,很多人都知道是蔺永茂和蔺涛父子俩努力的结果,却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她就是蔺涛的妻子——解玉霞。

通力合作重现瑰宝

1986年,解玉霞和蔺涛从师范学院毕业,各自进入校园成为了教书育人的老师。1989年,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后,他们的工作岗位都调至了她先生的家乡——泽掌镇光村。解玉霞的公公叫蔺永茂,是当时的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他喜欢翻阅古书,了解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澄泥砚产自于绛州,但早已失传,这一民族瑰宝的陨落让他很是惋惜,他开始大量找寻资料,希望能将澄泥砚重新现世。

在父亲的鼓励下,蔺涛和父亲联手开始了澄泥砚的回归之路,他们从《西清砚谱》、《新绛县志》等稀有的资料中,找到零星几句关于澄泥砚的记载,并对跟烧澄泥砚有关的物理、化学、书法、纂刻等多方面知识进行钻研。虽然记载很少,没有工序步骤、更没有用料配方数量,但是他们父子二人仔细推敲,对泥料的选择、建窑、窑内温度、澄泥砚的结构、成色等一项项进行试验。

其实,对于丈夫去做澄泥砚这件事情,解玉霞最初是不赞同的,由于这项工艺已经失传了三百年,史料记载少的可怜,能不能成功根本不知道。再加上当时的自己参加了山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工作方面有了一些小的成就,丈夫又是个大才子,会拍照摄像,两个人还有一个小小的照相馆,所有的收入加起来生活过得还算富裕,现在要把这些东西丢下,去做一件看不到希望的事业,让解玉霞有些不知所措。

解玉霞看着丈夫和公公如此坚持,她渐渐想明白了,自己的丈夫确实很喜欢这个事业,而且一旦成功,一个民族瑰宝将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业。她开始默默地将丈夫的一些日常工作承担起来,家里的事情也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压得她喘不过气,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她希望能让丈夫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经过前期的大量准备,1991年,蔺涛父子两人才开始着手烧制砚台,烧砚的过程很是艰辛,看着丈夫一夜夜的守着,解玉霞很是心疼,她半夜会去和丈夫换班,让丈夫去休息,自己添柴烧窑,按时记录窑的温度,用解玉霞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也成了一名烧窑师傅。1993年,终于烧制出一些成品,夫妻俩拿着去找专家鉴定,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当时《中国文房四宝》的杂志上,刊登出了一篇《绛州澄泥砚又现新姿》,标志着失传已久的澄泥砚成功现世。

迎难而上 渐入佳境

刚开始的时候,解玉霞和先生两个人撑起了一家小小的店铺,先生主要负责采泥、设计、烧窑等工序,解玉霞就负责雕刻、打磨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店”。那时候,因为要顾家,还要顾店,解玉霞总是晚上把孩子哄睡着,才开始雕刻砚台,有了两个人的协作配合,一方方完美且富有设计感的砚台从他们手中诞生。

1994年,解玉霞夫妻俩带着新的澄泥砚前去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获得了金奖,这让夫妻两激动不已,这样的荣誉证明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有了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夫妻俩发现单单只是两个人的力量,加上为数不多的学徒,生产规模还是过于薄弱。由于制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想要将澄泥砚走向产业化,真正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就需要召集更多的员工和学徒。

解玉霞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她发现有很多妇女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她突然想到,可以把她们召集起来,和她们一起生产砚台,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带着她们增收,另一方面也能找到一些合适的人将手艺传承下去。说干就干,解玉霞挨家挨户的去和妇女们沟通,希望她们能加入进来,把这个产业做起来,但人们对这个东西不了解,存在抵触心理,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解玉霞耐心的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慢慢地从两个女工,到十几个女工,再到几十个女工加入进来,还招了一部分男工,做一些体力活。

由于先生忙于创作,研制所里的管理大多由解玉霞来负责,在研制所里,她考虑到农村妇女要照顾老人孩子,一直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为了方便大家,解玉霞从不会要求工人的具体工作时间,有时间就过来做,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行。在解玉霞眼里,研制所里的员工,都是自己的学生、家人,他们对解玉霞的称呼都是老师,而不是老板。逢年过节,解玉霞和先生都会组织员工及员工家属一起聚餐,然后她会和先生一桌一桌的敬酒,去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支持。解玉霞的善解人意、心细如发,让整个团队变得十分有凝聚力,帮先生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绛州澄泥砚质地莹润、雕工精细、体裁极为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深厚。在解玉霞和先生的努力下,他们的作品荣获二百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地,而且远销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砚台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陈出新 薪火相传

解玉霞觉得,非遗技艺要更好的传承,更多的是要创作出顺应时代的文创作品,一味地仿古复旧,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根本无法长久地传承下去。她和先生开始四处学习考察,参加各种培训,希望产品在传承原有元素的同时能融合一些现代人喜欢的元素。

解玉霞夫妻俩在砚台的花色、形状、造型等找到突破与创新,不仅烧出了鳝鱼黄、蟹壳青、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色彩,还烧制出圆形、长方形、龟形、钟形、海螺形等达百余种形状,尤其在砚台图案上他们花费了很多功夫,融合了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元素,做出了祖国万岁砚、盛世中华砚等纪念祖国华诞系列砚;廉政建设系列砚;山西省一县一品系列砚;黄河系列砚等组合砚。

解玉霞和先生对砚台的要求特别高,每方砚台面世,需要长达十个多月数十道程序的考验。每一道工序,都会淘汰很多成品,就算到了最后水磨的工序,只要有一丝丝的瑕疵,他们都要毁掉,她的丈夫总说,“澄泥砚就是要完美”。

对于成品要求的严格就是考验工人技术。在研制所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女工,而这些女工大多都是低学历的农村妇女,做的都是些需要美学基础的雕刻、打磨等工序。解玉霞便把近一半的女工送去清华美院、山西大学、同济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专业院校去进修学习。

刚去学习的女工对于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很不理解,觉得毫无用处,解玉霞耐心开导,告诉她们,这样的学习并不会直接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学会积累沉淀,慢慢地就会发现有了这些东西的支撑,自己的能力会越来越强。除此以外,解玉霞还把一些专家学者请进企业,定期给工人进行培训雕刻、美术等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技艺,让他们能更好的传承手艺。

在解玉霞和先生的熏陶下,他们的儿子学习的现代陶艺专业化、女儿学的文博专业,儿子留学回国后,自己便创新形式,制作砚台,2019年创作的砚台还获得了山西省文博会金奖。解玉霞现在已经很少雕刻砚台了,但先生只要一有时间,就自己设计、画稿、刻砚,解玉霞总说,“我的先生已经把做澄泥砚融进骨子了,我们的心愿就是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目前,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通过“非遗进校园”、培训农村留守妇女,培养了近千名传承人,形成了良好的传承体系,是10余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实训基地和运城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研制所现有省妇联评选的“三晋巧姐”6名、“河东巧姐”特等奖一名、“绛州巧姐”6名……

解玉霞本人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运城市工艺美术大师,曾荣获中国女企协“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九省市妇联“环渤海区域杰出创业女性”、“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运城市十大女杰”等荣誉。

绛州澄泥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绛州澄泥砚研制所一班人正在奋力拼搏,从三分地的家庭作坊,到占地15亩的生产基地,再到占地40余亩的澄泥砚文化双创园区,绛州澄泥砚完成一个又一个质的蜕变。现在的澄泥砚文化双创园区已经成为集文化交流、非遗展演、艺术展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园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原标题:《助力脱贫攻坚 || 新绛“河东巧姐”解玉霞:寻失传技艺 守传承初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